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栉风沐雨砥砺行——广东农垦事业开创发展史简述

时间:2021-11-29 作者:佘晓芫,郑云生 来源:中国农垦 点击次数:20424

1951年,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部署,广东农垦便应运而生。

2021年,广东农垦迎来创建70周年。广东农垦事业70年的开创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是从1951年到1978年的天然橡胶事业开辟建设时期,广东农垦历经艰难曲折,成功将天然橡胶大面积种植到北纬17度以北;二是1979至1999年的探索市场化转型时期,广东农垦探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营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市场化经营体制基本建成;三是从2000年到现在的打造跨国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时期,广东农垦服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内外市场同步开拓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一、天然橡胶事业开辟建设时期(1951—1978年)

这一时期,是以广东农垦承担国家使命,开辟建设新中国天然橡胶垦殖事业为主线,逐步探索多种经营、谋求全面发展的时期。

(一)天然橡胶事业的开创

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天然橡胶作为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被划入禁运之列。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毛泽东主席达成中苏两国在中国种植天然橡胶方面的合作共识,后中苏双方签署协议。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作出“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1951年8月31日,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第100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橡胶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要求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种植橡胶770万亩。1951年11月,陈云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华南垦殖局筹建工作会议。是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叶剑英兼任局长、党委书记。

1952年3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万多名官兵,组建成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分赴海南、粤西高雷和广西合浦、龙州地区参加植胶工作。此外,还有25万翻身农民,7000多名部队转业干部、地方干部、土改工作队员,2000多名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和科技干部,3万名城镇职工和社会青年,以及一批归国华侨,相继投身华南垦殖事业。这批广东农垦事业第一代创业者,响应党的号召,组成浩浩荡荡的垦殖大军,挺进荒山野岭,披荆斩棘,开荒种胶,掀开了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雄伟壮丽诗篇。

(二)机构沿革和管理体制变动

这一时期,广东农垦历经多次机构调整和管理体制变动。华南垦殖局最初由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双重领导,1954年10月起归农业部领导,1956年6月起归农垦部领导。1957年1月,华南垦殖局改为华南农垦总局。1958年8月,华南农垦总局及其所属机构、企业下放广东省领导,华南农垦总局改为广东省农垦厅。1962年11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中明确:“广东省的海南、湛江、汕头……等地橡胶和热带作物垦殖场,都是中央直属企业,由农垦部直接管理,‘四权’(计划、财务、物资、劳力)属农垦部”。1968年12月,广东省农垦厅和林业厅合并,成立省农林场管理站。1969年4月,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归广州军区领导,兵团总部设在海口市。1974年8月,广东省农垦总局成立,接管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原来农垦局和国营农场建制。1977年3月,广东省农垦总局机关迁至广州市。1978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发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家农垦总局,对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四个垦区,实行国家农垦总局和省、自治区双重领导,以省、自治区为主的体制。

随着广东农垦事业的发展,垦区职工队伍逐年壮大,相继有大批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城镇知识青年、农场职工子女、归难侨、水库移民加入农垦创业者行列。至1979年末,垦区职工人数达到59.85万人。

(三)天然橡胶事业的曲折发展

1951年至1978年,广东农垦经历了橡胶种植事业三次大发展、大调整的艰辛曲折历程,但最终成功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植胶,打破了西方权威“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论断,创造了世界天然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1982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为了迅速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中共中央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952年7月,华南垦殖局确定了“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器后人力”的发展方针,决定首先开发雷州半岛和海南平原地区,重点放在雷州半岛。华南垦殖局植胶总任务“暂定为800万亩,1955年完成”。1952年,经不懈努力,海南、高雷和广西南部的852万亩橡胶宜林地勘测设计工作顺利完成,采运橡胶种子达42.5万公斤,开荒153.78万亩,橡胶树定植2143.86万株,为华南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3年,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中苏两国中止橡胶合作协议。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来的计划修改为植胶200万亩,到1961年完成,并将植胶重点转移到海南岛。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53年6月,华南垦殖局在第四次垦殖行政会议上宣布垦殖工作“大转弯”,对人员队伍和植胶土地进行调整和收缩,同时制定了“依山靠林”的植胶方针,并把发展重点从大陆转到海南,从平原转到山区。至1955年底,垦区橡胶种植面积仅存77.73万亩。1956年至1957年,橡胶种植面积有所恢复,1957年底达到92.81万亩。

