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年果树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展示会在山东省蒙阴县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在会上指出,尽管我国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利用方面已经有效支撑了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但与建设“种业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相比,在创制自主知识产权可利用新种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精”选鉴定材料,“准”确评判可利用性,打通种质资源和育种密切协作与有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变为可利用的亲本材料优势,选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果树新优品种。
针对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提出,要高质量收集、高质量保存、高精准鉴定、高水平生物学研究、高质量创新、高质量应用。深入开展资源鉴定和种质创新研究,加大果树核心种源创新与利用,筑牢创新根基和底座,持续加快优良品种产业化应用,为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邓秀新作了“特殊柑橘资源的发掘促进柑橘基因组研究”专题报告,介绍了柑橘无融合生殖最新研究进展,以两份特殊的柑橘种质“山金柑”和“滑皮金柑”为例阐述了优异种质发掘利用,推进果树分子育种进程的新思路。他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瓶颈问题,瞄准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稳定科研队伍,为国家种业振兴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力荣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桃育种历程以及我国桃种质资源利用与育种现状。她强调,如果没有种质资源的利用,就不可能有新品种的突破。要切实做好种质资源的保存、精准鉴定,夯实基础,坚持创新,牢牢掌握品种资源主动权,实现种质资源利用从根、茎、叶、花、果多方位有效利用。
与会专家通过专题报告,阐述了大豆、苹果、桃等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研究现状,展示了精准鉴定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服务产业中发挥的不可估量作用。专家认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子的芯片,种质资源研究是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要加强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果业高质量稳步发展。
据介绍,蒙阴地处山东省临沂市,蜜桃文化源远流长,蜜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是中国桃乡、中国蜜桃之都。蒙阴蜜桃产业链条完整,种植面积71万亩,年销售量112万吨,收益68亿元,蜜桃成为蒙阴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其中郑果所育成品种市场占比80%左右。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曹珂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蒙阴县的合作,将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在主产区转化落地,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编辑:技术推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