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阵地

时间:2015-11-02作者:姜 平 来源:《中国农垦》2015年第4期

    农业部华南农垦干部培训基地成立于1984年,作为广东省农垦总局直属院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二块牌子,1989年挂牌“农业部华南农垦干部培训中心”,由学院成立专门部门承担相关培训工作。中心承担着全国农垦系统企业领导干部(场长、经理)和后备干部的岗位培训,以及承担各种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农垦系统权威的人才培训基地。30年来,中心共开办培训班632期,培训学员44690多人次。其中: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49期,9758人次,科级领导干部179期,10047人次,其他各类人员培训305期,24894人次。辐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黑龙江、新疆兵团等20多个省份,为农垦企业干部培训作出了贡献,为建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一、创新培训项目,打造培训品牌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心以学院为依托,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形成了与全国农垦企业、先进企业、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技术机构联盟,开展一系列重大培训任务策划、实施活动,培育出核心培训项目。目前形成的精品培训项目有:
    (1)场级领导干部培训:针对农场场长、农垦直属企业领导、后备中青年干部。该类培训由农业部农垦局组织全国各垦区报名、各省农垦主管部门单独提出培训需求、培训中心单独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该类培训以提高领导干部战略管理和经营能力为目标,包括:全国农垦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干部培训班、各省垦区场处级及后备干部培训班,其中全国农垦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每年举办两期,每期约一个月时间。
    (2)干部业务培训:按主要专业岗位分类,针对场长、科长、部门经理等经理以及相当岗位。该类培训由各级农垦主管部门根据业务要求提出专题培训,包括农业部农垦局委托举办的专题培训,以提高学员管理能力和业务岗位能力为目标开展培训。近年来举办的该类培训包括:全国农垦系统期货服务“三农”暨农业风险管理培训、农垦系统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人员培训、热带农业产业应用技术培训、土地管理软件应用培训、农场金蝶会计软件应用培训、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管理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等。
    (3)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根据农场农业生产需要,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该类培训由农业部下达培训任务,培训中心制定全年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在广东农垦试点推广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员培训项目,计划每年培训100名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员(骨干),迄今已培训600多人次。

二、改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中心在做好系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灵活的的培训形式,开展学习沙龙、现场教学、标杆企业、拓展训练学习等方式,创新培训思维,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具体培训模式包括:
    (1)学习沙龙:以座谈分享为主,重在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针对企业面临的一些重大改革问题,让学员进行探讨、研究,以寻得解决方案,例如近年来在全国农垦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训班、农垦企业中青干部培训班、农垦企业海外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等长班中,都会穿插运用学习沙龙活动。
    运用这种形式,首先要选好主题。主要根据培训班的课程目标和学员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来确定主题,通过活动来培养学员对实践的反思。其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沙龙流程。科学合理的沙龙流程能够更好的达到学员之间的互动,由班主任做好控制和引导,让学员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深入思考。近年来,中心参考引进了德国行动学习法中的“世界咖啡汇谈”、“开放空间”、“拆书帮”等培训流程形式,运用到沙龙学习当中。这些形式共同特点是,将学员的研讨过程精确分为几个阶段,班主任做好主题引导,营造舒适、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员们能在良好的气氛中,无拘束地畅谈感兴趣的话题,在理念碰撞中发现真知灼见,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每一次沙龙活动都必须要有的方案或策划书呈现,让学员能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现场教学:以动手操作为主,重视技术的准确性和熟练度。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尽管也会有一些实例,但更多的是理论性的、抽象性的东西,学员缺乏直观感受。现场教学把真实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员,把现场变成课堂,把素材变成教材,把实践者变成教师,在实地、实情、实景中安排现场观摩、迄今现场操作、互动交流等环节,教师能够精确地将新技术传授给学员。
    该场教学可使参培学员对教学内容有更直接的掌握,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垦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大,将这种培训形式应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3)标杆企业学习:以参观企业实景、座谈交流为主,重视对企业管理技术、经营策略的学习。向标杆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不仅降低学习的风险和成本,更是搭上成功的便车,可以避免企业独自摸索、反复试错可能付出的较大代价。标杆企业学习,就是通过深入的和对方接触,进行对话,并且学习对方的隐性知识,从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工作或是业务进行方式,并通过持续的改善来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在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中运用这种培训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拓展训练:以户外体能训练为主,强调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我突破意识等个人素养的培养。拓展训练过程中需要学员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弱点,提升个人的理性认识,完善自身素质。这是一种强调“先行后知”的培训方式。这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四大类的项目课程,分别是:场地项目、水上项目、野外项目和室内情景训练。虽然这四类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不断开发参训个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个人素质;二是进一步增强参训团体的凝聚力,塑造组织的团队精神。近年来拓展训练受到了越来越企业的青睐,如场处级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都采用拓展训练进方式。

三、坚持培训特色,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中心充分发挥流程化管理在培训效果提升上的作用,强化培训流程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的管理,提升培训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培训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一是培训前注重企业回访调研,深入垦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垦区的培训需求并加强与各省垦区的联系,巩固与全国各垦区合作关系,已经与广西、甘肃、陕西、安徽、黑龙江、海南等垦区建立了长期人才培训合作关系。二是培训中做好教学管理,每期班都建立学员手册,制定严格的班级纪律,设立了班主任、班委会和学习小组监督班级情况,组织好教学过程。三是培训后做好教学总结,建立学习成果汇报制度。在每期培训班课程结束时,组织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并在培训班结业大会上做成果汇报,提升了培训效果。
    中心充分利用地处广州,毗邻深圳、珠海特区和港澳的优势,挖掘培训资源,联系当地一大批具有改革开放丰富经验和成熟模式的大中型企业,如温氏集团、TCL、格力、美的、华为、珠江啤酒等,同时注意推广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时,利用这些培训资源,组织学员参观当地的先进企业,为学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提供学习机会。

四、重视教师梯队建设,打造新型培训团队

    培训的核心力量是师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坚持“三三制”原则,即每一期培训班的师资都是由学院教授、行业专家、企业内训师三种类型师资组成,其中学院教授以本学院各系优秀教师为主力,同时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形成师资共享合作关系。目前党政理论专业课程与地方党校合作,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与知名综合类大学,金融贸易专业与商科类大学,农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与农业大学、农业科研所、知名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在行业专家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中心与省内外行业协会,如广东省企业培训协会、广东省营销学会及省内外知名企业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内训师师资方面,由培训部与参训单位共同挑选符合条件、较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同时中心为培养培训师资建立教师挂职合作项目,由学院派出专业教师,企业派出经理,双方开展互相兼职(教师到企业兼职,经理到学院兼教),互相备课,互相培训,既提高了学院教师的实操、实战技能,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能上讲台的讲师,校企合作建立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
责任编辑:蔡基松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