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安徽农垦40年改革开放变奏曲——安徽垦区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6-15 作者:安徽省农垦集团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6614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农垦通过多项改革举措和开放发展模式,改革攻坚,锐意创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就。目前已形成以现代农业为主体,以投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两翼的三大主业格局。新时代,新担当,作为一艘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安徽农垦已锁定好目标,即将扬帆远航。

安徽农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站在这7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40年来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四十载栉风沐雨,百万亩春华秋实。正是这大写的“改革开放”,安徽农垦人谱写了一首首奋斗者的变奏曲,完成了由当初的江淮大地农业发展先行军,向粮食生产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走出去”排头兵的华丽转身。

安徽农垦集团是目前全省唯一的省属国有农业企业和全省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199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由行政性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加挂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截至2018年年底,农垦集团共有党委(含集团党委)32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329个、党员总数8399人,其中在职党员3593人。安徽农垦是全国农垦18个集团化管理的垦区之一,现有省内农(茶、果)场20个。垦区土地面积96.64万亩,其中耕地52.32万亩、林地13.66万亩,茶果园7.67万亩、水面13.74万亩。海外(津巴布韦)农场8个(其中3个为农垦自营,5个为联盟企业经营),土地面积10.8万亩。集团全资和控股的专业公司8个。垦区总人口12.7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9万人、离退休3.3万人。截至2018年12月,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总额343.84亿元,负债总额81.59亿元,净资产262.25亿元,资产负债率23.73%。

一、改革篇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兵团撤销,安徽省农垦厅刚刚成立。“文革”十年给农垦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78年元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国发〔1978〕20号文件,提出了“一定要把国营农场办好”的号召。同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强劲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经济建设的集结号;如同浩荡的春风,吹绿了淮河两岸、长江流域的每一处农垦田畴。安徽农垦(简称皖垦),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联产承包开启了皖垦职工新生活。兵团是“吃工分”“大呼隆”的时代。“吃工分”,就是吃两个大锅饭:职工吃农场的大锅饭,农场吃国家的大锅饭。1979年,地处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滁州市的白米山农场大张洼生产队的4户人家9名职工,自愿要求包产到户,首开安徽农垦“大包干”的先河。安徽农垦在全国农垦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举打破了锅饭”,此后,“三定一奖”(定产量、定成本、定盈余,超计划奖励)等生产责任制在垦区普遍推开,充分调动了职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批“万元户”在国营农场应运而生。皖垦职工生产和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财务大包干甩掉了亏损的帽子。1978年年初,安徽农垦在寿西湖等6个场进行财务大包干试点。1979年在垦区全面推开。财务包干确立了农垦经济体制新秩序,初步解决了农垦企业长期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实行财务包干第一年,安徽农垦就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盈利359万元。

(三)家庭农场兴办增加了职工收入。1984年,安徽农垦在国营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广大职工在“够国家的,留足农场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政策激励下,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至1990年家庭农场8210个,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总收入7.62亿元,2005年年底,增至27507个,家庭农场人均收入6574元。 

(四)农工商经营谱写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序曲。198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与农垦厅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农工商并举,与后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后呼应,改变了农垦单一经营的状况,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增加了效益,增强了综合实力。起源于这一时期的黄山大厦,一直成为合肥市酒店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五)场长负责制激活了一系列农业体制改革。1987年,安徽农垦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场长(经理)负责制,确立场长(经理)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纠正了过去党政不分、职责不清的状况,理顺了党政工三者之间关系,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1987年是垦区推行场长(经理)负责制第一年,26个农场(公司)全部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实现经营利润2751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安徽农垦先后推行了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系列改革,不断完善经营体制,促进劳动力转移、地权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先是四到户、两自理。由创办家庭农场时垫付生产、生活费用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形式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四到户”和生产、生活费用“两自理”。接下来推行地权流转20字改革:地分三类(两类),户为单位,全员有地,退自耕养,地权流转。2003年,全面实行“两田制”(身份田、招标田)和生产、生活、社会保险统筹三费自理以及“先交钱,后种田”。当年有2.6万多名职工配置了4~5亩身份田,其余耕地作为招标田进行市场化运作,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先交后种完成率已达90%以上。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垦区引导职工把身份田种成精细田和高效田,推进招标田规模化经营,共发展高效田1.4万亩,年亩均效益最高的达2万元。同时,为降低管理成本,垦区对国有农场管理机构按农场规模大小实行定编管理,管理人员按照每1000亩农用地配备1人的标准核定,“千亩一人”管理模式达到88.7%,减轻了企业负担。

(六)集团化改革构建了母子架构的农垦管理体制。1998年2月,省政府批准安徽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改制为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同意在过渡时期加挂“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定编110人。同年11月,省农垦集团公司出台《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机关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明确职能,精干高效,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资源,合并职能,竞争上岗。

