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新疆现代化进程中屯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0-02-27 作者:刘玉欣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3期 点击次数:24196

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既是历史积淀与现实成果,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能够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从而共同遵循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在新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屯垦戍边政策的实施不仅累积了丰盈的物质财富,也孕育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屯垦文化。在新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屯垦文化的优势,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疆屯垦文化及其多元特征

       (一)新疆屯垦文化内涵、形成及发展

       1.新疆屯垦文化的内涵

       屯垦古称屯田,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使得历代有作为的中原王朝都将屯垦作为新疆治理的重要政策。新疆屯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05年开始,绵延2100多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疆屯垦文化,并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新疆屯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其母体是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其表现形式是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屯垦实践,经济基础主要是发展农业伴以商业和游牧业,主要载体是进入新疆的屯垦军民。具体包括新疆屯垦军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制度、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从文化定位特征来看,新疆屯垦文化是一种融合性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明显的汉文化特征,繁荣了新疆文化,并促进了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2.新疆屯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两千多年的新疆屯垦实践中,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屯垦军民不断将内地文化带入新疆,并与当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屯垦文化。首先,就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新疆屯垦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同时伴以游牧文化及商业文化。屯垦文化以来自内地的屯垦军民为主体,核心价值追求是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兼容并蓄,与中华民族文化“大一统”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高度一致。其次,就分布情况来看,屯垦文化在新疆广泛分布,并与新疆各民族文化和游牧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和融合,发展成为今天以兵团文化为典型代表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现代文化体系。第三,以丝绸之路为媒介,各种文化进入新疆,丰富了新疆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进程中,屯垦政策施行使汉文化作为母体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增加屯垦文化内在发展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总结历代边疆治理经验,根据新疆独特的社会区情,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新疆兵团在六十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形成了兵团文化,继承与发展了新疆屯垦文化。兵团文化所强调的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等思想,与新疆各族人民的诉求与追求高度一致,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感,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同时,兵团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发挥先进文化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各民族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意识,推进了新疆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先进文化建设。兵团文化是几代兵团人在实践中不畏艰辛、无私奉献而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激励着几代兵团人建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从价值追求上是对新疆屯垦文化的高度凝炼。

       (二)新疆屯垦文化的多元特征

       1.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历代王朝在边疆地区推进屯垦戍边,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对开发边疆、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从而在新疆形成了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屯垦文化。例如,在伊犁河流域的汉代乌孙墓葬,考古人员发掘到一些小铁刀、铁锥、铁铧、铁剑、青铜锥、铜碗等,反映出中原冶炼技术对当地冶炼术的影响。入唐以后,汉文化在新疆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清朝时期在伊犁、巴里坤等多个垦区均建有各种庙宇,其形制与内地基本一致,据记载仅仅在巴里坤一地就有各种道教庙宇100多座,并且各地庙宇严格按各自的习俗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可见内地文化的影响之深。另外,内地的各种剧种如说书、京剧、昆曲、杂剧、楚调、越剧等在疆内均有传播,这些剧种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2.构建形式的整合性

       从构建形式来看,新疆屯垦文化属于特点鲜明的复合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吸收和整合。首先,新疆屯垦文化是中原文化、地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统一。新疆屯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央政权对新疆控制力强弱变化而变化,潜移默化地吸收新疆当地文化,不断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动力。其次,当代新疆屯垦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文化的鲜明特征。兵团作为当代新疆屯垦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继承传统的屯垦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保有内地文化,吸收边疆文化,留存军旅文化,融合民俗文化,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从而推动了新疆屯垦文化的再生。

       3.联系功能的纽带性

       新疆屯垦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新疆文化发展。新疆屯垦文化吸取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与此同时又不断丰富发展了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了边疆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据史料记载,回鹘西迁时,唐朝原高昌郡的大量汉人“人心苍忙,收拾不着,不得本来”,这些人及其文化都融入到了回鹘人及其文化中。吐鲁番出土的《工笔画》木板印刷物碎片旁均附有汉文的名字和称号,而且回鹘贵族男子的帽子像汉人一样用一根红带子系在下巴上。另外,当屯垦军民回到内地探亲,又将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带到内地,使内地民众增进了对新疆文化的了解,增强了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起到了纽带作用。

