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三十六:东门坳那三株橡胶树

时间:2022-06-01 作者:谢志 来源: 点击次数:7053

残存在岁月深处的3株橡胶树,在森林茂密的高州东门坳守望了34年,终于等来了新中国最明媚的那一缕光芒。

1951年11月,时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率领专家组一行数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广东雷州半岛一路北上奔赴高州实地考察,终于寻觅到传说中的那3株橡胶树。专家们仰望着胶树上稀疏泛黄的叶子,抚摸着那印满亚马逊铅灰色的树皮,兴奋不已。在北纬21.9度区域,仍有巴西橡胶树活着,这是中国植胶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

1917年,华侨李贵亷先生从新加坡带回200多株橡胶苗,交给广东省茂名农校当时的校长吴柳轩,吴校长带领师生们将幼小的橡胶苗种植在农校附近的东门坳植物园。后因时世纷乱,无暇顾及,到解放时仅存活3株,这是当时生存在南粤大地纬度最高的橡胶树!

橡胶树,它是世间罕见的轻轻碰一下就会“流泪”的树,它的“眼泪”是白色的,就像母乳一样洁白晶莹,滋养生命,所以人们称它为胶乳。橡胶几乎无处不在,大到国防工业,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天然橡胶与钢铁、石油、煤炭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对我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全面禁运,断绝了新中国的橡胶来源。没有橡胶,飞机上不了天,汽车也跑不动,经济建设将陷入困局,怎么办?“那就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橡胶吧!”斯大林听到这句话特别舒服,比成功爆炸一颗原子弹还高兴。于是,便有了中苏在南中国垦荒植胶800万亩的秘密合作协议。

三叶橡胶树,原生于巴西热带雨林,喜热畏寒,外国专家曾经断言,北纬17度以北是“植胶禁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橡胶树究竟最北能种到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1951年秋,从千年古城高州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意味着从东门坳往南都可以种植橡胶树。如果梦想成真,中国的宜胶地带,至少可以从北纬17度线往北延伸5个纬度,总面积就是6万多平方公里,可垦橡胶园在900万亩以上,其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将无法估量!

当年搞橡胶,比打仗还要雷厉风行,政务院和中央军委从军队调来两万多人,组建特种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同时招慕了20多万民工、归国华侨和大中专院校师生,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垦殖大军,在千里南疆,开梯田,挖胶穴,种胶树,比当年陕北的大生产运动还要波澜壮阔。考虑到海南岛与大陆隔着一道琼州海峡,一旦有战事容易被封锁,所以将垦荒植胶的重点首先放在了高雷地区(即现在广东省的湛江和茂名地区)。

此时,东南亚各个橡胶种植国,谁也不敢得罪美国的政客们,他们发布命令,不准橡胶种籽出境,违者重罪。没有种籽,要发展橡胶就是一句空话。种籽在哪里?就在海南的老胶园。进驻海南的林一师将“一粒种籽,一两黄金”的口号写入了“红头文件”,霎时间,橡胶种籽珍贵异常,部队派人进驻胶园,昼夜蹲守,一听到有种籽落地的炸裂声,马上循迹捡拾;为了保证种籽质量,及时育苗,还协调海空军保驾护航,抢运种籽。

与此同时,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爱国侨民、侨商也伸出援手,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暗渡陈仓,偷运胶籽及种苗回国,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出钱出力。悠悠岁月,历尽艰辛,失败与成功相伴,辛酸与血泪紧随,在热带地区的雨林、边陲、海关,演绎出几多刀光谍影,传奇故事……

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封锁,并没让中国发展橡胶的步伐放慢,他们连做梦都不曾料到,七、八年后,垦殖大军就将北纬21.9度植胶区,变成了胶香千里的绿色海洋,创造了橡胶树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的神话。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撤走专家的时候,中国大面积新生代橡胶树,骄傲地流出了第一滴胶乳,让曾经封锁我们的西方政治家们目瞪口呆得几乎窒息!

来到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广东省火星农场林垌队,只见道路整洁,新楼幢幢。在文化长廊旁边,我看见一块红字碑刻,庄重地记载着全国农垦及广东省劳动模范邱沛新的事迹。当年的老邱,被人们誉为“种胶铁人”,他吃住在林段里,辛勤抚管胶树,首创出平均每株年增粗10公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出席了全国农业科学实验会议,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多少默默奉献的农垦儿女,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没有知名度,他们就像割胶路旁的山稔花,默默地开放,默默地散发着清香……

当年的东门坳早被夷为平地,那3株橡胶树也不复存在了,但在突破北纬17度的豪迈进程中,它是垦殖大军的定向罗盘和指路明灯,它的守候、坚毅和功绩,已被载入中国植胶史册。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