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兵团精神解读

时间:2025-07-03 作者:张师维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点击次数:572

摘要:几代兵团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扎根新疆、屯垦戍边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研究者多从历史学、政治学等角度阐释兵团精神,很少从人文经济学的维度来解读兵团精神。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蕴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研究兵团精神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野解读兵团精神,阐述了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兵团精神;实践路径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考察时强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1]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现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从“人”的视角回答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命题。[2]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持续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以及共建共享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济学。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角度深刻认识兵团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兵团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建设新时代新兵团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溯源兵团精神

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角度看,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具有一定的经济逻辑,兵团的经济发展不仅创造了文化价值,构建了特定的文化环境,还孕育了独特的兵团精神。这一进程不断丰富着兵团文化的内涵,凸显了兵团精神的人文底蕴、时代特性和深远影响。

(一)人文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兵团精神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进程中的主体角色,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兵团精神强调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兵团精神的引领下,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展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兵团精神激励兵团人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勇担使命、不懈奋斗,积极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还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兵团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参考。

在长期实践中,兵团干部职工群众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弘扬了红色革命文化,从而孕育出具有明显先进特征的兵团文化。[3]兵团精神的文化血脉源自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这一点是其独特性和魅力的核心所在。兵团的前身是英雄的三五九旅,这支部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传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一生动的总结,不仅描绘了兵团的发展历程,更体现了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等红色精神的紧密联系。这些红色精神是兵团人的基因,流淌在他们的血脉中,成为他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在兵团发展的各个阶段,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兵团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评价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兵团精神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精神的高度赞扬,亦是对兵团人辛勤付出的认可。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石河子精神和塔里木精神等,是兵团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成果不仅展现了兵团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二)经济基础

兵团文化与经济发展交融共进。文化与经济,犹如人类社会进步的双翼,相互支撑。经济筑牢了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文化则为这一进程注入了灵魂,为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精神动力。兵团在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理念,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致力于精神的充实和满足。

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兵团经济的发展构建了独特的兵团文化环境,兵团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繁荣,兵团精神的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这充分展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人文追求。这种追求诠释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深刻机理,促进了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的传承。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区域间的交流协作与融合发展为各区域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构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例如,兵地融合与对口援疆等政策,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革新,各行各业不断发展壮大,兵团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幅缩短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时空距离,兵团人的职业行为、生活观念和社交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兵团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解读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进程中,兵团人展现出了卓越的精神品质。

(一)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至上厚植家国情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兵团始终围绕国家的整体战略,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考虑群众利益,实现了国家利益与职工群众利益的有机结合。

在兵团的建设初期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兵团人承担了巩固边疆和加强国防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关键的粮食和农产品,有效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国防安全,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兵团还积极参与边疆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兵团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等,确保国家利益和职工群众利益的协调发展。兵团通过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参与连队治理和决策的全过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更好地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持续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职工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贯穿这一过程的兵团精神,正是兵团人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统一的实践结晶。

(二)无私奉献,以利他主义胸怀扎根奉献边疆

基于社会契约及伦理道德,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利他主义观念,在群体需要时愿意牺牲个体利益,舍得小我、服从大局,才能实现群体的团结、成员之间的和睦。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缓急相应,守望相助”的相互支持方式,以解决超出个人力量的问题。从区域的角度看,兵团团场大都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边境地带、沙漠边缘,兵团人扎根边疆、薪火相传,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开创了“铸剑为犁,稳疆固边”的历史伟业,书写出一卷卷垦荒戍边的壮丽史诗。

(三)艰苦创业,以精神资本弥补物质资本短缺

从马克思劳动思想来看,如果劳动的内容、形式、方法不能吸引劳动者,在整个劳动时间内就需要精神意志来有目的地提升注意能力。兵团最初在物质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发展,就是高效利用精神资本弥补物质资本的生动佐证。兵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通过愿景激励、思想激励和典型激励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人的精神潜力,把兵团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利用丰富的精神资本有效补充物质资源的短缺。