(七)场办工商企业实行“国退民进”改制。为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垦区按照国退民进、抓大放小和因厂制宜、一厂一策原则,对工商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对经营无望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盘活国有资产;对在合肥的都市企业实行资产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相分离、资产整合重组、职工身份置换等形式进行改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农垦场办工商企业由491个减少到95个,实现工商企业产权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由分散经营型向集团化发展转变。通过实施工业企业政策性关破,一期已核销6715万元并取得了破产企业补偿安置资金。改制使主业更加突出、企业更加精干、优势更加明显。

(八)分离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2000年以来,垦区按照中央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要求,完成了农场公安派出所移交地方政府管辖工作,移交警员105人;通过多方努力,垦区50所中小学、2000多名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2.68万名学生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对16所农场医院实行民营化或股份化改制,有11所医院列入地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国家投资的1445万元,对22个农场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建设改造,改善职工就医条件。在全垦区完成了农场内企社分离管理体制改革,将农场生产经营性工作和社会性工作分开运作,为实现国有农场职能的根本转变打下了基础。2018年年底,农垦办社会职能分离改革进入历史新阶段,皖垦20个农场除华阳河、皖河、龙亢、寿西湖、正阳关、焦岗湖6个农场内部分开、管办分离外,其余14个场全部整体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

(九)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了垦区和谐。2003年,皖垦最后14个农场加入养老保险;至2008年年底,垦区近8万名农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全部加入了属地基本养老保险,3万余人参加了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32家企业均被纳入属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垦区安定和谐。

(十)垦区集团化、农场公司化改革加速推进。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这是指导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做了全面的顶层设计,对全面深化农垦改革、发展壮大农垦事业以及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9月9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32号),明确了安徽农垦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和举措,中央和省委的文件,为农垦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快了垦区集团化、农场公司化改革步伐。

(十一)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在省国土厅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农垦20个农场全部提前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土地确权、发证率均达100%,省财政共下达农垦2017—2018年度补助经费469万元。此项改革走在全国垦区前列,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和表扬。2018年4月,全国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会在安徽农垦茶区召开,安徽农垦在会上介绍了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与会人员现场参观考察了敬亭山茶场的土地确权发证情况。

(十二)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省属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国资委要求,农垦集团加快推进农场公司制改制,到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了20个国有农场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造为公司制企业的批复,制定了公司章程,明确了农场公司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落实了注册资本,进一步健全了农场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并指导公司开展工商登记注册工作。目前,20个农场已完成农场公司工商登记挂牌工作,这标志着在安徽农垦运行30多年的场长负责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农垦集团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有利发展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场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地进一步整合垦区农场资源,组建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公司或产业化公司,不断提升农垦集团化水平。

(十三)集团总部企业化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省委32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安徽农垦要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的总目标,农垦集团总部按照“强市场、重经营”的思路和适应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要求,于2018年12月印发《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机构改革方案》,推进集团总部机构改革,重在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投资管控、提高投资收益、增强指导和服务功能,实现由行政化向市场化、领导型向指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改革后集团总部共设置职能部门12个,编制78人。2019年上半年,按照市场化要求完成了人员任用管理、薪酬管理、年度工作考核三个配套改革。

二、开放篇

莫为浮云遮望眼,东方风来满眼春。2003年,省农垦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十字铺、寿西湖、祠山岗等农茶场的土地等资源优势,分别与郎溪县、寿县、广德县共建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既发展了农垦经济,解决了职工就业,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我们按照农垦“三化”(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农垦发展要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伸出合作双手,按照合作共赢、发展共享的原则,分别与宣城、淮南、蚌埠、六安、铜陵等市委市政府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共建各类试验区和园区,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增添了发展活力,成为农垦体制机制创新的亮点,受到农业部的关注,也倍受农业专家学者的推介。

(一)项目开发模式。位于宣城市郊的敬亭山茶场场部及山南等地约3万亩土地已纳入宣城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约3000亩在城市中心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可以进行商住和市政开发。农垦集团多次深入调研,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经与宣城市政府多次洽谈协商,本着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共同建设框架协议,于2007年9月启动实施敬亭山茶场山南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以开发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线,配套建设高档旅游度假别墅区及居民住宅小区。

(二)整体开发模式。淮南农场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京福高铁淮南站、淮蚌高速公路、206国道改线、淮河淮上大桥建设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均经过农场,其中京福高铁淮南站就坐落在农场区域内,使农场成为淮南市的东部门户和交通枢纽。农垦集团以“合淮同城化”为契机,与淮南市合作开发,着力打造淮南滨湖新区。2009年7月,成立了“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与淮南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淮南垦投建设开发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淮南市东部滨湖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此项合作,不仅提升了淮南农场整体经营水平,而且促进了淮南市的城市建设,达到场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改革创新模式。位于蚌埠市西郊的龙亢农场,系全省100个综合改革小城镇之一。2007年,龙亢农场与怀远县委县政府合作,成立了怀远县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任务,农垦集团与蚌埠市委市政府充分会商,共建了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以现有的产业集中区为基础,借助政策优势,整合资源,着力建设农业科研和展示培训基地、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成为蚌埠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四)工业园区模式。农垦利用位于郎溪县的十字铺茶场山地,与县政府合作建设了郎溪十字铺工业园区。该园区吸引了江苏、浙江及台湾等地厂商投资,主要从事机械、医药、服装等加工和贸易。目前,经省政府批准,十字铺工业园已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随着农垦逐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推进,形成了垦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走出去”模式。以皖津合作联盟为平台,扩大在津巴布韦投资规模。皖津合作是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垦区重大涉外项目,是安徽农垦对外工作的一张名片。2011年,安徽农垦集团委派首批管理人员进驻津巴布韦,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2个农场,开垦了耕地1800公顷。目前,已拥有8个农场共10.8万亩土地,并在全省发起成立了皖津合作开发联盟,推进省内企业抱团“走出去”,组织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赴津考察,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通过提高作物单产、加强财务管控,加快皖津项目的投资回报。加强赴津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引进,建立人员境内外正常流动机制。

