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调查研究

推动上海农垦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6-20 作者:李昌浩 王鹏 来源:《上海农村经济》 点击次数:4854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代表,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上海四大农垦集团所辖农用地总面积96.86万亩,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市31.9%,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农业供给保障功能。

一、上海农垦建设面临的瓶颈与新要求

(一)瓶颈问题

一是农业板块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除光明食品集团外,其余三家市属国企集团现有农业板块产值都不高,光明食品集团农业产值占集团年营业收入比重也仅约为6%。上海地产集团和上实集团的农业板块占集团年营业收入比重不到千分之一。二是国企改革力度仍需加强。垦区集团化、农业企业化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各类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不够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产业链条打造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上海地产集团、农投集团、上实集团农业板块主要集中在崇明地区,农业业态相对单一。光明食品集团农业板块业态相对多样,但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特色亮点还比较缺乏,大而不强特点较为明显。总体来看,四大农垦集团尚未打造形成较高水平产业链和高质量供应链体系,市场拓展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品牌建设也相对滞后。四是农业基础要素支撑有待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设备更新升级诉求较高,农业智能化设施装备比较缺乏。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人才支撑薄弱,无法匹配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面临的新要求

一是强调保障为先。农垦集团更要突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作用,提升粮油产业链保障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设备数字化转型速度。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需求,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生活供给需求,强化农业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二是推动开放创新。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需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农业产业链增值增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联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断丰富上海农副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产品和服务输出,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三是突出引领发展。上海农垦企业应当勇当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试验田和开放窗,承担引领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农垦建设,弘扬农垦文化,强化品牌效应,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垦企业持续发展。

二、推动上海农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筑牢城市供应底板,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推动主要农产品扩产提效。有效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扩大耕地面积,逐步提升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提升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加快提升耕地质量,打造高标准农田,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二是升级发展优势农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完善农业品质评价、保鲜贮藏标准体系,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三是强化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综合性物流基地,积极打造高效率、多功能的物流体系,提升上海农产品的物资保障和应急调配能力。强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电商物流,推动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二)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深化农业物联集成应用模式探索,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各个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二是有序推进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提升无人化机械作业能力,推动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实施应用,加快智能设备改造升级。三是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打造集智能农机、状态监测、远程控制等智慧种植生产体系。四是积极探索植物工厂生产模式,着力突破温室和植物工厂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发柔性农业机器人,强化温室生产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在食用菌、蔬菜种苗、花卉园艺等领域加快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五是深化上海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推进农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监测和信息采集,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水平。六是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深化现代种业自主创新,推进优势特色作物种质创制及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开展种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良种繁育设施建设。推动专业化种业公司培育,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种业创新保护和服务能力。加强植物新品种权、生物信息、试验数据等创新资源的保护,构建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完备的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

(三)推动农垦集团机制体制改革

一是不断优化农业板块考核体系。完善集团对产业公司、地方公司考核体系,坚持“一企一策”,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和行业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企业量化指标。二是强化农垦集团对下属农业公司的考核要求,逐步构建以绩效和盈利为导向考核体系,增加鼓励提升农垦企业产业发展质量等针对性考核指标,逐步加大对集团在农业板块的投入和产出考核。三是加强对标发展,确立对标企业范围,进行对标分析、引入对标考核指标、推动对标差距改进,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板块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抓好闭环管理,实现从战略规划到年度计划、运营管控、绩效考核的一体化管理。四是探索打造更为专业农垦集团。根据四大农垦集团的具体情况,推动农垦板块重组,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四大农垦企业的农业板块进行剥离,尤其是农业业务在集团运营处于相对边缘的企业,将农业板块剥离之后进行重组,成立更为专业、更为聚焦的农业企业。

(四)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综合产业能力

一是纵向拓展产业链条。贯通产加销,推动农业产业链条持续向上下游的种养、加工、销售等领域延伸,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农垦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农业技术研发、储运销售、品牌流通、综合服务等方面强化全产业链发展能力。二是横向拓展新功能。推动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文化、“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业态发展。支持农垦集团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医养康养产业。三是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生产端聚焦主要产品,构建起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技术体系,构建起优质产业技术标准,有效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五)推动开放合作,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农垦集团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光明食品集团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产业外扩、购买土地种养殖等模式,在农业,食品制造业、连锁商贸业等领域投资优质资产,贯通食品全产业链,借助国际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控制融资成本,降低并购风险。二是推动技术、产品“引进来”。通过智力全球引进、科技保税研发、成果跨境转化、产品自由贸易,助力上海打造农业重大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农业新兴产业的摇篮。依托现有的电子商务渠道和品牌优势,引入优质产品,满足国内人民需求。三是强化长三角布局,推动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长三角区域农业科研活动的互动,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效能。围绕促进域外农业高质量发展,挖掘整合自身资源,向外拓展业务和市场。四是深入推进垦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农垦资源、资本、技术、区位等优势,加强与地方合作。支持鼓励农垦企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全产业链服务水平。

(六)发扬农垦精神,建设农垦文化

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构建上海农垦文化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上海农垦文化,坚持保护为先、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上海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农业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立农业文化保护名录,分阶段、有步骤、成系列整体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农垦文化历史内涵,弘扬农垦精神,挖掘农垦企业发展历史,讲好农垦故事。将农垦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延伸农垦产业链,运用垦区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农文旅融合。提升农垦文化兼容性。推进农垦文化“走出去”,在经济合作基础之上,推动文化交流深入进行,实践传播上海农垦文化。全力参与进博会等国内国际性盛会,展现农垦作为、农垦精神、农垦担当,树立上海农垦社会公众形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展现上海农垦精神,丰富上海农垦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上海长三角新兴高端产业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