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时代农垦】科技创新筑牢“黑土粮仓”

时间:2024-01-04 作者:徐宏宇 尹怀建 来源:农民日报·新时代农垦专刊 点击次数:19539

粮食要高产,科技是关键。

从良种良法配套到农机农艺结合,从增产增效并重到生产生态协调……近年来,拥有800多万亩耕地的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向发力,实现每年研发推广科技成果近百项,粮食产能年均递增5%。

紧盯科技前沿 聚力合作攻关

“如何将粮食产能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不足80亿斤提高到‘十四五’末的超100亿斤?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陈月堂认为,新技术研发不仅涉及领域多、专业化分工细,而且难度大、周期长,应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

“十四五”以来,公司全面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农大、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在黑土地保护、绿色高产新技术和智慧农业发展等领域破题先行。

2020年,为了解决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导致的粮食低产和生态破坏难题,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合作,汇集国内农业、土壤、遥感、水肥等方面专家,在友谊农场开展了“等高环播”种植模式实验。通过集成探地雷达、草水路、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13项技术,构建形成以3000亩为尺度的小流域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地表径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5%,粮食增产5%的结果。2021年,实验区160亩玉米每亩实收867公斤,亩增产40公斤。2022年,双方又实验示范了“等高宽埂”种植技术,实验区种植的3000亩玉米亩产达到930公斤,比2021年又提高了60多公斤。

此外,友谊农场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农联双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先后通过航天诱变品种试验,培育优质水稻品种8个,将水稻14片叶诱变成适宜友谊农场区域的12片叶;八五二、曙光等农场与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通过升级专用改土机械、开发白浆土专用改良剂和肥料,结合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一次性秸秆全量还田等耕作措施,取得了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产14%以上的突破性成果。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联合开展的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样板被全面推广;通过“节水、净水、量水、调水”高效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实现综合节水效率提高27%,农田退水氮磷净化效率提升35%;通过寒地水田地力与产能双提升实验,实现水田增产12%以上;对水旱田关键环节技术智能化的技术研发示范,实现农药减施15.8%……

今年,公司与高校院所合作落实科技示范项目44项,示范推广科技成果135个。

公司副总经理赵英春说,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下一步,公司将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新品种研发、智能装备应用、智慧农业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加速成果转化,不断塑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优势。

立足生产实际 锚定自主创新

入夏后,红旗岭农场的水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考察学习。今年,为了示范引领高质高效农业发展,红旗岭农场在第二管理区“水稻种植联合体+精益管理”示范区安装了7套智能节水灌溉系统,3300亩水田实现了无人操作下的智能灌溉。

“这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自己设计制作的系统,省工、省时、省水,效果非常理想。”红旗岭农场副总经理杨祁满满的自豪感。该系统由主机、智能闸门、水位传感器、控制器组成,采用太阳能供电,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自动进行灌溉和排水。“参照前两年的实验数据,这3300亩水田每年可节水10.56万立方、节省电费2310元、节省管水人工费10.5万元,仅灌溉一项年节省费用达到10.731万元。”

像红旗岭农场一样,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技术革新已成为公司的优良传统,许多小发明、小改进、微创新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提质增产效果显著。2021年,北兴农场总结归纳出“五段营养法”,在大豆玉米生长期的五个阶段分别施用不同肥料,减少施肥20%的同时,大豆增产8%、玉米增产5%,在公司推广100万亩以上;二九一农场科研人员创新总结出水稻秸秆还田“花搭水”搅浆技术,解决了漂稻茬和有毒气体危害等难题;公司农业科研人员总结出的大豆“三五早播”技术,可有效利用少雨时节进行抢播,减少因后期降雨导致的农时延误,公司今年种植的200多万亩大豆全部采用了该技术。“5厘米深度的耕层土温连续5天稳定超过5℃即可进行播种。通过适时早播可以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根系发达,具有抗旱抗倒伏等特性。”双鸭山农场副总经理翟世华介绍,2022年,双鸭山农场6.98万亩大豆平均亩产达到430斤,最高亩产达到550斤。

集成应用、综合施策,从而避免先进技术“水土不服”。近年来,公司农业部门根据积温带分布、土壤特点、作物需求等,总结出变量施肥、水稻旱平免搅浆、玉米穗下节间化控等28项先进实用科技,形成了适合红兴隆地域的三大作物高产技术体系。

2022年,八五三农场集成应用了旱育壮秧技术、侧深施肥技术、红外遥感变量施肥等技术,水稻高产创建田取得了亩产869.53公斤的好成绩。

饶河农场集成应用了大豆种子超声波调优增产技术、玉米残肥再利用种大豆少(免)施基肥技术、旱田精密播种等技术,大豆高产创建田实测亩产579.6斤。

截至2022年末,公司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两年粮食总产量达173亿斤,丰厚的科技底蕴和强劲的创新活力成为公司粮食稳产高产的“法宝”。

聚焦人才培养 增强创新后劲

近日,为期一个月的红兴隆农业植保人员培训班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结业。入冬后,分公司各类专业培训紧锣密鼓地展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踏上农业高质量发展“取经”道路,利用冬闲时间,提升农业岗位的能力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以来,公司采取“分层实施、精准定制、全程培育”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脚上沾满泥巴”的本土农技专家,为打通先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至今,公司今年已举办“授课类”培训活动近80场,培训人员达五千余人次;召开高标准现场会、拉练会52场次,参加人员超过3000人;活跃在农场生产一线的本土“工匠”为种植户“传经送宝”近千场次,实现了农业生产全域全过程的科技指导全覆盖。

公司以十三个农场实验站和科技园区为阵地,将100余万亩科技示范田和总长度千余公里的科技示范带作为创新成果的“擂台”,让科研人员学以致用。

二九一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程晓娟潜心农业科研12年,主持实施的玉米数字化管控高产栽培实验,取得亩产1053.3公斤的好成绩,获评首届“北大荒最美青年”称号。

近年来,公司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创新平台,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领带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逐步构建起高标准的技术“供需库”和人才“蓄水池”,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2021年,友谊农场全面启动“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筑巢引凤、聚才引智成为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农场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北大荒友谊现代农业实验站、黑土地保护实验室、黑土地保护研究展览馆和智慧农业管控中心,投资7150万元打造了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样板工程,初步形成了农场与科研机构资源共享、研教结合、融合发展格局。目前,示范区项目已吸引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优质科研和科教资源,先后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近百项,申报专利23项;开展培训活动近百场,培训人员累计近5000人次,建立了225人的农场人才梯队库和118人的优秀人才储备库。

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于军华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着力建设好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让优秀人才在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国产高新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种养技术推陈出新等方面“挑大梁”,为打造“新科技+大绿色+高标准+细精控”的农业现代化“红兴隆样板”助力赋能。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