       4.分布区域的广泛性

       作为地域文化,新疆屯垦文化的分布范围覆盖今天新疆的全境。在这一广大的地域,虽然不同时期的屯垦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却均以新疆独特的荒漠绿洲为载体,以中央政府对新疆治理开发为契机,以大批屯垦军民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复合特征的文化。从秦汉时期始,西域诸民族的绿洲文化有的以游牧为主农耕为辅,有的以农耕为主游牧为辅,有的逐渐转化为农耕文化。因此,新疆遍布的绿洲作为屯垦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有组织的管理系统形成有机的内部联系,同时又成为相对独立而完备的一个个社会体系,表面的分散性和内部的系统性是新疆屯垦文化的分布特征。

       5.文化传承的同一性

       新疆屯垦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由历代中原政权组织的屯垦军民,在文化传承上具有同一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量内地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的地方传统文化,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将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屯垦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新疆屯垦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文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二、现代化进程对新疆屯垦文化的挑战

       (一)现代化与新疆屯垦文化的关系

       新疆的现代化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过程。深刻认识屯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及新疆社会的稳定、繁荣。首先,屯垦文化为新疆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动力。屯垦文化的爱国情怀、开拓进取的特质、兼容并蓄的特性等,能够有效地整合不同文化,缩小文化差异,从而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屯垦文化是新疆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疆屯垦文化的当代形式,兵团文化的基本理念不仅可以作为社会整合、道德教化的重要资源,也可以在新疆文化发展中形成共同价值元素,不断汇集先进文化的发展因子,在促进新疆文化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疆屯垦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从相对封闭变身开放前沿,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疆屯垦文化发展既迎来了兼收并蓄优秀外来文化因子的良机,也面临着不适应开放新形势和严峻的现实挑战。

       1.新疆现代化相对滞后,制约屯垦文化的发展。新疆现代化发展程度相较内地差距较大,而且新疆各地的现代化水平也存在不均衡状况,其中也包括人们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屯垦文化植根于农业文明的土壤,在现代文化建设中面临重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等严峻挑战。实现屯垦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屯垦文化自我更新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不足。

       2.新疆屯垦文化的社会认知相对滞后,社会成员参与不足。现代文化的品格是理性、人本、开放、进步。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目标之下,屯垦文化中强调爱国主义的情怀、开拓进取的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在增进文化认同上,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新疆屯垦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成员参与意识不强,对于屯垦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对于屯垦文化在新疆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3.新疆屯垦文化面临多元文化交流不畅的问题。目前,新疆屯垦文化的交流多局限于兵团范围内,多以展览会、文化节、文艺演出为主要方式,且以政府主导占优势,民间个人和企业文化主体功能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交流项目有待于进一步引导和整合。文化传播主体功能的缺失,势必会阻碍兵团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和兵团文化影响力的拓展。

       4.信息的传播带来的冲击。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交工具的更新,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使新疆屯垦文化面临着文化信息多样性的冲击和激荡。各种思潮、传统、行为、观念等等,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而且关系到主导文化的安全问题;在追求个性独立、满足个人需求和发展个人能力的同时,出现了淡化集体观念、忽视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倾向等现象。这都对现代化进程中屯垦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5.社会稳定问题对文化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影响。现代化进程增强了多元文化的流动性,同时也为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一带一路”在给新疆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为他们“三股势力”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这无疑对新疆的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影响,也对屯垦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屯垦文化的发展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新疆屯垦文化的继承需要把握住其多元的特性,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的发展。当代,新疆屯垦文化的主要发展形式体现在兵团军垦文化的发展。本文基于对兵团军垦文化发展的调研,提出新疆屯垦文化的可行性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继承屯垦文化的精神

       第一,坚持开拓进取的意识。屯垦军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与新疆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推动了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农业方面,新疆兵团积极探索节水高效、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快进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超过85%,其中农田机耕水平达到99%以上、机播作业水平达到98%以上。

       目前,新疆兵团已经产业化推广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下滴灌技术系统,该系统可以达到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力和机力投入、改良土壤等效果,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棉花品质。至2015年末,新疆兵团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达1460万亩,新疆地方推广面积已经达到3100万亩,新疆已经成为世界上节水灌溉最大的集中区域。

       另外,兵团积极推广机采棉技术,并根据不同地区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机采棉技术体系,创新了残膜处理技术。

       同时,也应该看到,兵团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技术研发等、维护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坚持开拓进取的意识,不断创新,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聚合效应。

