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海南热带果农“水果楼”里故事多

时间:2019-07-17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次数:8710

驱车驶入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中村,荔枝园夹着道路蜿蜒伸展,农民肖植玉指着路边小楼告诉记者,“都是这几年农民新建的‘荔枝楼’”。

海南是中国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地之一,一年四季果味飘香。如今,致富的果农就在广大乡间,紧靠果园建起一栋栋“水果楼”。

建中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种植荔枝。如今,该村荔枝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农民走上致富路。

肖植玉自1998年打工回乡后种植荔枝,目前规模达13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当年一片荒地,在火山石上修路、引水,慢慢把产业做大。”

肖植玉的“荔枝楼”盖于2012年,是一栋三层小楼。“荔枝楼”一楼为“海口南岛荔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合作社有30多户农民参加,拥有“永兴红”荔枝品牌,每年收获季供不应求。

在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70多岁的马来西亚归侨蔡国靠吃苦耐劳和农业科技,把金椰卖出了高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蔡国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泰国金椰。当年他把身上所有的2000元(人民币,下同)积蓄都投入到培育中。“没有钱请劳动力,就一家四口全上阵。”蔡国和妻子栖身一间10多平米的瓦房,其间多次到科研机构向专家请教,经过摸索和实践后掌握种植方法。

如今蔡国每年培育2000到3000株金椰种苗,每株可以卖到60元以上。他盖起了“椰子楼”,还成为不少椰子种植户的农技老师。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甜瓜大棚一直延伸至海边。点缀瓜棚的,是瓜农们盖起的一座座“蜜瓜楼”。当前哈蜜瓜收成已到尾期,石世姨与会计们在“蜜瓜楼”里计算收入。

十年前,石世姨牵头组建“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全由农村妇女组成。“合作社现在有336名社员,大家种了2100多亩瓜。”她介绍,今年社员人均收到超过18万元。

农闲时节,合作社姐妹有的组织聚会和外出旅游,有的要盖“蜜瓜楼”。“我要建升级版的‘蜜瓜楼’,当合作社办公楼。”石世姨计划把她的新房子功能扩展,设办公室、学员培训教室、娱乐室等供社员使用。

来到三亚海棠区的南田居,远远就看到芒果小区楼顶黄灿灿的芒果雕塑。这里橙黄的芒果楼已成为区域的建筑地标。

从1992年产值不足30万元,到2018年产值突破15亿元,芒果已成为海垦神泉集团(南田农场)的摇钱树。依靠芒果收入,农场群众住进了“芒果楼”,开起了“芒果车”。

农场职工李达辉1993年开始种芒果,现拥有14亩果园,年收入超过30万元。李达辉是当地致富典范,他的“芒果楼”面积达480平方米,率先实现农场“四个一”目标,即拥有一份产业、一栋楼房、一辆小车、一份股份。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18年海南省热带水果总产量为322万吨。海南正计划转变以产量为目标的种植观念,谋划建立世界名优水果种苗培育基地,计划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出一批海南独特的优势水果品种,形成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多样化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身居“水果楼”的农民有新目标。建中村村民郑尚富计划拿出10亩荔枝地,邀请农技人员研究因气候导致的大规模减产问题。蔡国在离兴隆华侨农场不远的南林农场种植了480多株金椰树,带动当地农民创收。

住在“水果楼”,不忘苦日子。蔡国的庄园里还保留着20多年前开始种植金椰时的那间小瓦房,“金椰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是我艰苦奋斗的见证。”

责任编辑:杨文强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