1958年后,面对全国“大跃进”形势,华南农垦总局及广东省农垦厅部署“生产上全面大跃进”。1959年2月,提出1962年全省橡胶种植面积累计达800余万亩的任务要求。广东垦区再此掀起大增人、大开荒、大种胶的“浪潮”。1959年至1960年,共完成开荒190.98万亩、定植橡胶树148.43万亩,橡胶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47.84万亩。但是,由于生产指标过高、要求过急,1959年至1960年定植的橡胶树保存率只有20.2%。1960年至1961年种植的橡胶树保存率也只有一半。

自1961年起,广东农垦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1963年至1965年补植了1758.42万株。至1968年,垦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25.07万亩,干胶总产2.24万吨。1969年8月,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制订了《1970-1974年橡胶生产发展规划》,要求在5年内种植面积达750万亩。1969年至1974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共开荒种植橡胶树219万亩、补换植150万亩。但由于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生产高指标,重量轻质,橡胶树定植死亡严重,中小苗管理差,到1974年底橡胶树种植面积仅达到364.43万亩,干胶总产4.07万吨。1974年8月广东省农垦总局成立后,迅速恢复原来的科学种胶、科学管胶和科学割胶的技术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从而扭转了生产管理上的混乱局面。1978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到354.64万亩,干胶总产7.8万吨。

(四)多种经营的初步发展

垦区发展了剑麻种植及加工、甘蔗种植及加工、水果、茶叶、生猪养殖、奶牛养殖及牛奶加工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将这些产业作为橡胶产业的配套进行多种经营,并以此为职工生活服务。生猪养殖于1953年、剑麻于1954年、甘蔗于1955年开始发展起来。1955年,燕塘垦殖场、湖光农场开始试养奶牛。1971年,红江农场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种红江橙,该产品后来荣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探索市场化转型时期(1979-1999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大背景下,广东农垦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88年1月,海南农垦从广东农垦划出。1978年至1991年,垦区生产总值(不含海南农垦,下文同)从2.02亿元增长到7.30亿元,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经济、联营经济、个体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从基本单一的农业经济逐步转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综合经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广东农垦也加快探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步伐。但由于步子迈得太快,企业经营不善,负债大幅增加,加上社会负担沉重,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并于1999年发生全系统亏损。

(一)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

1979年后,广东农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试点办农工商联合企业。该年1月,首先在湖光农场由7个单位联合试办湖光农工商联合企业,成为广东垦区最早建立的农工商联合企业。随后,由海南局、通什局、湛江局、汕头局下属的14个单位正式创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其他农场、茶场、工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办。1983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广东省农垦总局改为广东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挂广东省农垦总局牌子。海南、湛江、通什、汕头等农垦局相继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挂农垦局牌子)。1987年1月,广东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撤销,保留广东省农垦总局。农工商联合企业促进了产业间与产业内部的分工,使企业扩大了生产,职工增加了收入,国家增加了税收,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1983年8月,国务院领导人提出,国营农场要办职工家庭农场,即“大农场套小农场”。国营农场通过经济纽带、经济合同,通过生产前、后的服务同家庭农场联系起来,形成大农场的整个体系。同年11月,农牧渔业部印发了《关于在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农牧渔业部农垦局、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联合在收获农场试办职工家庭农场。1984年后,职工家庭农场在垦区全面兴办。至1987年底,垦区家庭农场达到5.24万个。1988年后,广东垦区农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大办“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三自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两费自理”水平逐步提高。职工家庭农场的兴办,开创了农垦企业经营的新路,打破了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带动劳动、工资、住房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根据1990年调查,实行家庭农场使土地利用率提高20%~30%,劳动生产率提高30%~40%。

(三)财务大包干

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对广东垦区实行“利润包干,一年一定,结余留用,短收不补”的包干办法。广东垦区内部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上交,超计划利润逐级分成,超亏或减盈自行弥补或挂帐”的办法,农场对下属的生产队实行以“定包奖”为中心的生产责任制,对职工实行“四定(定产、定工、定成本、定上交)到劳(或户、班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1982年起,国家对广东农垦利润指标实行递增包干办法,一定4年。同年,垦区企业开始实行包干经济责任制。1986年8月,广东省农垦总局对垦区企业财务包干实行“核定指标,包干上缴,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财务大包干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调动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四)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

