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农垦坚持传承和发展军垦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农垦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江苏农垦军垦文化的特征
(一)具有先天的忠诚文化特征。江苏农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血脉相连、休戚与共,传承着军垦红色基因。1952年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解放军步兵第102师整建制转为农业建设第四师,开赴江苏沿海、沿江、沿湖荒滩屯垦戍边。农建四师万名官兵通过上书和宣誓,表示参加农业建设、生产的决心,毅然奔赴荒无人烟的江河湖海之滨,义无反顾投入伟大的垦荒和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滚滚麦浪,把盐碱荒滩变成了国营农场,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扛起了历史重任。名称从农建四师、农场管理局、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局到农工商总公司、农垦集团,从军垦、农垦、兵团体制到恢复农垦,不变的是初心、使命;从建垦之初开荒10万亩、产粮百万斤、产棉30万斤,到今天建成百万亩良田、年产25亿斤粮食,从改革开放之初资产、营收两三亿元、利润几百万元,到今天资产、营收三四百亿元、利润70亿元,变的是规模、数字,不变的是忠诚、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农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农垦“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等殷殷嘱托,扛牢党中央赋予农垦的职责使命,切实做到“党有号召,江苏农垦有行动”,不仅出色地履行了农垦的国家使命、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战略任务、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而且发展成为全省最大、国内知名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集团,成为关键时刻靠得住、调得出、用得上的战略力量。2020年集团粮油经营规模超过200万吨,2021年涉粮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成为长三角区域大粮商,种子、稻米、油脂、麦芽产业均稳居全国行业十强,种业居全国第四,麦种销量全国第一,稻种销量全国第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江苏农垦作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承担了10万亩种植任务,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6,且高质量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在江苏首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探索和实践中输出了农垦模式,展现了农垦担当。
(二)具有强烈的执行文化特征。人民军队的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就是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建垦之初,农建四师官兵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气概,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接连打赢了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被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盛赞为“皇帝的气魄,叫花子的干法”,华东军政委员会两次给予通报表扬。源于部队的执行文化,在江苏农垦建设、改革、发展中被保留和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确保了“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件事情抓到底,一个目标拼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助力江苏农垦“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成就。1996年,江苏农垦成为全国最早的集团化垦区;2015年以来,以农垦改革“两个三年”任务为重点,推动农场公司制改革、办社会职能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整合垦区种植业资源设立的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5月5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
执行文化保障了江苏农垦始终坚守“农为根本、垦为基因”,坚持不懈把现代农业做大做优做强。垦区年供应商品粮约20亿斤,相当于江苏850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稻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8%,“农技人员+农机化”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2%;积极探索“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江苏农垦方案,实行集体经营的种植模式,麦稻周年亩产保持1.2吨左右,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连续四年刷新全省实产验收纪录,连续多年用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以上的粮食和近1/2的稻麦良种,展现出江苏农垦出色的效率和效能,彰显出江苏农垦人超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三)具有包容的合作文化特征。合作文化是江苏农垦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活力来源。1969年江苏农垦进入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为农垦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旺盛活力。知青与转业军人一道,积极争取资金、物资和项目,仅用两三年时间,建起纺织、化纤、医药等13个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直属工厂,开辟了农垦工业发展新天地,形成了农垦工农业平分秋色的新格局,迈出了农垦经济结构调整坚实有力的第一步。这一时期成立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就是江苏农垦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的成果——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的前身。如今,江苏农垦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的制药企业增至4家。
合作文化滋养着江苏农垦茁壮成长、开枝散叶,不断壮大医药健康、房地产等非农支撑产业,形成了周期性互补、风险性对冲的“1+N”现代产业体系。药业板块营收突破200亿元,正大天晴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15位,连续七年入围中国药品研发百强前三,创新药占比超过60%;通宇地产年实现销售超33亿元,稳居中国房地产企业500强。实施“资源+”战略,先后设立清洁能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凯惠电力公司。江苏农垦资产证券化率突破50%,2021年底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占比分别为84%、91%和96%,混合所有制成为垦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江苏农垦的合作文化,还体现在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江苏农垦先后与国内外20多所农林类和以水产、食品等见长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重点实施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引进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农产品精深加工联合研究中心。