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合理开发利用热区资源推动热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时间:2018-07-09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点击次数:6740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热带农业发展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热带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简称“热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作物种类繁多,地貌类型复杂,生态气候多样,是我国唯一能种植橡胶、香蕉、荔枝、芒果等热带作物的地区,是世界同纬度地区难得的绿洲宝地。我国热区包括海南全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南部,贵州、四川南端的河谷地带,以及湖南、西藏部分地区,共涉及9个省(自治区)263个县36个民族(不含台湾),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地带。

  自1986年国务院成立发展南亚热带作物指导小组、决定大规模开发热区资源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简称“热作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建成天然橡胶、荔枝、龙眼、香蕉、咖啡、澳洲坚果等20多个产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热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成为贫困热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在保障战略资源安全、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对热作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理念,转变热作发展方式,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强做优热作产业,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安全、绿色生态的热作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热区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规划与政策引导。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热区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坚持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研究完善热作产业扶持政策,坚持绿色高效政策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加强对热作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和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天然橡胶收入保险试点,提高热作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比例,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热作金融服务、完善信贷支农措施。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有效整合热作科技资源,引进、培养热作科技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建立跨区域跨单位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丰产、优质、多抗、广适优良品种。开展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联合攻关,力争在投入品减量增效、病虫害综合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绿色保鲜贮运加工等关键实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完善热作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热作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热作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创新宣贯模式,加强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快热作产业全程标准化进程。加大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力度,推进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转型升级,扎实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一二三产融合、带动能力强的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立体栽培、种养结合等新模式,增加绿色优质热作产品供给,提高热作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热作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现代热作产业园建设。加强热作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着力改善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促进热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让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热区、留给农民。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和新鲜果品配送,健全热作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发展“互联网+”热作农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大名优品牌打造力度,加快培育热作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和名优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国内外影响力。拓展热作多种功能,推进热作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热作新业态。

  五是完善经营服务体系。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热作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模式,发展热作产业化联合体,密切与农户利益联结。创新热作农业公益性服务方式和机制,充分发挥热作产业联盟、协会和学会等服务主体的作用,加强在信息、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引导。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热作科技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等领域齐头并进、全产业链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培育国际化、宽领域的现代企业集团。

  六是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重大战略机遇,加强热作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导支持热作科教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外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经贸合作的研究,不断研究完善贸易政策,提高我国热作产品竞争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扩大优势热作产品出口,进一步拓展热作产业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杨文强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