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分析及应对建议

时间:2006-06-2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55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或吸附于土壤等而引起的水体、土壤、大气的污染过程。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 (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不仅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
  
  一、农业污染的成因
  
  在农业污染的诸多成因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兽药以及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管理不利等都是重要因素。
  
  1.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严重
  
  近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4年全国化肥使用总量已达到463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1%。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的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太湖流域曾高达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标准。
  
  在我国的农作物中,水稻消耗的氮肥数量最多。根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我国水稻生产所消耗的氮肥占氮肥全国总使用量的24%左右,每公顷水稻使用的纯氮肥平均为199.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94%。
  
  由于氮肥过量使用,未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等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50%。
  
  另外,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由于多数农民不掌握科学施肥技术,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为60%-70%)。在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上,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氮磷肥利用率仅10%的现象。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1983年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吨,而到了2003年,仅仅十年时间,全国农药使用量就达到132.5万吨。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有的甚至超过450公斤,过量使用、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农药使用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过大,在我国生产的260个农药品种中,杀虫剂占60%(发达国家为30%)。在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其中又有70%是高毒农药。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农药施用次数过于频繁。令人忧心的是,我国的农药施用量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此外,受利益驱动,偷偷使用已被禁用农药的现象仍有存在,同时许多劣质、冒牌农药的使用也加重了这一问题。
  
  2.对畜禽养殖及其粪便缺乏有效管理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污染物 排放的有效管理,其造成的污染也已成为一个大问题。
  
  目前,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多达25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倍多。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在建立之初就缺乏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总体考虑,致使相当一部分畜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一方面与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一同导致了河流、湖泊、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畜禽粪便中的各种病原体对水体污染影响巨大,成为引发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原因;第三,畜禽粪便还污染了周边环境,极易引发疾病流行。众所周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自2003年以来,已造成全球上千万羽禽鸟死亡,近200人感染,100余人死亡。而h5n1病毒在凉爽潮湿的环境下,在禽粪便中能存活105天,一旦健康鸡鸭鸟与病禽粪便污染的环境接触,便可感染。另外,家畜粪便及排泄物还是猪丹毒、猪瘟、副伤寒、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炭疽等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疾病如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的主要分布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已成为畜禽污染的严重地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未来5—10年内,畜禽产品在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还会增加,畜禽养殖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在农业污染中的比例也会呈现上升趋势。
  
  另外,被认为是海洋产业经济增长点的海水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缺乏规划,对近海海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造成了直接破坏。
  
  3.农用地膜残留量大
  
  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2亿亩,截止2002年,农膜和地膜年消费量达到153.9万吨,居世界之首。由于目前使用的绝大部分农膜为不可降解塑料,在土壤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以上时间。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存率达40%之多,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无疑是极大的隐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天长日久,农膜、碎片不断积累在土壤中,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地力下降,必将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以小麦为例,每亩地残留2.5公斤,小麦亩产将减少7%,如果连续使用5年,每亩地将残留12.5公斤,小麦亩产就减少约25%。大量残留地膜难以降解,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将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
  
  二、农业污染的严重危害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600个地下水样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地下水正面临被硝酸盐(硝酸盐是氮肥、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中所含氮化合物降解的终端产品)污染的严重威胁。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泊、河流及东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且呈加重趋势。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分析,在我国水环境中,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中的总磷、总氮比重已分别达到43%和53%,接近和超过了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不仅正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已成为我国水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由于大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海,以及不合理的海水养殖,已造成我国近海海域环境严重污染。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04年由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建立了15个监控区。从监控区的情况看,处于健康状况的只有3个,而处于亚健康状况的有7个,不健康状况的有5个。不健康状况就意味着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近年来,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次数明显增加,2003年共发生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增加40次。2004年也不例外,2004年5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还发生了面积约8000-10000平方公里特大赤潮灾害,更令人担心的是,这起赤潮含有麻痹性贝毒毒素成份。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在昆明市斗南镇,由于土壤被污染,种植出的蔬菜农药残留太高,无法食用,农民只好换土或改种园艺类作物。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农场长期使用氮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原来的5%-8%降到1%-2%。江西红壤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丧失农业耕种价值。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难以估计。但是,土壤污染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已是不争之事,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目前全国有1/5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年因此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3.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目前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硝酸盐污染。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为8.3%。频繁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某些磷肥含氟、镉和砷等有害物质,增加了蔬菜、粮食中氟和重金属含量。北京市农委资料显示,北京市市场(含超级市场)的叶菜类蔬菜60-70%硝酸盐含量超标,果菜类蔬菜20-30%硝酸盐含量超标,菠菜硝酸盐含量高达2358mg/kg,萝卜达2177mg/kg,大白菜达3225mg/kg,北京市民砷日摄取量已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120%。
  
  4.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农民增收受到阻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入世以来,先是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实施报复性禁令,后是荷兰销毁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接着是其他国家针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日本2005年建立了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规定凡要求认证的农副产品必须正确标明该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数量和时间,凡在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将被拒之门外。2006年5月29日,日本将实行《食品中残留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定了标准。这表明,今后出口到该国的农产品将几乎不允许含有农药残留。我国有1/3农产品出口日本,近年来屡屡发生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事件,此次《肯定列表制度》执行后,生产企业必须尽快调整种植和加工的环节,以便适应新的需要。在短期内,对日出口必会受到影响。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绿色壁垒。我国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不断遭到拦截,致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近年来,沿海地区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并且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却相对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食品安全优质问题给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1)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的有关农村面源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但是,现有可供研究的监测资料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的调整死亡率为84.85/10万,到90年代上升了11.56%,达到94.36/10万。城市人群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农村,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农村居民高于城市。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公共卫生设施落后,致使农村一些未经处理的农业污染物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目前,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上已高于城市居民。
  
