人才是企业应对挑战,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竞争力。“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农垦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农垦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强垦战略,搭建垦区人才建设新的更高的平台。
一、加强人才建设是时代机遇和要求
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及实施意见,这是中央和省委对农垦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农垦战略地位、改革方向和发展措施具有纲领性意义。在推进农垦改革、信息技术变革等大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垦区改革发展支撑力之一的人才建设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江苏农垦“十三五”发展规划,到 2020年,江苏农垦将发展成涵盖一二三产的大型现代企业投资集团,力争经营收入和总资产规模分别达4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40亿元以上,资产证券化率达40%以上。形成完善的符合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律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完善的集团管控体系和清晰高效的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智慧智能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打造完善高效的品牌运营管理体系,运营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成为集团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垦区“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迫切需要一支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现实要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垦”之路。经过“十二五”的较快发展,江苏垦区人才资源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建设工程成效显著,人才总量有较大提升,人才结构如学历年龄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垦区现有职工5.78万人,各类人才总量16875人,占职工总数的29.2%,其中大专学历6348人,占人才的37.6%;本科学历7062人,占41.8 %;研究生学历1031人,占6.1%。但是,按照江苏农垦“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和改革发展新要求,目前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农场人才在垦区全部职工中占比仅为4.6%,人才总量较低。二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场46岁以上人才占垦区全部人才的43%,36-45岁成熟中青年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6.5%,人才断档问题严重,中坚骨干力量较为缺乏。三是人才层次总体偏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6.11%,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67%,高技能、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四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集团总部部门及直属企业领导人员45岁以下的仅占20%,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垦区上下要充分重视人才建设,将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加快人才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动力,增强农垦企业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
二、加强人才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集团公司党委及垦区各级党组织应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要求,加强统一领导,形成牵头总抓、分类指导、协调各方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重点做好制定制度、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等工作,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切实把人才引好、管好、用好。
2.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将扩大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与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坚持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分类指导。在招聘、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性人才的同时,加强相关门类和专业的人才配置,在人才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突出结构性、层次性、匹配性和梯队性,统筹协调人才干事创业、薪酬待遇、岗位成才等工作。
3.坚持适用匹配的原则。围绕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企业发展目标、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突出问题。在规划人才招聘和引进各类人才时,优先满足垦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大项目和重点岗位的人才配置,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4.坚持机制创新的原则。把改革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思想观念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改革束缚人才成长、限制人才发挥作用的观念,尊重人才个性,认同人才价值。优化评价导向、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注重效能优先,解决好怎样聚集人才、怎样使用人才、怎样留住人才的问题。
5.坚持党性原则融入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原则。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农垦企业领导人员不仅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更要成为党的好干部。要从思想深处拧紧“党性”的螺丝钉,培育观全局、谋大势、有担当、善作为的企业家精神,使广大经营管理者真正成为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和治国理政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人才建设关键要创新路径
1.实施人才总量提升优化工程。坚持从人才的量和质两个维度入手持续加强人才工作,提升垦区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确保人才总量以每年不低于10%左右增长,到2020年垦区人才总量增加到2.8万人。持续推进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调整优化人才年龄学历、专业技能和技术职务结构。注重内部人才再培养再教育,以现有人才质量提升带动结构改善。推进与高校的战略合作,探索校企联合的定制式“培养—使用”模式,建立高校在垦区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适应性、实用性。采用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事业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等多种方式,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2.实施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以“十三五”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健康养老、投资房地产、服务贸易等产业板块为重点,着重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急需的法律、审计、财务、战略投资、人力资源、企划宣传等相关专业人才,形成产业人才集聚效应,使人才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形成优秀人才和优势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互动局面。多渠道多平台招才引智,不断充实壮大重点产业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产业人才高地,特别要匹配引进产业发展所需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形成产业发展引导力,以人才层次和规模的提升与扩大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
3.实施“789”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针对垦区人才断档问题突出、人才结构整体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现状,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中年龄结构不合理,重点实施“789”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即选拔一批“70后”“80后”“90后”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竞争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充实垦区生产经营的关键中坚力量。主要着眼于“70后”人才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80后”人才创新开拓能力的引导强化,以及“90后”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多岗位全方位的交流和锻炼,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4.实施人才能力素质培育工程。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学习、项目跟进、岗位锻炼、挂职交流、评先激励等多种形式,把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转型发展、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等多能力素质、职业技能专题培训长期化、固定化,加大对重点专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法律等急需专业知识培训;统筹开发国内国际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结合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项目,探索开发海外培训平台,建设一批高端人才素质提升培训基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
四、加强人才建设要强化组织领导
1.强化各级党委对人才建设的统一领导。各单位党委书记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把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根本要求。实行人才工作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工作措施。坚持党组织总揽全局、企业主要领导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履行好管方向、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重点解决“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问题,切实把人才工作提高到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地位,抓紧抓好。
2.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出台的原则,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的机制,根据不同人才在不同岗位上的责任、风险和贡献,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建立健全以素质能力和绩效考核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动力。
3.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垦区各单位要解放思想,加大资金投入,为“筑巢引凤”提供良好的条件。重视人才再教育再培养,确保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提高人才培训的层次和质量,扩大受训人才覆盖面。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设立科技、技术创业专项奖励基金,确保集团人才培训经费每年增长不低于20%。继续开展“江苏农垦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建立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农艺)师、首席技师制度,在特殊人才中开展 “江苏农垦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加大激发人才价值创造的潜力。
4.积极营造人才建设的良好环境。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宣传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等先进经验,以及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等典型事迹。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用人为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在工作中尊重人才、感情上贴近人才、生活中帮助人才,促进人才在宽松、开放、和谐的环境中干事创业、尽其所能、发挥所长、全面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农垦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