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品牌 > 品牌文化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红卫农场打造稻米产业品牌

时间:2020-07-31 作者:陈国岭 来源:黑龙江省建三江红卫农场史志办 点击次数:10401

“本来杯”中国农垦“品牌故事”征文活动由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各垦区、农垦企业及农垦产品消费者积极撰文投稿,用文章展现农垦的品牌文化、品牌形象。本栏目自6月22日起对有代表性的品牌故事进行推送,以故事充分展示农垦品牌的特色、内涵和价值。


河畔明珠,塞北江南。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拥有水稻种植面积54万余亩,其中优特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4%;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45万亩,水稻产业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

走进红卫农场,公路的两边,分布着水稻催芽工厂、育秧基地、气象测定仪器、金属粮仓等智能化设备,呈现出一派现代科技的美丽画面。

精研“品种”确保稻米品质

红卫农场地域属于三江冲积平原,具有原生态湿地的特点。自然气候属于第五积温带,年均降雨量为556.9毫米,年平均气温2.4度,年有效积温在2400°C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在135天。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上世纪90年代,红卫农场以稻治涝开启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征程,自2003年后,连续16年保持水稻产业稳定增长、农户持续增收的好局面。

近年来,农场全力发展品牌稻米。把发展绿色高质高效稻米产业作为推进农场粮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开发,绿色生态技术集成,注重省工节本,加大智能化、机械化、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建设水稻产业示范园、稻米产业文化小镇等途径,发展品牌稻米,实现品牌溢价,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户增收。

农场水稻主栽绥粳18、三江6号、糯稻龙粳57、龙粳31、龙粳65等优特品种,生产管理融合了工厂化智能集中育秧技术、农田激光平整技术、农田土壤高效培肥技术、种肥药一体化技术、智能监测管理技术等,其各个环节都力求优质、绿色、高效。

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据了解,今年通过打造智慧农场,发展品牌稻米,开启“智慧田园”时代。

为稳定粮食产能,提高机械智能化水平。今年,农场高标准农田和千亿斤产能工程建设投资3315万元;补贴350万元,用于推广更新变量施肥插秧机、卫星平地机、抛秧机、水稻取样机、插秧机辅助直行系统等各类新型机械设备。重点实施总投资3.93亿元的青龙山灌区红卫项目区工程,完成6.1万亩改造区、3000亩示范区及灌区附属配套工程建设。届时红卫农场水稻将实施江水灌溉。

农场水稻全面积实施“三减”措施,倡导“一基免追”施肥模式,其中侧深施肥应用面积达27万亩,占全场水稻种植面积的50%。

农场第一管理区科技示范户杨凤成、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张翠菊使用微生物复合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积施用生物杀菌剂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他们种植鸭稻100亩、蟹稻200亩,提升了米的品质,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同时对耕地实施“黑土保护”行动,采取秸秆还田措施,提高耕地质量。这两天,他们一早就来到地里,上水、施肥、管理……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正值水稻苗返青期,得多上心打理。”杨凤成边忙边说。

讲好稻米故事打造红卫品牌

在红卫农场,“一粒米”能和文化巧妙联姻。2006年5月20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稻专家徐一戎来农场考察,亲笔题写了“寒地超级稻之星”、“向寒地超级稻进军”。此后,农场又吹响了“水稻生产专业场”的号角,开始挖掘、总结并呈现“红卫稻米”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北大荒精神为背景,以红卫人精神为底色,以“奉献营养,服务健康”为目标价值,以稻米文化为核心拍专题片,搞游览基地建设,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品牌铸就的征途。红卫农场深入挖掘“稻米文化”内涵,抓铁有痕地把“稻米文化”镌刻在这片黑土地上。

源自北大荒的“一粒米”底蕴厚重,精神丰富,魅力无穷。红卫农场以推动稻米产业发展、提升稻米文化品牌价值为目标的系列活动陆续展开,并开始叫响全国。

走进农场稻米文化展馆,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段段简练的文字记录了农场20多年水稻产业发展的壮美历程和辉煌成就。多幅名家真迹珍藏于此。2006年8月17日,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教授为农场写道:万顷良田建设者,父辈俱是拓荒人。

红卫农场党委书记王满友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没有后劲,更没有希望。文化这种软实力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助推稻米产业走得更远、香得更浓。”

去年,在第六届中俄博览会暨第三十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绿色食品博览会、北大荒中国农垦食材交易会暨北大荒文化旅游节、小康龙江公益品牌发布会及展销会、建三江文化旅游商品大集上,全新的“长粒香”红卫大米品牌正式推出,迅速成为展馆里的“爆款”。随后的几个月,产品的销售额便突破20万元。加工的大米,四种包装,20吨销售一空。

今年,红卫农场全面实施“红卫”品牌培育工程,充分借助“建三江”“乌苏里江”及“小康龙江”扶贫公益品牌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拓宽营销渠道。农场已与春华秋实、益海嘉里达成意向性合作,计划签订加工订单5万吨、贸易订单5万吨。“私人订制”的背后折射出:品牌需要市场拉动,高品质米卖出高价格,再反哺农业,进而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

红卫农场场长王凤龙深有感触地说:“农场企业化改革的重点是由行政思维转变为市场思维,我们要主动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去闯市场、打品牌,讲好‘一粒米’的故事,塑造‘一粒米’的文化,做强‘一粒米’的产业,成就‘一粒米’的梦想。”(陈国岭,黑龙江省建三江红卫农场史志办)


(中国农垦品牌故事征文活动自2020年5月开始启动,目前已收到多方投稿,即日起刊发。活动截至2020年9月15日,欢迎投稿,详见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joMaVs7UGUAMFIxBzQHZQRq


责任编辑:经济贸易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