在非洲创办海外农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布局农业产能,积极筹划东南亚和俄罗斯等粮食种植计划,建设境外生产基地。江苏农垦始终奉行“不与民争利”,建垦之初,老一辈的江苏农垦人坚持“以场带社,不与民争地”,把荒地开垦好、水利建设好,再将分散的农户安置到新开垦土地上走集体化道路,在盐阜大地上建起全省最早的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天,江苏农垦依然不与普通农户竞争,不与民争利,主要瞄准中高端市场,服务高品质生活,把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四)具有创新的管理文化特征。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从军垦时期的军事化管理,到兵团时期的半军事化管理,再到成立集团公司后的集团化管理,管理文化贯穿江苏农垦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对江苏农垦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践证明,持续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和集团化发展,必须毫不动摇推动垦区内外部资源整合,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除企业管理外,土地管理、资金管理也充分体现了江苏农垦的管理文化。
江苏农垦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对国有土地的保护和利用,自2000年起开展垦区国有土地确权工作,将所有土地使用权均登记在江苏农垦名下,切实保护国有土地权益不受侵害。2018年,开展新一轮国有农场公司土地权籍调查,截至2020年底完成垦区确权登记发证土地面积179万亩,实现权属应确尽确、证书应发尽发。从2013年在宿迁市开耕苏垦农发外拓基地“第一犁”,累计签订规模化土地流转协议面积近200万亩,遍及江苏8个设区市的27个县(市、区),已建成外拓基地29万亩。与连云港、苏州两市农发集团签署战略协议,通过规模化流转和托管经营,着力建设两个30万亩外拓基地。
资金管理方面,2008年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有效降低整体资金冗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集团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筹融资财务成本。依托江苏农垦主体信用AAA级优势,2019年以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30亿元债券,首次获批在上交所注册40亿元公司债券。建成资金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资金动态监控网络,提高了集团公司对各级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集团公司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获得业界学界高度评价,荣获“CGMA全球管理会计2018年度中国最佳管理会计实践大奖”。
江苏农垦还把管理文化有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各环节,转化为职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使职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企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二、军垦文化的几点启示
(一)要坚定信念,赓续军垦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军垦文化作为江苏农垦文化的根基,是江苏农垦人为之奋斗的灵魂,积淀着农垦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农垦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军垦文化,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把准人生的“航向”,自觉守初心、担使命,着力培育形成共同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习俗习惯、规章制度及精神风貌。我们要把军垦文化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讲好党的故事、屯垦戍边的故事、老军垦的故事、新时代农垦创业的故事,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我们要强化国企姓国、核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始终把军垦文化作为凝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内核。
(二)要搭建载体,感悟军垦文化魅力。军垦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一座“富矿”。感悟军垦文化,我们就要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实施“记录苏垦”工程,创作诸如《韶华》《江苏农垦七十年》《岁月如歌》等文集和画册,制作《使命》《扛牢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问道沧桑》等影视作品,反映更多农垦人对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体现农垦人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情操。我们就要搭建传播舞台,积极谋划江苏农垦博物馆建设,统筹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不断完善农垦展示厅建设,继续推进企业文化阵地达标升级工程实施,提升职工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我们就要树立先进典型、先锋模范,继续开展劳动模范、企业标兵、最美人物等评选,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垦区绽放新的光芒。通过把场史馆、展示厅作为“教室”,把文物史料作为“教材”,把先进模范作为“教师”,使江苏农垦人爱国、奉献、创业、进取的精神基因和红色密码薪火相传。
(三)要优化创新,擦亮军垦文化底色。忠诚、干净、担当是军垦文化的底色。我们要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始终传承江苏农垦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着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包容性企业文化体系。“一主”就是军垦文化;多元就是在统一的集团文化下,对二级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形成犁文化、荷文化、尚善文化等六个特色子文化品牌,这是江苏农垦事业不断向前的关键所在和成功密码。江苏农垦是一片沃土,也是一片净土,我们要把清廉与生态看得同样重要,强化清廉文化与军垦文化有机结合,以文化育廉,以活动倡廉,以载体传廉,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传播力,让垦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廉洁基因。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经济。我们要继续丰富军垦文化内涵,在着力打造忠诚文化、执行文化、合作文化、管理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内化顶层设计、深化教育引导、优化文化教育、强化氛围营造、固化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在看不见的地方创造出竞争力,成就企业价值高度。
(四)要增强自信,砥砺军垦文化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利用好江苏农垦“一报一刊一网一微”等媒体平台,坚持高品位、高品质、高品格打造“精品工程”、创作优秀作品,传播好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把江苏农垦最美最真的画卷更好地呈现出来。我们要植根群众文化生活,把文化传播的触角深深植根在职工群众中间,汲取文化营养、深挖文化内涵,真正把职工群众作为作品的主角,推出大量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展现出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引领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奋斗,奔着一个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