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四川攀枝花“芒果第一村”:村美民富产业兴

时间:2021-06-10 作者: 来源:攀枝花日报 点击次数:7165

6月初,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栋栋小洋楼点缀在万亩芒果林中,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道路两旁的花草盛开,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幅原面积21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515户1856人。芒果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该村是四川省挂牌的省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摆脱贫困,混撒拉村支两委苦苦探索着致富之路。

经过探索实践发展芒果产业,昔日干热河谷的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至2020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2万亩,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比其他村人均多收入9102元,位列全区第一,成为攀枝花的“芒果第一村”。如今的混撒拉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别墅,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走上产业兴旺致富路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在发展芒果产业之前,该村先后发展过蔬菜、西瓜、香蕉、石榴,搞过生猪养殖等等,均以失败告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多次到云南省元江县考察芒果种植,率先引进100株马切苏芒果苗进行试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芒果玉米亩产值对比账”,带领大家开荒320余亩,建成攀枝花市第一个芒果示范种植基地。

示范园的建成、示范户的试种成功,给这个封闭的民族村落数百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看到了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芒果种植行列中。

在省、市、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混撒拉村芒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芒果品种从2种发展到如今的20多种,随着品种的改良,产业结构的调整,芒果种植技术的培训和科学管理,混撒拉村芒果品质建立起早、中、晚熟标准,错开了上市高峰期,价格稳定。目前,该村种植的芒果主要以凯特、吉禄为主,年产芒果1.05万吨、产值7300万元。

“以前,靠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活都困难,孩子读书只得卖鸡卖蛋,住的是土坯房,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芒果产业,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住在村委会旁的村民李天翠说,她家如今种植了六七十亩芒果,每年芒果收入三四十万元,如今,住上了别墅,买了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幸福。

在混撒拉村,象李天翠一样修建小别墅的还有20多户,他们通过发展芒果产业,都走上了致富路。

芒果产业兴旺了,混撒拉村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上求变,推动“产区变景区”。依托芒果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仁和—混撒拉—拉鲊古渡”农文旅精品路线,沿线布局中国苴却砚博物馆、芒果展览馆、亚热带优稀百果博览园、花卉博览园、拉鲊古渡等景点。推动“产品变商品”,积极打造“中国苴却砚”地方特色文化,开发精品苴却砚、芒果冻干等农产品伴手礼,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中端优品、康养精品转变。推动“农舍变旅舍”,积极开发乡村民宿旅游、养生居住等特色服务,混撒拉村建成优质民宿2家,星级农家乐3家,依托旅游新村形成56张床位的接待能力。

生态宜居环境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事关广大群众根本福祉。作为攀西芒果产业发源地的混撒拉村紧扣“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创新举措、取长补短,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到位于混撒拉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昔日凌乱的芒果林地变成了美丽的花卉园和百果园,村居面貌一新。

“我家有近1亩芒果地流转出来打造景观,环境变漂亮了,以后游客来了,我准备开个商店或经营个小吃店。”马有坤说,以前家里都是旱厕,臭得很,前年由政府补贴建起了无害化厕所,干净整洁无异味。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混撒拉村深入推进“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实施厕所革命,该村无害化厕所达90%以上。实施污水治理,引进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采取生物降解工艺,将300余人的生活污水集中统一处理,通过设备中的“硝化菌”进行生物处理,人工湿地中亲水植物再次吸收,治理后的出水达到三级标准,每天能处理污水8吨左右,全部用于园区人工湿地植物栽培,具有“低成本、低耗能、易维护、高效率”的特点。

如今的混撒拉村,垃圾分类桶随处可见,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整个村庄环境整洁、优美、舒适。

混撒拉村的变化,正是仁和区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93.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82.8%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4%。2013年至2015年,仁和区获评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荣誉称号,2020年仁和区实施了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示范县项目。

现在,走进仁和区的乡村,不仅村容村貌越变越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更是迎来新的机遇。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