(四)开拓进取,以组织结构优化推动创新创业

组织结构为组织职能的发挥提供体制支撑,二者在实际运行中应该相匹配。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通过“师市合一”的城市体制,兵团为城市建设以及自身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推动力[4];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兵团由“屯垦戍边”转向“建城戍边”,为兵团城市体制改革和优化提供了发展活力。

兵团事业是一项创新之举,它是在党和国家总结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5]兵团的历史是艰苦创业的历史,更是开拓进取的历史,兵团的改革体现出革故鼎新、创新创业的精神。在屯垦戍边实践活动中,兵团人以组织结构优化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将所学的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到广泛的生产实践中,开创了新疆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的先河。

三、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兵团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热爱祖国与促进兵团高质量发展相融合

在热爱祖国中融入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以高质量发展彰显兵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作为。要深刻把握新疆稳定和发展大局,牢固树立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的意识,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切实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稳定。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不变的价值追求和深层的情感表达,在过去更多地体现为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如今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坐标上,兵团要忠实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紧抓重大机遇,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产业、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开放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力,凝聚起稳定和发展的坚定力量,让兵团精神在兵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二)无私奉献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无私奉献精神应当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兵团人将奉献视为平常之举,将无私奉献视为价值追求,在生产生活中正确看待苦与乐、得与失,在面对利益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但是,无私奉献绝不是漠视和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强调在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基础上,去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兵团精神不仅具有政治学的价值,而且具有经济学和文化学的价值。无私奉献是对历代兵团人所坚持的价值观的一种深刻概括。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下,要做到坚守信念和无私奉献,就需要顺应时代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来增加兵团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扎实推进兵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践行兵团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兵团干部职工群众从兵团事业的快速发展中看到个人发展的光明前景,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奉献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要更加注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激发新时代兵团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乐于奉献、充分奉献及长期奉献。

(三)艰苦创业与创新驱动发展有机结合

艰苦创业与创新驱动相结合才能迈出更坚实的发展步伐。艰苦创业是兵团人以优良的实践作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吸收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将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贯穿于兵团建设发展全过程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兵团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而且要全面激发锐意进取、创新创业激情,以创新驱动更好地汇聚推动新时代兵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回首兵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一代代兵团人把兵团精神中的艰苦创业转化为壮大兵团综合实力的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守卫国家边境,忠诚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了“安边固疆的稳定器”作用。新时代兵团的发展,必须在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兵团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摒弃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创新创业,激发更多兵团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践行兵团精神过程中形成持续的创新驱动力量。

(四)开拓进取与深化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相结合

兵团开拓进取的创业历程是包含内在规律的、可持续性的。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各项事业发展中不断加深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兵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也必须不断加深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做到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的统一,“善于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为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开拓进取是兵团人善于总结经验、敢于攻坚克难、积极奋勇争先、秉承开放包容和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兵团长期以来坚持以开拓进取精神深化改革,推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机遇,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程度释放兵团特殊体制优势,这些正是兵团坚持开拓进取与深化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相结合的成果。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兵团经济发展注入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它强调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和彼此生发,将文化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在这种理念下,兵团经济发展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成为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兵团自身的繁荣,也带动了新疆经济社会整体繁荣。在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念满足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回归”,有效解决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人文悖论”。这一理论为兵团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人文韧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此外,这种理念还强化了兵团精神中的“人文基因”,提升了兵团文化中的“人文认同”。经济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浸润,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导向。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兵团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充分挖掘、阐释和传播其不同维度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激发其内在活力,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兵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N].兵团日报(汉),2022-07-17(003).

[2]新华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课题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3:2.

[3]罗利华.兵团党委党校关于兵团精神的研究综述[J].兵团党校学报,2023,(04):105-111.

[4]白燕,强始学.新疆兵团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6,(05):58-61.

[5]刘耀霞.兵团精神的孕育形成与主要内涵[J].兵团党校学报,2021,(02):108-112.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