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沧桑巨变初心不改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宁夏垦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9-17 作者: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6269

1950年,当战火的硝烟刚刚散去,一批征尘未洗、伤残未愈的荣誉军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在塞北荒原上“哗然开犁”,创建了新中国西北第一个国营农场——宁夏灵武农场,点燃了宁夏农垦事业的第一把火,拉开了塞北荒原开发建设的第一犁。从建设之初,宁夏农垦就承担起屯垦戍边、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保障供给、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光荣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农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笃行致远、砥砺前行,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发展经济,农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化农垦改革,现代化、企业化、集团化改革卓有成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成为全国农垦综合改革示范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核心产业精准布局,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企业效益、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引领示范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改善民生,振奋精神,实干兴垦,努力建设实力强、产业优、职工富、农场兴、生态美的新农垦。

一、40年砥砺前行 改革发展持续深化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宁夏农垦开始改革重数量、轻质量、忽视效益的旧生产模式,树立重质量、增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观念,实施名牌战略,面向市场,创名、优、特、新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推动农垦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了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宁夏农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实施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改革。改革长期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实行农、工、商、建、旅游、服务综合经营,产加销一条龙,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体制,建立以职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盘活土地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企业内部僵化的经营机制,以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9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垦工作的意见》(宁政发〔1996〕14号),文件明确全面改革农垦体制,建立开放型的经营机制;按产业化要求提高农垦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放宽政策,增强农垦经济发展活力。农垦开始改革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垦区管理体制,建立企业集团,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实行科学、规范的企业集团运行机制;改革长期封闭发展经济的状况,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力量建立产学研基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各自为政、全面开花、小打小闹的生产经营形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

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新时期农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农垦产业化步伐,构筑农垦特色经济,全面推进农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农垦开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探索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本结构为重点,建立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历史性地提出充“分发挥宁夏农垦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其加快发展”,为加快宁夏农垦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9号),为农垦松绑、卸担、造血,强干细枝,壮大集团,给权限、给政策,提出了5项改革任务和6项支持政策,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农垦事业管理局和农垦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交叉任职”的管理体制,农垦事业管理局履行出资人职责,农垦集团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权。实行内部的“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管理体制,过渡期3年。

2014年,为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激发农垦发展活力,农垦集团主动请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农垦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发展定位和方向,提出了深化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职工房屋产权制度4项改革任务,给予农垦7条支持政策,重点解决农垦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推进农垦向一流大型国有现代农业集团迈进。经过改革,宁夏农垦整体改制转企,进一步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运营机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制定了公司章程和“三会一层”议事规则,调整优化了集团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农垦的定位更加明确、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宁夏农垦的改革进一步深入。

2016年,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登了宁夏农垦改革做法和成效,全国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宁夏召开,充分肯定了宁夏农垦的经验和成绩,宁夏农垦被列为全国农垦6个改革综合示范区之一,赋予7项改革专项试点任务。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出台了两个关于解决农垦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的文件,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加强垦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政策支持”4个方面,给予13条具体改革政策意见。主要涉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加强土地管理、推进企业经营创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剥离移交农场办社会职能、农垦职工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农业职工养老保险缺口、现代农业建设、垦地合作、“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内容。对进一步解决农垦改革不彻底及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农垦事业管理局到局和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再到整体改制转企,宁夏农垦走过了渐进式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当下正在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具有企业特质的体制框架基本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已经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初步建立,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运营模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生产管理,资产、财务、项目、法务、安全及风险等管理基本规范;薪酬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正在推行,“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已经打破;农场社会事业和社会职能全部移交,企业社会负担逐步减轻;对外合作纵深推进,垦地协同联动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40年春风化雨 往昔今朝沧桑巨变