三、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

40年改革攻坚,40年锐意创新。安徽农垦集团涉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就。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产业格局,即以现代农业为主体、以投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两翼的三大主业格局。2015-2018年,农垦集团领导班子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好”等次。在省国资委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自2011年以来,除2016年因严重受灾业绩受到影响外,均获评A级企业。2018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46亿元、利润总额2.40亿元。

2019年上半年,垦区31万亩小麦获得丰收,平均亩产450千克,总产14.1万吨,分别比2018年增产16.8%和9.5%,创历史新高。1~6月集团营业收入9.48亿元,利润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和105.47%。

(一)现代农业核心主业地位更加凸显。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4.53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0.15万亩。建成全国、省部级、垦区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场、片)28个。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万多亩。垦区综合机械化水平93.5%,配方施肥面积95%以上,小麦等作物秸秆还田90%以上,优质良种全覆盖。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垦种业年产麦稻良种5万吨,正在组织实施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改革计划。皖垦农产品重组整合米业资产资源,并取得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资格,建成的38万吨粮库在粮食收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顺皖垦食品公司与龙亢农场关系,食品公司正着手开展生猪养殖项目。皖垦种子、倮倮大米、雁湖面粉、安禽鸡蛋、敬亭绿雪茶叶、砀山酥梨等在全国率先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获评全国或全省名牌农产品。组建安徽第一家面向全省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创立的“331”农业服务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对其进行了报道。2018年直接服务全省农业面积38.52万亩,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结合垦区旅游资源和地域特点,着力培育农业文化旅游。龙亢农场获批3A级景区,正在组织创建4A级景区。白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开展规划对接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水家湖、敬亭山、砀山果园场等农旅体验项目。响应省委省政府农业“走出去”号召,与津巴布韦开展农业合作开发,累计开垦8个农场共10.8万亩土地,皖津公司成为津巴布韦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多次获得津巴布韦小麦生产先进单位。2018年4月,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到访安徽农垦集团,充分肯定安徽农垦对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投资金融业稳步提升。投资金融业作为集团主业之一,每年实现收益都在5000万元以上。为提升投融资管理、运作水平,安徽农垦正在组建皖垦资本运营公司,对垦区投资金融业资产资源规范整合。皖垦小贷连续4年获省金融办3A最高信用评级。农业创投公司积极探索投资新模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参股发起的中垦融资租赁等金融企业均获得预期投资收益,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10亿元永续票据获批注册,2018年取得11家银行48.3亿元贷款授信。安禽禽业在新四板正式挂牌,为垦区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探索了经验。

(三)房地产业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围绕抓好在建和建成项目的管理、销售,积极拓展、储备新项目,整合产业链资源,初步形成了建筑施工、土地复垦、园林绿化、营销策划、物业管理等多业态联动发展格局,每年营业收入稳定在10亿元以上,利润超亿元,成为垦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愿景展望

40年来,几代农垦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锤炼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中,安徽农垦以“致力绿色有机,服务美好生活”为使命担当,以成为“国内一流、走向世界”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发展愿景,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要“抓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做强皖垦,带动乡村”。到2022年,集团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到2028年,集团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核心主业发展重点是四大业务板块:种植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旅游业。

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进程中,安徽农垦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打造“全省现代农业集团航母”,是时代赋予安徽农垦的新担当;作为农业“走出去”的国家队,安徽农垦正在国内国际作出一份优秀的农垦答卷。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安徽农垦是一艘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航母,即将出海远航。

锁定目标,瞄准新时代三个坐标点。

第一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之年,“一体两翼”架构成形,三大主业担当重任,职工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安徽农垦全面振兴集结号吹响。

第二站,2035年共和国迈入基本现代化的历史节点,安徽农垦现代农业集团航母将凸显进入全国农垦第一方阵的“深蓝效应”,农业产业化龙头高抬舞动江淮之间,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跃动千里沃野,职工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三站,2050年与共和国同频共振,安徽农垦力争跻身全国农垦先进序列,农业产业化进入全国农垦前列,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省内领衔,职工生活水平超过全国垦区平均水平。

潮平两岸阔,扬帆去远航。汗水写愿景,实干闯未来。勤劳勇敢的皖垦人,定能谱写出新时代的壮丽农垦卷!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