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5-03-28 作者:徐宗英 来源:《中国农垦》2025年第3期 点击次数:5119

摘要: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孕育的精神财富。本文阐述了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和鲜明特征,从同源性、同质性、同一性3个层面对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相互联系进行探析,指出新时代要继续弘扬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为兵团事业发展和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关键词:兵团精神;南泥湾精神;内在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基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的前行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宝贵精神财富,激发奋勇拼搏的内生力量。通过分析比较,探究兵团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相互联系,深入了解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塑造的精神,将为推动新时代兵团事业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支撑。

一、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形成

(一)南泥湾精神的形成

南泥湾精神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日军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加紧围攻。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并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地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同时,陕甘宁地区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边区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此背景下,三五九旅挺进茅草丛生、荒无人烟的“烂泥湾”进行农业生产。王震旅长带领部队“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吃野菜、喝苦水,住茅草和树枝搭的草棚,不仅实现吃用全部自给自足,还能每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上缴公粮,把荆棘遍地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孕育形成南泥湾精神。当地的百姓称赞道:“能打仗,能生产,不吃公粮,还交公粮,真是天下大变样。”1942年,毛主席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指出“三五九旅是全军学习的模范”,并题词“发展经济的先锋”[1]。1995年,王恩茂讲话强调“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这是他在南泥湾的亲身体会,也是对南泥湾精神所作的概括,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最为核心的本质和内涵[2]

(二)兵团精神的形成

兵团屯垦戍边实践是兵团精神形成的根基。1949年,驻疆部队进入新疆后,面临人员安置问题。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受反动派压迫,更是积贫积弱,没有多余的粮食供给部队。新疆地处偏远,从内地运输粮食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驻疆部队就地转业成为军垦战士,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开荒种地,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解决口粮问题。为了更规范地管理生产部队,一支产业大军随之成立,组建形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此后,在屯垦戍边事业的号召下,更多的兵团儿女相继加入兵团发展建设的队伍当中。几十年来,兵团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也凝结成精神传承下来,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奠定了兵团精神形成的根基。

党的屯垦戍边理论赋予兵团精神生机活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组建兵团,赋予兵团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任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兵团的体制,并指出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以及稳定新疆和巩固边防的模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兵团要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3]。与时俱进的党的屯垦戍边理论是兵团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也使兵团精神富有生机和活力。

革命精神是兵团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兵团的前身是驻疆人民解放军,因此兵团人身上有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兵团人在新疆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是军民团结的体现,甘愿为新疆发展稳定牺牲小我顾全大局是无私奉献的体现,这些都是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在农垦战线上的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与兵团屯垦戍边实践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团精神。2002年,兵团党委确定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兵团时勉励援疆干部把“兵团精神同吕梁精神结合起来发扬光大,为建设新疆贡献力量”。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兵团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财富。

二、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鲜明特征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在传承发展中交相辉映,闪耀着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同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屯垦戍边事业贡献力量。

(一)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源自历代屯田思想

屯垦戍边政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历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屯垦戍边是指军队有组织地在驻地周围开荒种地,一方面减轻军费开支,另一方面承担驻守边防的职责。屯垦戍边主要进行农业生产,因此也被称为屯田。

历代屯田实践形成了以报效国家、吃苦耐劳为主要特征的屯田思想,是南泥湾精神和兵团精神生成的思想来源之一。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进行大生产以及兵团担负屯垦戍边使命任务和历代屯田实践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主体上的共同性,同时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即都是在复杂环境下开展、在多重压力下进行的。历代屯田思想是屯垦戍边事业的内在生命之魂,是南泥湾和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有力借鉴。

(二)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体现了革命精神 

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为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困难挑战、敢于斗争进取的革命历程中锻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面对根据地财政补给困难以及敌人的封锁包围,内忧外患之际,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直面困难、绝不退缩,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用自己的双手开荒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谱写了人民军队战天斗地的军垦战歌。

人民解放军进疆后,迅速建立政权、平叛剿匪,开展农业生产,一边稳定新疆,一边开发建设新疆。在屯垦戍边过程中,驻疆部队充分展示了革命精神的力量。他们以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为引领,探索适合新疆发展的实践道路;以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为引领,扎根在最荒凉的地方开启屯垦戍边事业;以自力更生、解放思想的延安精神为引领,创新发展屯垦戍边事业。

可以说,人民军队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推动了军垦事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南泥湾精神和兵团精神,革命精神为屯垦戍边事业提供了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

(三)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兵团精神、南泥湾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实践主体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追寻同样的理想,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汇聚成磅礴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渗透到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体现一个民族对家国的深厚情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永续前行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信念所在和力量所在。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期,初到南泥湾的三五九旅战士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不等不靠,坚定信念,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最终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自兵团成立以来,兵团人始终根植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上,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转换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维护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维护新疆和平统一安稳,促进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边境线上筑起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兵团人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转化为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土地,把荒漠变绿洲,兴建水利设施、兴办工业企业,在戈壁滩上建城市建家园。兵团人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化为开拓进取的精神,依靠双手和智慧,实现了许多个“新疆的第一”,推动兵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四)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实践主体、形成环境具有继承性