几代农垦人肩负历史使命,扎根宁夏山川大地,投身农垦事业,艰苦奋斗战戈壁,开拓创新绘宏图,荒滩变良田、戈壁变绿洲、沼泽变景区,生产出宁夏第一桶牛奶、第一杯啤酒、第一瓶葡萄酒,打造了宁夏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胜地,绘就了沧桑巨变的辉煌篇章,铸成了无愧于历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引领示范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大宗农副产品供给,维护地区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农垦各项经济指标飞速发展。1978年,宁夏农垦工农业生产总值仅有5985万元;2018年,宁夏农垦集团资产总额达170亿元,营业收入33亿元,利润1.2亿元。目前,宁夏农垦集团下辖14个国营农场、14个全资专业公司、2个控股公司、5个参股公司、1个事业单位。在239.8万亩的土地上,培育了种植业、牧业、葡萄产业、服务业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板块,打造了1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了“西夏王”葡萄酒、“沙湖”旅游、“西夏”啤酒、“碧宝”枸杞、“双丰”供港菜等10多个名优品牌,培育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40多个,11类产品进入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宁夏农垦用占全区3.6%的耕地和2%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出占全区10%以上的粮食,年产鲜奶占全区1/10,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区1/6,葡萄酒加工能力占全区近1/2。宁夏农垦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全国农垦综合改革示范区,是自治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是自治区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排头兵”“领头雁”,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战略目标更加明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指明农垦改革发展方向,明确农垦改革发展目标,部署农垦改革发展举措。宁夏农垦按照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改制转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充分挖掘农垦优势,坚持以农为本,坚守农垦特色,确立了“宁夏农垦,引领健康生活”的战略使命和建设成为优质健康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一流大型国有现代农业集团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建设实力强、产业优、职工富、农场兴、生态美新农垦的发展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创造农垦事业美好未来。

(三)种植业特色彰显。充分发挥规模化、组织化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方式,推动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水肥一体化、绿色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支撑下,垦区粮食良种覆盖率、优质化率和商品率均超90%,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32万吨以上。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推行粮改饲和草畜一体化,增加饲草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以优质粮食、优质牧草、现代种业、特色经果林、绿色果蔬为主的特色种植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发展钙果、沙棘、枸杞等药食同源产业。实施“种子工程”,发展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示范品种200多个,统繁统供5万亩。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四)现代牧业扩规增效。宁夏农垦,特别是平吉堡奶牛场被誉为“宁夏奶牛的摇篮”,是自治区重要的原奶生产基地。2012年,为快速推进垦区奶产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进程,宁夏农垦整合产业资产、资源,组建成立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以其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优质的饲草料基地,不断提升奶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全区奶产业发展起到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作出了一定贡献。目前,宁夏农垦坚持奶肉一体化发展,建成15个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4个肉牛养殖场,奶牛存栏5.2万头,年产鲜奶21万吨,单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肉牛饲养量达1.5万头,年出栏1万头,牧业板块创利撑起了农垦“半边天”。

(五)葡萄产业产加销协同发展。宁夏农垦立足于贺兰山东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种植了宁夏第一棵酿酒葡萄,建成了宁夏第一个葡萄酒厂,生产出宁夏第一杯葡萄酒。目前,稳定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推行标准化管理,11个标准园入选自治区级优质葡萄园,葡萄基地的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顺应市场需求,加快新品研发,葡萄烈酒和白兰地等新品实现批量生产。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整合规范品牌品系,区内外产品铺市终端达6200家、品牌形象店546家。建成葡萄种苗繁育中心,每年为生产基地和社会提供优质种苗3000万株。垦区拥有规模化葡萄酒厂1个,建成了西夏王国宾酒庄、玉泉国际酒庄、暖泉酒庄,年生产葡萄酒加工能力达4.5万吨。“西夏王”品牌入围“亚洲品牌500强”“中国品牌100强”,被誉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西夏王”葡萄酒,已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区的核心代表,并被外交部确定为中国外交使节唯一用酒,引领和带动了自治区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

(六)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抢先发展旅游业和湿地经济,面向市场抓规划,强化管理树形象,塑造品牌扩影响,挖掘文化显特色,勇于创新谋发展,使沙湖从苇荡鱼湖到宁夏的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胜地,从名不见经传到中国百强,从最初不足5万人的游客接待量到如今的百万旅游人次,年直接旅游收入1.5亿元。现如今的沙湖,是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旅游百强景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被美国著名媒体CNN评为“中国观鸟首选之地”,成为自治区旅游业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靓丽明信片。近年来,宁夏农垦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新建楼盘热销,“去库存”效果明显,建筑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勘测设计、物资供销等业态健康发展。