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农垦总局机关开始实施机构改革,成立了12家处办公司来安置分流的部分机关干部。1995年,广东农垦成建制改为经济实体,成立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继续保留广东省农垦总局牌子,下属5个农垦局同步改为农垦集团公司,同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从1993年起,农场名称不再冠“国营”二字。垦区内部管理体制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母子公司关系,行政管理职能淡化,企业经营职能增强。

(五)转变经营方针,发展多种经营

1979年至1991年,广东农垦的经营方针总体上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适当集中”。橡胶仍是广东农垦的主业,但其产值所占比例有所下降。1982年,垦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10.91万亩,创广东农垦历史之最。1983年以后,随着垦区进行作物调整,橡胶种植面积缓慢缩小。蔗糖产业快速发展,甘蔗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3.32万亩增长到1991年的25.61万亩,机制糖产量从1.55万吨增长到7.69万吨。剑麻种植面积在全国农垦中一直保持首位,1979年种植面积达到11.12万亩,为垦区历史之最。此外,垦区的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牛奶加工、生猪养殖、水果种植等发展较快,同时新建立一批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饲料加工、建材、制药、橡胶制品加工、服装与制鞋、建筑、商业、酒店餐饮和旅游、房地产等企业。1991年,垦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0.8 : 23.9 : 15.3。

1992年后,广东农垦掀起“学上海农垦”高潮,鼓励企业要敢于负债经营、大干快上,以超常规方式发展二、三产业。在此思路下,广东农垦掀起垦区历史上投资高峰。农业方面,1991年至1999年,广东农垦压缩橡胶、林业种植面积,以大力发展甘蔗、水果、剑麻、茶叶、肉类、牛奶、水产等产业。橡胶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98.02万亩迅速下降至1999年的49.12万亩,干胶产量从1991年的3.27万吨下降至1999年的2.28万吨。其主要原因是各植胶垦区进行大规模的作物结构调整,淘汰橡胶腾出土地用于发展其他作物,加上1996年9615、9618号两个强台风对橡胶业造成严重破坏,加速了“下胶林上三高作物”的步伐。蔗糖产业继续快速发展,1999年种植面积达到40.09万亩,机制糖产量达到8.22万吨。剑麻单位面积产量快速提高,1999年直纤维产量达到1.68万吨。菠萝、荔枝、龙眼、红江橙等热带水果生产快速发展,1999年种植面积扩大至40万亩,产量达到21.26万吨。乳制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9年产量达到1.57万吨。1995年,广东农垦将生猪养殖列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陆续建成了一批大型现代化公养猪场。海水养殖是改革开放后垦区新兴的产业,形成了阳江平岗农场和汕尾梅陇农场两大生产基地。

工业方面,广东农垦建设了调丰糖厂、华丰糖厂、湛江模压木制品厂、东方剑麻制品厂等一批大中型工业项目,1997年收购兼并了地方的廉江糖厂,还新建了一批淀粉糖、食用胶、凉果、饲料加工、生物制药、建筑材料、橡塑制品、包装印刷、橱柜等企业。房地产、商业、出租车、旅行社、餐饮、酒店等第三产业项目纷纷上马,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垦区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显著上升。1999年,垦区生产总值达到14.51亿元,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9.3 : 28.0 : 22.7。

(六)转变经营体制

20世纪90年代,垦区积极探索推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将国有农场和糖厂或剑麻加工厂合并组建成专业化公司。1994年11月,广丰糖厂和前进农场率先合并成为广前糖业公司。1995年至1996年,调丰糖厂与收获农场、南光农场合并组建丰收糖业公司。1997年,华丰糖厂与海鸥、勇士农场合并组建华海糖业公司。1997年,湛江东方剑麻集团、东方红农场、金星农场和湛江农垦第二机械厂联合组建东方剑麻集团公司。1994年,垦区企业推行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1996年起改称经营责任金。1997年起,推行以“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把成本管理责任与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挂钩。1998年,推行内部员工持股改革。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这一时期,广东农垦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良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合作项目主要有世界银行贷款“橡胶发展项目”“种子项目”“农垦商业化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热带作物发展项目”、经营所罗门华罗家禽公司、承建并承包经营多哥阿尼耶制糖企业、援建利比里亚洛托基纳制糖联合企业等。这一时期也是广东农垦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高峰期,合作领域涵盖婴儿营养食品、雪糕、橱柜、轻电机、房地产等。

