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李晓峰获得内蒙古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一年,距离他毕业后到扎兰河农场工作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个年头。
十五年,可以染白一个人的黑发;十五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十五年,同样可以见证一个完整而充实的青春。——对于李晓峰而言,他用十五年书写了对扎兰河土地深深地热爱,把这里打造成施展人生抱负的舞台。
1997年从学校毕业后,李晓峰选择到当时条件较差的扎兰河农场工作:交通不好,到最近的一个镇子也要走上大半天;食宿不便,没有专门的单身宿舍,他就在学校与师生同吃同住;待遇不高,一年到头也只能拿到两千多工资。
这一切难题,都没有难倒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
牛刀初试,打开工作新局面
刚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如何主动出击、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是李晓峰面对的首要问题。
1998年开始,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扎兰河农场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工作。这项工作落在了农学专业出身的李晓峰肩上。由于这项工作对每个认证单位要求不一样,考查侧重点又不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李晓峰通过对认证条件和侧重点进行反复研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整改。严格的认证条件,要求土地上不能有一点破坏环境的因素,甚至不能有一个方便袋,为此,李晓峰多次深入到连队,不仅把要求认真宣讲和落实到位,而且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保证了种植质量和种植技术。在认证工作的当天,严苛的日本检查官四处查看,甚至掀起地边的石头,细心的连一个塑料袋子都不放过,却始终没有发现瑕疵。农场良好的生态生产环境,加上李晓峰本人认真、细致的工作,最终让这位苛刻的检查官竖起了大拇指,也是通过那次认证,农场引种大正金石豆出口到日本210吨。
在此基础上,扎兰河农场先后顺利的通过欧盟、日本等相关机构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进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2003年扎兰河农场被评为首批全国百家无公害示范基地农场,也是呼伦贝尔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场。
深入基层,“鲶鱼效应”激发全场干部活力
2005年李晓峰调任到全场人口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的九队任党支部书记。九队员工占全场总数的30%,并且多数住在场区,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多、干群关系紧张,管理难度大,为此农场多次调整连队领导班子。在多方质疑声中,李晓峰迎难而上,接过了这个重担。
九队矛盾突出,上访户多,李晓峰到九队后,按照农场党委要求,着重解决上访问题。他带领班子入户走访做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发放便民服务卡,兑现办事承诺,开展了一系列实际工作,逐渐同职工打成一片,缓和了干群关系。他曾经为处理好一个上访事件,同上访人通话400余次,不厌其烦地做解释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事情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上访人的认可,也成为上访户的朋友,连队由上访重灾区变成了无灾区。
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没有接触过党支部工作,但是李晓峰认真好学,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并发挥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不仅内页资料填写制作规范,而且内容充实,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学习、召开会议,在当年的双文明检查中获得了第一名。他的内页资料不仅供本场内部交流学习,而且兄弟农场多次前来参观。农场政工部对他的工作评价道:“李晓峰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后,出现了鲶鱼效应,他激活了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
李晓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连队的整体工作效果。由于连队土地面积大,年初签订承包合同时就要比其他单位付出的更多。一般连队承包合同不超过五十份,而九队每年都要超过130份。他针对连队中矛盾突出的重点人、敏感事,提前与队长准备相关协议书和建议,把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中,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扎根基层,“草帽书记”得到老百姓充分认可
2008年九队作为土草房拆除改造试点队,将队区全部土草房拆除,整体迁入场区,对困难拆迁户李晓峰帮助想办法,瞒着媳妇给购房户担保,在他和连队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拆除改造任务。2009年和2010年农场进行的全场土草房拆除工作,就是在总结他的工作经验和档案基础上开展的。九队开展土草房拆除工作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农场领导都说:“能将拆迁工作完成这样,李晓峰没有过硬的群众基础是完不成的。”
2010年,为做好新农垦示范队建设工作,农场党委将他调到六队任党支部书记。一年时间里,他起早贪黑忙在连队,在危旧房拆除期间,更是吃住在连队。妻子知道他到处奔波,就给他买了草帽和农田鞋。从此,草帽、农田鞋、迷彩服成了李晓峰的标志,职工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当进入土草房拆除攻坚的最后时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李晓峰不仅扮演着指挥员的角色,更是以一名战斗员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拆房子、搬家具、清理场地,同大家一样劳动,不认识他的人,谁也不会相信他是支部书记,很多职工群众都为他这样的付出感动。一天中午,天气特别热,他安排完前来帮忙的兄弟单位同事休息后,自己也到离拆房较近的苏大娘家休息,他再三叮嘱苏大娘开始干活时,一定要叫他。当他醒来时,发现同事们早已干活了,苏大娘就跟他说:我想叫你,但他们不让,他们说让你多睡一会,你太累了。顾不上说什么,李晓峰就赶紧投入到劳动中。就这样,忙完土草房拆除,又协助施工队开展队区路、渠、涵工程建设和美化、绿化工作,完满地完成了示范队建设任务,得到了集团公司的表扬,并先后有五个兄弟农场和两个局直单位来参观学习。
2011年4月,农场党委决定纂写《扎兰河农场志》,主编这一重任又落在了李晓峰的肩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除了到连队开展工作以外,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纂写场志上,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在档案室查资料,到老职工家中走访,常常到夜深人静才回到家中。虽然工作任务比别人繁重,但他依然坚持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年终农场双文明考核时,他负责的党支部被评为双文明建设一等奖,同时,场志编撰工作也按计划全面完成。他个人也在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当前社会,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却有诸多技术型岗位缺乏人才。这其中不乏因为这些工作岗位条件差、待遇低,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宁可在一线城市“漂”着,也不愿到基层一线施展人生抱负。李晓峰的选择恰恰证明了那句至理名言: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他毕业后在农垦生产一线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发展,他没有选择条件更好的大城市,而是俯下身子,农垦成为了他施展抱负的重要平台。在他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大学生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的人生轨迹。
李晓峰,他把自己的青春写在了农垦大地上,成就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典范。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农垦扎兰河农场)
责任编辑:昝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