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沧桑巨变看鄂垦 砥砺前行展新姿——湖北垦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7-29 作者:湖北农业农村厅农垦处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4807

1953年,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同志挥锹奠基,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首个国营农场——五三机械农场。建垦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农垦不忘初心、紧跟时代,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农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湖北垦区有65家国有农场,分布在全省14个市的35个县(市、区),拥有国土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0万亩,总人口145万人,职工总数58万人,是我国内陆地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垦区之一,已成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垦区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改革发展历程

回顾湖北垦区改革开放40年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1978—1991年)。这一阶段农垦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有: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国有农场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实行财务包干,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问题;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解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推行场长(厂长)、经理负责制,解决对企业经营者管得过死的问题;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职工住房商品化;打破封闭格局,逐步走向开放。

(二)积极探索与调整阶段(1992—2000年)。这一阶段农垦改革开放主要内容有: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坚持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对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四到户”和“两自理”,确立其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实行“三百工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省级层面从行政管理向公司集团化过渡;探索建立了农垦行业养老保险模式;加快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

(三)全面推进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4年)。这一阶段改革开放主要内容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实行农业税费改革;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两田制”经营;建立健全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剥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减轻农场和农工负担;积极履行省委、省政府赋予农垦农业“走出去”职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深化改革与创新阶段(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开放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17〕12号)文件精神,完成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两个三年”改革任务,积极探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开启新时代农垦改革发展新征程。

二、改革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垦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令人刮目。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垦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76亿元,比1978年的4.05亿元增加1271.95亿元,增长314倍。

税收贡献进一步扩大。2018年,垦区全年实现利税219亿元,比1978年的0.1亿元增加218.9亿元,增长2189倍。

农业基础性地位更加坚实。2018年,垦区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2.2亿元,比1978年的1.95亿元增加110.25亿元,增长56.5倍。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垦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02亿元,比1978年的1.72亿元增加900.28亿元,增长524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2018年,垦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7亿元,比1978年的0.3亿元增加1256.7元,增长4189倍。

农工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垦区人均纯收入21555元,比1978年的382元增加21173元,增长55.4倍。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垦区总体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48.1∶42.5∶9.4调整为2018年的8.9∶70.7∶20.4,其中第一产业比例快速下降,第二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农垦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标兵。推进垦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垦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0多万亩,有效灌溉率9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2018年,垦区粮食总产量97.47万吨,水产品产量47.3万吨,油料产量7.6万吨,水果产量12.57万吨。年出栏肥猪148.76万头,成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发挥农垦优势,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建设,省部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达到36家,涌现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农场———鄂州长港农场、“虾稻共作”高效模式示范区———潜江垦区、休闲观光示范农场———黄石军垦农场等一批现代农业的示范标兵;大力发展农垦种业战略产业,打造了30万亩以“鄂麦596”为主要品牌的农垦自有种业基地,垦区良种供给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垦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6家,省级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32家;垦区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94.4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茶园面积有1.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到210.8万吨、12.5万吨和干茶813吨。目前,湖北垦区菜果茶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205个。

大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兴垦、绿色兴垦、品牌强垦,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产能持续增加,以“虾稻”“鳖稻”“富硒稻”“再生稻”为代表的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猛,种养规模突破40万亩。大力实施“质量兴垦”战略,持续推进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农垦特色品牌培育工程,垦区累计投入资金4286.5万元,实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44个。截至2018年年底,垦区追溯的农产品覆盖种类达13种,种植养殖追溯规模分别达到35万亩,4.5万群(蜜蜂)、6.8万头生猪、85万(羽)畜禽,可追溯农产品产量达到33万吨。参加质量追溯的产品销售单价高出同类其他产品10%~15%,培育了朱湖糯米、三湖黄桃等一批区域性品牌特色产品,垦区品牌农业产值近15亿元。

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增效、农工增收。积极推动实施现代农业庄园创建活动,做好“农旅结合”大文章,与武汉市合作的“桐湖国家现代农业公园”项目顺利签约,龟山茶场红“杜鹃”旅游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价,全省农垦系统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和技术应用推广。组织7家农场开展农机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整合垦区农机资源,成立并实体运营农垦农机联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机跨区作业每年达到70万亩以上。加强农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推广,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培训周边农民超过10万人次。

大力实施“三联”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农垦“联合联盟联营”战略,与上海、重庆、广东等垦区携手合作,积极推进农垦种业发展、循环养殖、冷链物流、现代流通体系等项目建设,省农垦联丰现代农业集团成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

(三)海外合作开发硕果累累。湖北农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海外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拓展农垦发展空间。目前,湖北农垦海外开发经营业务已延伸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五大洲12个国家,耕种面积近40万亩,涉及12个产业门类、17个开发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8亿元,120余项国内先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在海外基地顺利嫁接、开花结果。

湖北农垦农业“走出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前列,多次在中非合作论坛、农业“走出去”相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湖北农垦承建运营的国家援助莫桑比克项目——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在非洲建立的首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多次在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的考核和评估中名列第一,2017年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首批10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

抓整体规划,把握科学定位。编制完成。湖北农垦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以及。湖北农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分析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主攻非洲、巩固周边、开拓拉美澳和中东欧的开发方向,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良种工程和综合培训等重点任务,为在更高层次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南。