       第二,坚持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新疆屯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既保留了内地汉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兼收并蓄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因子,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对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石河子,随着多民族之间的交往广泛而密切,民族团结和睦的感情更加深厚,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屯垦文化应该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新疆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新疆屯垦历来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对绿洲生态保护。在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之下,新疆屯垦文化发展成为一种顺应自然、崇尚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型文化。在致力于治理荒漠的过程中,兵团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基干林,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植被,生态环境恶化得到全面遏制。自2003年国家全面启动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兵团项目区累计退牧还草1190万亩。“十二五”时期,兵团坚持有序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由17.09%上升到18.6%,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至2020年,新疆兵团计划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新增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10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5.05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6%,新增一批具示范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开发新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生态理念,越来越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对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疆屯垦文化具有开放、先进、包容等特点,不仅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影响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发展。以第八师133团为例,这里的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习俗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迁。饮食上,以前吃抓饭时都是用“手”抓,而今逐渐改用勺子或筷子吃抓饭;学会了做各种炒菜和汤菜,增加了蔬菜的摄取量,饮食结构更加合理;而少数民族的抓饭、馕、烤肉、拌面、烤包子、馓子等,也成为汉族群众喜好的食品,有些汉族还会向少数民族邻居、同事朋友请教做抓饭、烤羊肉串、拌面等。维吾尔族群众的日常服饰广泛接受方便实用的各式夹克、牛仔裤、西装、帽子等,很多年轻人更是乐于接受汉族的服饰。在语言方面,133团九连的回族群众基本说普通话,维吾尔族群众也会说简单的普通话,双语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整个团场汉语大环境的影响,使少数民族群众愈加重视汉语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提高。在文化生活上也丰富多彩,融合发展,广场上有伴着各民族的歌曲舞蹈的中年人,有学习现代街舞的年轻人,也有京剧、豫剧票友的精彩演出。

       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增进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都意义重大。在新疆现代化进程中,屯垦文化要主动地吸取各种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与广泛推广现代屯垦文化,并在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发展以及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三)与时俱进地创新屯垦文化

       费孝通曾指出,每一个社会都要构建适合它需要的文化内蕴。社会的发展要求文化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因此,屯垦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首先,解放思想,推进屯垦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创新。文化理念的创新既包括物质文化创新,又包括精神文化的创新。注重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屯垦文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各种思想冲击着屯垦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背景之下,坚持发展理念的创新,更彰显以爱国主义及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屯垦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次,锐意进取,注重屯垦文化思想内容的创新。思想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内在灵魂,突出屯垦文化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重视其在思想导向和精神价值方面的作用,追求思想内容与魅力的统一,达到以思想引导人、以道德提升人、以精神鼓舞人的目的。2017年,石河子坚持文化下基层,深入开展文化进学校、社区、团场系列活动,增进“五个认同”;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进行绘画辅导5次,150余人次,创作舞蹈作品301个。石河子教育局、文联、广电局、关工委四单位主办,民协承办的“石河子中小学生手工艺术作品大赛”,在市区和八师团场29所中小学校共征集到手工艺术作品1500余件。举办了主题为《喜迎十九大,传递正能量——身边的老八路、老模范人物摄影展》,组织摄影爱好者拍摄了60余位老先进人物及其幸福生活照作品。石河子音乐家协会组织征集并编辑《美丽石河子》歌曲集,收录了百余首优秀歌曲,内容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凸显军垦特色,展现兵团精神、热情讴歌兵团、石河子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石河子电影协会到垦区少数民族村和连队放映“去极端化”教育片和民族团结影片,增进了民族团结及“五个认同”的群众基础。

       第三,与时俱进,探索屯垦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兵团文化作为当代屯垦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进入新时代,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大环境和兵团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大力创新发展富有时代特点、兵团特色的屯垦文化,不断丰富屯垦文化的表现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屯垦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在文化和旅游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以屯垦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举办相应的活动,就是很好的探索。以八师石河子市为例,2017年,石河子市以军垦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比2016年增长15%,达到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比2016年增长18%,达到42.85亿元。参加“中国魅力城市”的竞演活动,大大地提升了石河子的知名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第十一届国际桃花节,打造“桃花季”统一品牌,与上届相比,此届桃花节期间共接待游客人数135万人次,增长30%,其中军垦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达到11万人次。

       总之,新疆屯垦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硕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疆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面对新疆特殊的形势要求,需要更加自觉推动屯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促进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为不断巩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系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青年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ZJFL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