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场史馆巡礼”三十三:桑海集团场史馆(江西)

时间:2023-04-26 作者: 来源:桑海集团场史馆 点击次数:5148

1957年,一支由省直和九江地区机关干部、转业军官以及其他志愿者组成的垦荒大军,响应党的号召,开进了新祺周这片红壤丘陵,创建了江西桑海集团的前身——国营江西蚕桑综合垦殖场。垦荒战士高举“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旗帜,创造了“五个当年”的奇迹——当年建场、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缫丝、当年织绸,实现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一条龙生产,成为全国第一家农工商一体化联合丝绸企业,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奖状,桑海集团成为名扬国内外的“桑海”。

建场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十分关心、重视、支持桑海的建设和发展,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曾三次来场视察。60年间,集团先后有四名正国级领导、七名副国级领导、几十名省部级领导来桑海视察。发展中的桑海,也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近二十个国家的各界友人来这里参观考察,如越南、蒙古、德意志、新西兰等。

创业至今,桑海垦荒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几代人薪火相传,无私奉献,历经艰难,锲而不舍,以激情燃烧的青春热血,写就桑海灿烂辉煌的篇章。今天,第二代、第三代垦荒者仍然在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砥砺奋进,有效地保护、利用、开发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医药为主,多元化综合经营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进“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对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赣江新区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企业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为了铭记历史,镌刻辉煌,弘扬精神,启迪后人,在隆重纪念集团成立60周年之际,集团党委决定建立“桑海集团场史馆”,全面反映桑海集团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桑海集团60年沧桑巨变的一个绚丽窗口。场史馆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实物展品40余件,平均每年接待560人次。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艰苦创业(1957年—1989年)。1957年冬,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号召全省各级党政干部,走出机关、上山下乡,开发山区,建设山区。1958年4月26日,省政府决定将垦殖场定名为“国营江西蚕桑综合垦殖场”,场部设在新祺周。

第二部分:初创时期(1957年—1966年)。初到垦殖场,吃、穿、住、行,全要靠自己解决。上山后的第一课,就是自己动手建茅棚、搭灶台、给自己安“窝”。住下来以后,就开始修路开荒、平整土地、挖洞栽桑。与此同时,为解决搭茅棚需要,还派出伐木队,上深山老林砍竹伐木。到1958年底,全场拥有土地153平方公里,人员达1150余人。下设七个分场,一个奶牛场、一个畜牧场及一个农机厂。经过一年努力,全场垦荒数千亩,栽桑几百亩。并织出了建场当年的第一批丝绸。创造了“当年开荒、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缫丝、当年织绸”五个当年的优秀成绩,荣获国务院的奖状和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第三部分:发展时期(1978年—1989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给桑海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1978年到1989年是桑海全面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桑海的场办工业蓬勃发展,独资、合资、民营企业百花齐放,为桑海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场工业单位发展到30多个:创建了江西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洪海电子公司;创办了中央、地方联营企业——江西济生健美晶厂;创办了共青团第一家团办企业——江西桑海工艺美术厂。1984年7月,桑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组建了食品、制药、机电、建筑、包装、农牧、物资七大公司,粮食总产量、工农业总产值、利税总金额、职工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基本建设,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

第四部分:开拓创新(1990年—2021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桑海的历史上树起了三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199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在江西蚕桑场的基础上组建江西桑海企业集团,标志着工业生产在桑海主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12月,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江西蚕桑场(桑海集团)由正县级恢复为副地级,为桑海开放发展打造了一个新平台;1994年12月,江西桑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挂牌,桑海经济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