  国家水利部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的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近水中的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使劳动者及其家庭蒙受经济损失。据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有18个省市。现代预防医学认为,80%—90%人类的癌症与环境污染物、食物、职业和不良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关。相对城市环境而言,农村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危险因素则主要源自饮水和土壤的污染。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河南省,70年代初,癌症死亡率为 93.09/10万,占人口总死亡的11.95%。近些年来,癌症死亡率上升到117.82/10万,占人口总死亡的22.24%。全省每年新发癌症15万人,死亡12万人;癌症高发多在农村,也成为当地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比我国农村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种,可以说与近年来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的视角看,不可忽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
  
  (2)加重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随着许多地方畜禽粪便直排水体,在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也加重了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05年世界儿童状况》记载,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全球排第87位,属偏高的位置。而肠道传染病高发是目前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之一。我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7省100多个县市,血吸虫病患者总数80多万人,生活在上述疫区的民众达6000多万人。而粪便的无害化管理和利用,对降低儿童死亡率和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
  
  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从1996年至200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高于城市。这种状况广泛存在于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和天津等 1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尽管人类的出生缺陷与许多有害因素和生活行为、习惯有关,但孕妇接触农药与出生缺陷的关系已得到证实。有文献报道,农药与各类出生缺陷存在病因联系,孕期接触农药可使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1.22倍。预防农药对出生缺陷的危害已是一个十分迫切任务。
  
  6.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农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甚至传统农作物无法继续种植的现象。农业污染还造成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经济损失。据有关专家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水污染造成的工农业、旅游业和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折合1995年的货币量为1428.9亿元,占全部环境损失的76.2%,占gdp的2.44%。1997年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报告估算我国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30亿人民币,占该年gdp的0.44%。亚洲开发行认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之间。还有专家对我国2004年化肥生产的能耗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是2004年我国因化肥利用率低而间接浪费煤炭2673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重油168万吨,电158亿度,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1%、13.3%、0.96%和0.72%。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近十年来在十余个省的5000多个田间定位试验和调查及对全国2300多个县化肥施用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蔬菜、花卉、水果上盲目过量施肥,直接经济损失平均650元/公顷;不合理、不规范施肥,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氮流失于农田之外,使用的氮肥约一半挥发,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人民币。农药浪费造成的损失达150多亿元人民币。许多被禁止的农药及劣质、冒牌农药仍有使用,对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农业污染给本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从现象上看,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从本质上看,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农业污染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巨资治理水污染等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仍然有增无减,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也存在同样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尚未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
  
  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措施中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问题的系统和紧迫性的重视。农业活动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没有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有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尚无单独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及实施办法。
  
  2.没有标准的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制定防治农业污染政策的需要
  
  我国在农业生态和土壤环境监测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尚未对农业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没有标准的监测方法,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无法对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全面清晰的描述。
  
  3.缺乏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业污染防治技术模式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污染的类型、数量和负荷也不同,没有或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农业污染防治的技术模式。
  
  4.防治意识缺乏
  
  对农业污染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现象。表现为:大多数农民对化肥、农药等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准则、特性等缺乏了解,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等的现象十分普遍;地方官员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而又是利税大户的企业、个人,姑息迁就,助长了农业污染的蔓延。
  
  四、相关国际经验
  
  1.欧、美等国重视农业污染的防治
  
  目前,欧美各国不仅将对农业污染的防治作为其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及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在对农业污染的控制方面还有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欧盟自1989年出台第一个治理农业污染的法案以来,不断完善农业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目前,与控制农业污染密切相关的法律、指令主要有:欧盟水体系指令;与化肥有关的欧盟议会和委员会规定的建议;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硝酸盐指令(91/676);控制杀虫剂最大使用量的杀虫剂法(91/414/eec);限制水中杀虫剂残留的措施及为保护鱼种、贝类安全而制定的水清洁的共同体措施等等。
  
  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也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清洁水法案(cwa);非点源污染实施计划—cwa319条款;最大日负荷(tmdl)计划;动物集中饲养计划规定;农村清洁水实施计划;国家河口实施计划——清洁水法案320条款;杀虫剂实施计划以及海岸非点源污染控制实施计划等。此外,还积极鼓励农民对农业污染进行主动性控制。
  
  2.源头控制是欧美等国对农业污染控制的主要措施
  
  欧美等国家的经验显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的对策是切实抓好污染的源头控制。例如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鼓励农民自愿或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推动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如农田的轮作制,通过对施肥量、施肥时间、肥料品种、施肥方式的规定,减少源头污染量;用科学方法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有效控制其对水、土壤及其他环境的有机或无机污染。
  
  五、应对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广度已相当严重。有专家预测,21世纪初,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农民收入、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政策等,因此面临的压力和治理难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在中央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强调加-强农业污染的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农业污染控制的政策法律框架和配套制度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在组织上保证农业污染防治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
  
  2.整合与建立完整的农业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保证措施。因此,要积极争取条件,整合与建立完整的农业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
  
  3.建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
  
  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核心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出发,建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把预防污染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4.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教育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教育应针对全体国民,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在城市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同时,重点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5.改变政绩观,对干部考核设立刚性环境保护目标
  
  目前的地方干部选拔和考核制度是尽可能满足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政绩考核指标,而政绩考核指标中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忽视环境保护的特点还很明显。受这种政绩观影响,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环境改善,包括对农业污染治理的动力也显出明显不足。因此,应在地方干部选拔和考核指标中设立刚性的环境保护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追求环境改善动力不足的问题。
  
  6.加强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与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的控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行动。虽然一些地方开展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但推广很慢。高质量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对控制农业污染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课题组成员: 组长:刘桂平   课题组成员:周永春 方炎 陈洁 尚琪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