三、打造跨国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时期(2000年至今)

2000年后,广东农垦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实现扭亏为盈,按照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国际化的方向推动改革发展,聚焦主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同时逐步剥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幅减轻企业包袱,推动企业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内外市场同步开拓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一)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2000年及随后的“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广东农垦相继提出“稳定、扭亏”“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以农为本、调整结构、安居乐业”“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等工作思路,倡导“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广东农垦对省农垦集团公司进行重新定位,剥离各处办公司并以“发展一块、稳定一块、重组一块”为切入点,对省农垦集团公司直属企业进行重组调整,关、停、并、转、租了22家直属一级弱势企业,至2005年直属企业总数比2000年减少了80%。此外,采取股份、合作、转让、租赁、承包等形式对271个包括场办工业在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改革。2002年,广东农垦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03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3.9亿元亏损是如何扭转的——广东农垦系统改革脱困发展纪实》。2004年3月,中宣部将广东农垦树为全国“改革创新,服务三农”典型,在中央主要媒体广泛宣传。2005年,省农垦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04亿元,利润1.46亿元。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广东农垦提出“建设现代大农业,构建和谐新垦区”等工作思路,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叠加8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影响,广东农垦提出“不停产、不减收、不裁员、不亏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方针,国内生产总值、营业收入、员工收入继续保持增长。2010年省农垦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达到92.44亿元,利润3.38亿元。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广东农垦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等工作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垦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省农垦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38.85亿元,利润达到3.81亿元。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广东农垦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省实施意见,相继提出“努力争创全国农垦改革发展先行示范区,努力打造国际化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创新驱动、开放发展、产融结合、互联网+、人才强垦”五大支撑战略、“聚焦主业、稳中求进、防控风险”工作总基调等工作思路,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和对标管理,“走出去”发展跃上新台阶,国有资产实现较好保值增值。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干扰,并在消化历史遗留问题2.1亿元的情况下,省农垦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11亿元,利润总额2.89亿元。

2021年4月,广东农垦制定发布“十四五”规划,明确垦区要围绕“聚焦主业、稳中求进、防控风险”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品质至上、绿色发展”经营理念,立足“国家战略资源的保障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三个定位,做好“提高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保障供给能力、深度开展农业对外合作、当好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安全食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建设现代化美丽垦区、深化国企改革”五大任务,努力把广东农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

(二)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

这一时期,广东农垦在经济上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突出主业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首先明确橡胶产业作为垦区核心产业的地位,在21世纪初停止了大规模“下胶林上三高作物”的做法,提出了“巩固、优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用两年半的时间新建3座现代化、规模化的橡胶加工厂,同时关闭原有由各橡胶农场自己经营管理的26座小加工厂,实现橡胶产业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2002年组建广垦橡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开始推动橡胶产业“走出去”发展,到东南亚核心产区布局,2005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广垦橡胶集团,同年第一家海外工厂——广垦橡胶沙墩公司建成投产。2005年后加快“西进南拓”,一方面在云南、海南建立一批加工厂,另一方面加大境外天然橡胶产业投资。至2020年,广垦橡胶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2家天然橡胶种植、加工、贸易企业,2所科研机构及32个橡胶种植基地农场,37座橡胶加工厂,境内外自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产能达150万吨,跻身全球天然橡胶企业第一阵营。

甘蔗产业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整合优化的过程。垦区自有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40万亩左右。在地方糖厂的陆续改制背景下,广东农垦相继并购了7家地方糖厂,全资及控股的糖厂最高达到12家,年产糖能力达到70万吨,机制糖产量在2012年达到54.26万吨的历史最高峰。2005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广垦糖业集团。2013年以后,随着湛江地区甘蔗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蔗源不足,垦区陆续关停了5家糖厂,蔗糖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生猪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现集团化产业化经营。2000年成立了湛江农垦畜牧有限公司,对分散在湛江垦区各农场的养猪场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布局、扩大规模。2011年,广东农垦成立广垦畜牧公司。2014年,垦区对畜牧产业推进“二次重组”,从2014年1月1日起,垦区全部国有畜牧公司成建制划归广垦畜牧公司统一管理,构建起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肉猪饲养、生猪贸易、肉品分割、终端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产业链,拥有现代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26家。