抓统一布局,创新开发模式。建立农垦农业“走出去”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内部协调运转机制;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构建资产资本纽带,引领国有农场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坚持统一冠名、统一经营,整合力量,形成“拳头”。目前,湖北农垦以“联丰海外农业开发集团”为平台和品牌,先后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马拉维、澳大利亚等国注册成立分公司,共引领近20家国有农场、省内民企投身参与海外农业合作开发,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利合作。

抓平台建设,优化服务保障。成立和完善“海外农业开发信息服务中心”“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农业‘走出去’企业联盟”“湖北企业非洲营销中心”“农垦对外经贸人才库”等服务平台,先后编制针对莫桑比克、肯尼亚、马来西亚等多个重点开发对象国的投资环境报告或市场预测报告,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30多名专家到海外基地考察指导,组织近百名中高级农作种植专家、农田水利专家分批进入海外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与10多个国家的中国商会或联谊会建立了经常的往来关系,“走出去”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四)幸福垦区建设谱写新篇。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垦区,改革开放40年来,农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湖北农垦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推进人口向农场总部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现代化转变,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危房改造为抓手,以土地开发为载体,以改善民生为宗旨的农垦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近8年来,垦区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危房改造资金投入累计65.38亿元,拉动职工家庭和社会消费及投资200多亿元,通过危房改造,21.49万户职工家庭喜迁新居,极大地改善了农场职工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垦区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长港农场成功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今,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型场区拔地而起,湖北垦区新城镇建设基本形成总场、集镇、中心村三级构架,4个省级开发区,36个工业园区和一批新型集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

湖北农垦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垦区职工群众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农垦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1.2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3万人,退休人员28.24万人,人均月养老金水平由参保初期的180元提高到2018年年底的1947元。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发挥农垦优势,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合力打赢农垦脱贫攻坚战,垦区“十三五”期间14个贫困农场可在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湖北省扶贫办2015年、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垦区49个建档立卡贫困生产队(分场、村)已有45个脱贫出列,剩下4个贫困生产队(分场、村)可在2018年年底全部出列;1.54万贫困户4.60万贫困人口已减贫12771户39911人,剩余2650贫困户6083贫困人口2018年年底可全部脱贫销号,全面实现垦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五)新一轮农垦改革砥砺前行。新一轮农垦改革启动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紧扣改革主线,市县党委政府紧抓在手,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农垦上下主动作为,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勇于担当,奋力推进,“两个三年”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截至2018年12月底,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方面,全省农垦65家农场,基础教育、公检法剥离改革全面完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在已建214个社区基础上,新建社区187个,全部挂牌运作;医疗卫生改革全面深化,上一轮未完成医疗卫生改革的19家农场全部与当地卫生计生部门签订职工医院整体移交协议,完成医院更名挂牌和人员、资产移交工作;化解办社会形成的债务稳步实施,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农垦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方面,全省垦区完成地籍调查面积506.45万亩,完成率97.4%;登记发证面积483.41万亩,发证率99.8%,基本完成国家下达的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目标任务,为加快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省级层面组建湖北农垦集团工作正扎实稳步推进,确保2019年10月份正式挂牌运营;指导垦区主管部门和农场注册成立了4个区域性农垦集团和80多家农场产业公司,湖北垦区先后两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改革交流发言。

三、改革开放40年经验启示

农垦改革是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前,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发起,农垦以其源于农村而又不同于农村的独特方式步入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实践经验弥足珍贵。

(一)坚持农业国家队的功能定位,不断强化农垦的使命担当。作为农业国家队,农垦的改革必须以三个功能定位为基本前提。政治上,农垦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属性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农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经济上,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代表,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起到特殊作用。使命上,要努力把湖北省农垦建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同时农垦还肩负着质量兴农和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完善农垦改革。农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其特殊性,必须与时俱进地分析判断农垦发展变化的形势,坚持改革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着力冲破妨碍农垦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农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农垦40年改革历程,经历了财务包干改革、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工商综合经营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农业税费改革、办社会职能改革、企业化集团化改革等多项改革。从内容和进展看,每一项改革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每个时期的改革都是对上轮改革的深化完善,都是根据农垦发展进程,针对当时实际问题作出的创新式决策。

(三)坚持市场化道路的改革取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贯穿农垦改革的主线。农垦国有农场定位为企业,走企业化道路,顺应了农业发展趋势;整合农垦优质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企业“航母”,走集团化发展路子,是农垦改革的主流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市场化改革,以完善经营机制为重点,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将农场承担行政社会事务移交当地政府管理;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强化农场统一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农场公司化经营、垦区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

(四)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不断加大农垦建设投入。由于农垦长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衔接,农场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状态。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对农业的支持难以覆盖农场,存在“惠农不惠垦”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垦基础建设明显落后农村。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农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社会管理属地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将农垦经济社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实现了农业政策、项目和公共财政的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垦地交融、共同发展。

(五)坚持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农垦不能故步自封,否则不进则退。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趋利避害,有效解决农垦农业资源相对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较大问题,是新时期农垦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从2006年起,农垦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利用农垦农业技术和组织优势在海外建设农业基地,规模从最开始的1000亩发展到目前的40万亩,在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贡献。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初心,不断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农垦改革的根本点是保障农垦职工利益。改革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和谐,把维护农垦职工基本权益作为农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实践中,每一项改革都是以尊重职工首创精神为基础,以切实减轻职工负担、增加职工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家庭农场到产业化经营,到农业税费改革,再到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完善,都体现了保障职工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既调动了农垦职工自我发展的激情,又促进了民生的不断改善。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湖北农垦正在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推进垦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示范带动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新的篇章,为率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展现农垦人的风采。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