南泥湾精神是三五九旅在带领抗日军民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实践过程中呈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1941年,三五九旅战士们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先后进驻南泥湾,开启了屯垦荒山的艰苦岁月。刚到南泥湾时,战士们连锄头等劳动生产工具都是用废铁皮、炮弹壳等自制的。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劳动,队伍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制定了生产计划,农忙时生产,农闲时练兵,队伍里上至旅长,下至普通的勤务员、炊事员,全部参加劳动生产,每人每天至少开荒13个小时,3年的开荒生产,实现“耕一余二”[4]。三五九旅是南泥湾的开发者、建设者,是“南泥湾政策”的执行者,指战员们军民一心、团结奋斗,在南泥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也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五九旅同样也是兵团精神的实践主体之一。很多兵团人将自己称为“三五九旅的传人”,王震将军在1960年为一师题词:“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三五九旅进入新疆后,在天山南北两侧屯垦建家园。2006年,一师建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也说明了兵团和三五九旅的传承关系。三五九旅的优良作风感召一大批军垦战士投身兵团屯垦事业和教育事业,铸就了兵团精神的内在之魂。

兵团精神的形成源自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后所面临的艰苦环境与南泥湾时期相同。驻疆战士如何在新疆自力更生,怎么解决粮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新疆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本一片空白,农牧业也是靠天吃饭,根本没有条件养活军队,从其他省市运粮草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自给自足摆脱困境。

综上所述,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三五九旅战士在艰苦环境中进行伟大实践而凝聚起的磅礴力量,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给自足,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三、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的相互联系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有着相同的民族根基、红色血脉和精神内涵。

(一)同源性:根植于相同的民族根基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都根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塑造了民族品格、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些底蕴深厚的民族根基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性格和行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积淀,体现着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

在中华民族精神感召下,无论是在南泥湾还是在新疆,三五九旅都战天斗地、忘我奉献,维护一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战士们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播撒在南泥湾和兵团的土地上,融入血液里,转化成创新进取、甘于奉献的自觉行动。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是民族根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充分继承和发扬。

(二)同质性:具有相同的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铸就了丰富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它们一脉相承,都有着相同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一致性。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有着血脉上、组织上、实践上的传承关系。三五九旅是南泥湾精神的实践主体,也是兵团创业者中最具精神引领作用的主体。兵团由以三五九旅为主体的驻疆人民解放军就地转业而来,继承了人民军队的组织结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田时提倡“既战斗又生产”,奠定了兵团“既屯垦又戍边”的实践特色。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传承和发扬。

(三)同一性:蕴含相同的精神内涵

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二者都蕴含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之义。

面对敌人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三五九旅战士挺进南泥湾垦荒。初到南泥湾开荒生产时,战士们夏天打着光膀子生产,冬天砍树烧炭取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军装极易磨损,一套军装长袖改短袖,长裤改短裤。为了提高开荒生产的效率,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劳动,后勤战士则将烧好的热水饭菜挑到山上,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三五九旅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锻造了南泥湾精神。

同南泥湾大生产一样,兵团事业也是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开创的。面对贫瘠的土地和荒芜的戈壁,军垦创业者毫不胆怯和退缩,以“越艰苦、越光荣”的气概和创新创造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没有房子,就挖地窝子;缺少棉被铺盖,就铺杂草树枝;没有粮食,就吃树叶草根。为了集资兴办工厂和学校,他们节衣缩食,献出军饷和转业费。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在大漠戈壁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

四、新时代传承弘扬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要赓续好红色血脉,传承好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一以贯之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努力做新时代的攀登者。

(一)强化责任担当,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曾经,我们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依靠艰苦奋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事业,赢得了伟大的胜利。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矛盾不断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向往,艰苦奋斗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供给不再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前行道路上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本质是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勇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与挑战,我们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复杂环境下,化解多重风险和阻碍,乘风破浪,取得新的辉煌。

(二)聚焦时代使命,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特质,中华民族敢于开拓进取,勇于求新图变,因而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精神最终要落脚在具体的行动上,没有具体的行动,三五九旅就不会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兵团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代代兵团人敢于打破常规,直面风险挑战,积极探索思路、探寻出路,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创造一项又一项成绩。新时代,我们要从南泥湾精神和兵团精神中汲取力量,聚焦时代使命,继续开拓进取,敢于攻坚克难。

(三)恪守为民情怀,继续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既考虑战时战略的需要,又兼顾民生需求,不挤占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走自给自足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兵团成立时,秉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风头、水尾、路尽头的大漠戈壁开荒造田、创建城镇。随后,陆续有人怀揣梦想来到兵团,融入兵团的生产建设中。他们不计个人得失,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边境线扎根,为各族人民服务,为新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新时代,传承弘扬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要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为民,让利于民,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更卓越的成绩不负人民期待。

(四)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在兵团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兵团人坚守理想信念,勇于克服艰难困苦,敢于战胜风险挑战,在边境线上筑起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在几代兵团人的努力下,兵团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为新疆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以兵团精神为核心的兵团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为新疆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了新疆地方文化中的进步因素,成为抵御落后文化和分裂思想侵蚀的坚实壁垒。新时代,我们要将兵团精神与南泥湾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忠诚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展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00-101.
[3]卢晓峰.兵团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2.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10/15/c_1130209312.htm,2024-10-15.


(作者单位: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