(七)引领示范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成了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玉米、小麦、水稻、葡萄等9个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在垦区设立试验示范点,拥有2家集团投资、自治区科技厅管理的科研机构研究所(宁夏奶牛研究所、宁夏玉泉葡萄酿酒研究所)。注重高端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核心领域、关键环节,通过创新平台建设的带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已成为推动垦区科技进步、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率先引进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成功引进并应用葡萄限根栽培、黄河含沙水自流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其中黄河含沙水自流微灌项目被科技部列为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业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灌溉、施肥、水盐运移和养分运移机制等研究,集团6家单位被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确定为教学实习基地。大力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机标准化体系建设,垦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率达95%以上,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宁夏31个百分点。2012年,宁夏农垦整垦区被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八)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6万亩,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拓宽职工收入渠道,职均年收入增长超过10%。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长期积累的职工社保缴费困难问题开始化解,2019年起农业职工“两金”新增部分全部由企业承担。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昔日简陋的地窝子、窑洞房,变成了今天的花园别墅、职工新居,职工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打造了2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生态场镇”,11个农场(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4个农场(队站)被列入自治区“美丽场镇”(美丽村庄)建设,农场人居环境大为改观,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积极化解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职工群众利益诉求,垦区团结和谐稳定。

(九)国企作用有效发挥。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先后承担3期生态移民安置任务,搬迁安置移民9061户43715人,提供土地11.45万亩,垫支各类资金3.89亿元。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支付劳务收入2亿多元。落实脱贫富民战略,包扶帮扶彭阳、西吉等地6个贫困村,实施“五帮一扶”精准扶贫措施,培育“造血”功能。积极支持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近10年来,累计为地方建设提供各类用地近48万亩,市值近500亿元。

(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结构,党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董事长(场长)“一肩挑”,提高党建绩效考核权重,“两个责任”有效落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把选人用人标准,扭转了干部任用风气。在全区率先开展内部巡察,下狠心惩治腐败,下狠手纠正不正之风,垦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断增强,正能量在提升,精气神在凝聚,风清气正的改革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三、40年风云际会 劈波斩浪还看今朝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满目曙光。宁夏农垦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中,宁夏农垦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扎实苦干,奋力开启农垦改革发展新征程,再创农垦各项事业新辉煌。

一)持续深化改革。改革永远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宁夏农垦将突出规范化,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契约化,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多元化,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提升专业化,整合重组产业公司,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

(二)夯实发展基础。立足农垦资源禀赋,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技兴垦行动,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强化项目投资带动,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土地资源整合,推进资源资本化,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力补基础设施短板,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宁夏农垦将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壮大现代农牧业主体,强健加工业和服务业双翼),深入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实施品牌强垦行动,加快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和亏损企业脱困,坚持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引领,加快推进扩规增量向提质增效转变,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四)推动依法治企。农垦由事业单位整体转企,加快向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企业管理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宁夏农垦将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企,强化风险管控,严格资产财务等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企业规范化运营。

(五)坚持共建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宁夏农垦将通过实施农场振兴行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垦地协同联动发展,打造美丽幸福新农垦,千方百计激励农垦人干农垦事,共谋发展大业,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坚持党组织对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坚持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放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四、宁夏农垦改革发展经验启示

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垦改革是农业农村改革的缩影。40年的农垦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农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宁夏农垦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发展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点上总结宝贵经验,吸取经验教训,显得弥足珍贵。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发挥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

(二)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加强集团化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集团掌控力;突出企业化运营,坚持效益优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市场化导向,不断搞活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必须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筑牢产业根基。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农垦发展,靠创新增强发展动力,靠协调解决发展难题,靠绿色提升发展质量,靠开放拓展发展空间,靠共享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紧紧依托农垦优势,始终不丢农业根基,按照现代农业要求,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放大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效益。

(四)必须加强管理,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不断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符合农垦实际的制度体系,保障企业有序、协调、灵活、高效运行。进一步建章立制,划清权力职责和边界,建立权责清单,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

(五)必须传承发扬农垦精神,实干兴垦。“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集中体现着农垦人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我们必须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不空喊口号,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以过硬的作风解难题、打硬仗、啃硬骨头,靠扎扎实实的行动开创农垦新的业绩。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