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荔枝首席科学家陈厚彬:荔枝产业发展目标是三产总产值超千亿元!

时间:2020-05-12 作者: 来源:南方农村报 点击次数:12705

❝农业科学家群星闪烁,为我国农业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障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等付出了智慧和汗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脊梁,是共和国最美的劳动者!

——《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韩长赋)❞


盼望着,盼望着……荔枝终于上市了!

各方人士都动起来了!做好果园最后的管理、联系采摘工人、洽谈购销合同、学习直播带货、加强社群营销……忙碌是当下荔枝人最真实的写照。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的果园,往返于实验室与田间,把论文数据转化为乡间实践,引导荔枝产业从“扩大规模”“增产”逐渐向“提质”转变。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步履铿锵,呈现出农业科技工作者最美的姿态。

右三: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

近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深入解读中国荔枝产业发展变化,探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科技如何引领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厚彬(右四)在果园指导生产。

大而美:全国荔枝产业特征鲜明

记者:全国荔枝产业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陈厚彬:根据面积和产量的变化,全国荔枝产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2—1980年):为产业恢复阶段。荔枝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等历史产区逐步扩大种植,品种主要是三月红、黑叶、糯米糍、桂味和怀枝等。1980年全国荔枝总面积达到12.76万公顷,总产量11.68万吨。

第二个阶段(1981—1998年):为面积迅速扩张期。从广东开始大规模发展,之后扩展到广西、海南两省区。1998年全国荔枝面积达到58.1万公顷,产量约53.5万吨。

第三个阶段(1999年至今):为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和产量效益提升阶段。1999年全国荔枝总面积达到58.13万公顷,产量140多万吨。因供给量突增和物流处理能力不足,荔枝价格大幅下降,对产业发展带来较大打击,产业发展进入“十年低迷”期。在科研团队攻关和各方人士的努力下,2011年,荔枝产业走出“十年低迷”期,自此,效益明显提升。

目前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已经形成海南特早熟、粤西早中熟、粤中和桂南中晚熟、闽南晚熟优势区。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和云南荔枝有较大发展,逐步形成特晚熟荔枝优势区和高原荔枝立体生产优势区。妃子笑成为自南到北、自西到东种植区域最广、栽培技术最成熟的荔枝品种。

记者:您会用哪几个词形容全国的荔枝产业?

陈厚彬:荔枝主产于南、北纬17°~23°的两条狭长的生态气候带内,中国是荔枝第一产业大国和科研大国,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产业特色鲜明:

(1)品种多元化,目前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就有十几个品种,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2)90%以上都是老树,二十多年生的树十分普遍,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地一些千年荔枝树仍保存良好,老树根深叶茂,品质更优。(3)产期长,2010—2018年全国荔枝平均上市期126.5天,2018年从4月中旬持续到9月底,达159天。(4)生产者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得益于全国荔枝科研团队的努力,果农种植水平提升,思维更加活跃,产业内人士凝聚力较强。

强有力:科技推动产业不断进步

记者:科技在促进荔枝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陈厚彬:荔枝的科技创新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学院派专家”与“民间派专家”均贡献了一己之力。1982年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和全国荔枝科技协作组相继成立,就荔枝幼树投产迟、产量低不稳定等开展科技协作攻关,促进了全国荔枝面积迅速扩张;同期,广东东莞果农叶钦海在妃子笑品种单株优选、扩繁及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了荔枝向海南儋州、三亚、琼海和海口等地扩张。

2008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体系专家研发的果园改造与高接换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高效省力化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开花与坐果调控技术、保鲜技术、多样化产品加工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每一次的科学研究都意义重大,取得阶段成果只是一小步,产业却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大步。

促进品种更新:近30年国内育成荔枝新品种38个,其中大陆地区35个,台湾地区3个。它们大多为中迟熟品种,已引种到各地进行区域性试种,其中仙进奉、井岗红糯、贵妃红、岭丰糯等已扩大栽种,预计红绣球、观音绿、红蜜荔、北园绿和马贵荔在一些地区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对砧穗组合的系统试验大大推动了荔枝高接换种进程。

促进产量增加:以螺旋环剥和生长抑制剂为核心的枝梢调控技术的研创,使妃子笑、桂味等优质荔枝品种大幅度南移,技术应用超过总面积的90%,是“十二五”以来全国荔枝产量翻番的重要技术基础。

促进境外销售:对荔枝贮藏性能、采后果皮褐变机制、果肉品质保持与劣变机制、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使得荔枝可运销到北美市场,扩大了荔枝的销售半径。

促进绿色生产:制订了提高树体抵抗力、建隔离网和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释放平腹小蜂和赤眼蜂等农业、物理与生物防控措施。“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的应用,节约用药成本超过40%。

促进省力化栽培:研发和应用荔枝疏花机械,比人工疏花提高工效9倍以上;开发管道式施药压力控制系统,操作简单、自适应能力强,降低传统管道式施药的维护成本,减少施药环节总成本超过20%。

富而精:多方发力可提高持续竞争力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荔枝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怎么解决?

陈厚彬:最大的障碍在于人的现代农业理念的提升。目前全国小农户居多,他们很难主动投入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具使用;此外,25坡度以上的果园占有一定比重,这部分果园处于失管或者半失管状态,质量难以保证,对优质果造成冲击。

解决上述问题,还是要促进省力化栽培的实施。现代农业离不开机械化,如何改善这个问题,让想用机械的人用得起,有能力使用机械的人用得到,是政府层面和产业人士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建立农机服务技术合作社或者共享技术服务平台不失为一个方法,即在一定区域内(比如10万亩)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机械化推广落地。

近日,广东省召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提到,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认为这个方向值得科技人员和果农思考...

记者: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队”,对荔枝产业有何规划?

陈厚彬:十余年来,体系建立起了一个年龄和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为转变产业趋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改变果农观念、提升果农收入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能,构建了全国荔枝龙眼产业“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一个“国家队”应有的责任担当。

目前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 829.5 万亩左右,最高年产量达到 302 万吨,2019 年按地头价计算荔枝总产值 340.09 亿元 。针对荔枝龙眼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导致高水平管理园比例较低问题,体系已提出优化产业发展规划与适当规模控制、稳产、优质、高效的产业目标和科技发展目标。其中产业发展具体目标是:全国优质荔枝园面积达到约600万亩,总产量稳定达到300万吨,果园销售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科技发展具体目标是:把荔枝龙眼产业打造成为高科技产业,提高荔枝果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荔枝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通过科技创新以获得产量、品质和安全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