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时代农垦】守护“粮袋子” 当好“压舱石”——甘肃农垦集团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时间:2022-07-22 作者:刘婉君 于涵阳 来源: 点击次数:21675

金昌农场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 樊荣 摄

眼下正是田间地头挥汗耕耘、抢农时促丰收的时节。在甘肃农垦集团的广袤田野上,小麦、玉米等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职工群众忙着施肥、浇水、除草,田野中一派忙碌景象。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以来,甘肃农垦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全力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集团共完成播种面积113万亩,其中粮食类作物播种面积43万亩以上,超额完成了播种任务。

担责于肩,扛起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粮食安全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心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作为全省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甘肃农垦集团积极履行国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集团公司党委就抓好今年集团农业工作尤其是粮食生产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明确提出把甘肃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国家队”、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器”、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和带动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先锋队”目标要求,号召集团上下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全面打响粮食丰收保卫战,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学习宣传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树牢责任意识。集团公司与各生产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考核。与此同时,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多次下基层检查指导春耕生产和夏季田间管理工作,协调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全面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夏日骄阳似火,在金昌农场540亩春小麦核心示范点,长势旺盛的小麦已渐转黄色,微风吹过,麦浪滚滚。

今年,集团公司在金昌农场、永昌农场等单位各建立了一个300亩以上的小麦核心示范点,重点推广宁春、陇春、新春系列高产、稳产、抗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这几个示范点的成功建立,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亚盛饮马分公司积极与中储粮酒泉中心粮库合作,已发展成为该粮库的原种种植基地。今年双方又签订了2500亩的种植订单,预计可为中储粮酒泉中心粮库提供优质原种900吨以上,为保障国家和全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守住今天的耕地就是守住明天的饭碗。甘肃农垦集团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力保数量、提质量,为粮食安全生产夯实了基础。

去年起实施的永昌农场青山分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目前已接近尾声。该项目计划开发整理土地5854亩,新增耕地3060亩。同时,张掖农场实施的未利用地开发项目也将于近日开标,项目建设总规模601.5亩,新增耕地559.1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是甘肃农垦集团积极服务粮食生产大局,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确保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的生动实践。

藏粮于地,前提是藏粮有地,重点是藏粮沃野。

“我们农场以前基本都是‘鸡窝田’‘补丁地’,这几年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了3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又争取到1.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发展高效节水面积1.22万亩,新建8.5万立方米蓄水池一座。项目建成后将为我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新格局注入新动力。”在小宛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分管项目建设的副场长王文生谈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时深有感触。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井灌渠灌双配套、机井通电设施全、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作业无障碍”的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今年,甘肃农垦集团计划完成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年内高效节水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目前,西湖农场、小宛农场、黄花农场、山丹农场、黄羊河农场、条山农场等12家企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甘肃农垦集团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进藏粮于技。

仲夏时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景泰、武威、张掖等地的甘肃农垦亚盛种业公司玉米制种基地里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业要增产,良种是关键。作为一家集科研育种、生产繁育、加工检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亚盛种业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计划,持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推广的玉米新品种34个,自有品种辐射全国多个省份。今年,公司在甘肃河西制种黄金地带武威、张掖、酒泉以及白银景泰地区建立了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预计可生产良种1.6万吨,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种业根基。

同样,在甘肃农垦亚盛薯业集团马铃薯技术研发中心组培室内,工人正在显微镜下进行茎尖剥离,从马铃薯茎尖切去分生组织,“种植”到瓶子底部的培养基中生长。与此同时,在另一侧6.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株株嫩绿的种苗长势喜人。马铃薯种苗在温室大棚经历约100天的生长后将结出种薯,最后被运往各地进行种植。

据介绍,该研发中心是当前国内技术较为领先的马铃薯组织培养和微型薯繁育中心,年产马铃薯组培苗4500万株,繁育微型薯6000万粒。今年以来,在确保垦区马铃薯种植企业种源需求的同时,已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区及甘肃河西部分地区发运原种1万多吨,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强的种源保障。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

进入夏耕关键期后,金昌农场、小宛农场、亚盛张掖分公司、亚盛农服公司等纷纷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性工作,指导种植户及时落实浇水、追肥、中耕、化除、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切实做到早管精管细管,确保作物苗齐、苗壮。积极推广应用“一喷三防”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因灾损失,坚决遏制重大病虫害发生。同时,各单位主动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早制定防范预案,并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提供精准气象、农事提醒、病害虫识别与预警,实现农技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让职工群众种地省心又放心。

农机与农技结合,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甘肃农垦集团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积极推广农业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系统、无人旋耕机等成熟智能农业装备。目前,集团拥有大马力农机1537台(套),总动力达到27万马力,建成14个农机合作社,大宗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玉米、马铃薯、苜蓿草、食葵、甜菜作物等更是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近日,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现场,伴随着一阵马达轰鸣声,甘肃农垦亚盛农服公司的5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遥控下,携带着满桶农药沿着麦田低空飞行,均匀地喷洒。据了解,每台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喷洒作业面积100亩左右,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喷药成本,积极助力地方夏粮丰产丰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万物生长、生命拔节的夏季,甘肃农垦集团即将迎来又一个丰年。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