乳业方面集中力量做强燕塘乳业公司,2010年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燕塘乳业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2014年,燕塘乳业公司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地处广州开发区的日产600吨乳制品新工厂建成投产。该工厂是广东省食品放心工程示范基地,生产规模和智能化程度在华南地区居于首位。公司建成了国家级创新中心,被认定为“优质乳工程示范工厂”“优质乳工程示范牧场”“国家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燕塘牛奶相继荣获广东老字号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此外,广东农垦还相继整合垦区资源组建了广垦置业公司、广垦旅游集团、广东农垦热带农业研究院等,新成立了广垦粮油公司、广垦绿色农产品公司、广垦辰禧国际物流投资公司,将广垦物业公司并入燕塘投资公司等,在主要产业均建立了产业集团,实行专业化运作。2016年以来,广东农垦相继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糖业和剑麻)、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群(橡胶和生猪)、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广东农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推动优势产业全球化经营。2004年,广东农垦面对国内天然橡胶自给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决定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大力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2005年,广东农垦在泰国沙墩府成立了第一家天然橡胶海外加工厂。此后,“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批海外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16年9月,广垦橡胶集团成功并购世界天然橡胶行业排名第三的泰国泰华树胶公司。截至2020年底,广东农垦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和非洲贝宁等国相继建立了天然橡胶、剑麻、木薯、酒精等47个境外热作生产经营项目。2017年,广东农垦并购泰华公司打造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的做法受到汪洋同志的重视并批转国家有关部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广东农垦为龙头,加强广东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开发合作。201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时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等领导先后视察广东农垦驻海外企业,充分肯定广东农垦“走出去”取得的成绩,鼓励广东农垦做大做强做优海外橡胶事业,当好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努力打造农业领域橡胶航母。

(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下,广东农垦逐步剥离国有农场各类办社会职能。2001年12月,率先启动实施垦区公安体制改革,至2003年改革全面完成,共移交垦区各级公安机构57个、编制619名。2003年,广东农垦国有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所在市职工养老保险统筹,2013年农场职工养老保险业务办理工作全面移交属地政府。2003年,国有农场电网全部移交所在地供电企业,近10万水库移民纳入全省统一扶持。社区管理方面,从2011年起,广东农垦启动国有农场社区管理内部分开改革。2018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农垦总局联合省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卫生计生委、民政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印发了《广东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和国有农场社区管理等办社会职能改革。

教育方面,基础教育整体平稳移交属地政府管理,先后将广东农垦所在的湛江、茂名、阳江、揭阳、汕尾5个地级市和广州市的125所基础教育学校整体移交属地政府统一管理。医疗方面,2018年,广东农垦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医疗集团(或医疗健康联合体)等方式推进医疗机构改革,全部国有农场不再管理医院。国有农场社区管理方面,广东农垦按改革模式将国有农场社区管理纳入属地政府统一管理,按程序批准设立了4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经省政府同意,明确将按程序成立的国有农场社区(行政村)纳入各级财政基层组织建设经费保障范围。职业教育方面,广东农垦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服务水平。2019年,广东农垦实施职业教育院校整合,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日常管理权统一划归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构建起人、财、物、事统一管理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五)推进美丽农场小城镇建设

2003年3月,广东农垦提出要以创建农场小城镇为目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辐射带动农场基地,由此开启城镇化建设的进程。2011年,广东农垦提出要把农场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地“城市后花园”的口号。2013年以后,垦区着力建设一批有文化传承、有地域特色、有农垦特点的美丽农场,涌现出南华、火炬、勇士、红星、广前、红湖、胜利、火星、新时代、织篢、曙光农场等农场小城镇示范点。2006年至2012年,垦区累计投入近50亿元,实施19735户水库移民安居工程、1386户归难侨危房改造、60769户职工危旧房改造,改造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农场公路、供水、排污管网、污水厂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截至2020年底,垦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1平方米,累计建成公路5008公里、各类排污管网635千米、供水管线1366公里,建成23个农业农村部“美丽乡村”示范点,39个农场场部及部分生产队实现垃圾转运到属地垃圾焚烧厂统一处理。

70年栉风沐雨,70年岁月峥嵘,70年风华正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农垦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建设有竞争力的跨国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给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

本文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11期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