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黄泛区农场建场探源

时间:2025-04-10 作者:翟国胜 来源:《中国农垦》2025年第4期 点击次数:4235

位于豫东平原西华、扶沟两县境内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是1951年元月在原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的基础上创建的,是新中国第一批创建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用“黄泛区”命名的单位。

一、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初步谋划

1938年6月的“花园口事件”造成了豫皖苏3省44个县市5400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其中就有河南的20个县。在8年之久的黄水泛滥中,河南总计有150余万人伤亡,其中32万人死亡,117万人沦为灾民,房屋损失146万多间,因而治理黄泛、重建家园的任务最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5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在全省第一次农业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恢复和发展河南经济一靠政治上发动群众,二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在黄泛区,接收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以及专门的驾驶维修人员,应该保留起来,并要训练更多的人才,最近我们买到汽油,就要马上在黄泛区落后的手工业农业环境里,特殊地组织集体农场或公营农场,积累经验,三五年后即有示范作用,有了条件就可大量的提倡集体农场。”这充分表明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之初,对在黄泛区建立国营农场示范带动全省农业已有了初步谋划。

二、黄泛区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

1949年12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听取了河南代表、时任河南省农业厅厅长许西莲和时任豫皖苏行政公署农垦学校校长崔玉华关于黄泛区复兴问题的大会发言后,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高度重视,决定组建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1950年2月,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央财经委主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兼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水利部、内务部、农业部、卫生部各部部长。

1950年3月21日,河南省在原省会开封成立了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副局长是赵一鸣、路岩岭。3月27日,局机关搬到西华县城黉学庙。局机关下设秘书科、组织科、机耕科、宣教科、农林科,另有防疫医疗大队、测量总队、修配厂。其主要任务是疏治河道,排除积水,开垦荒地,防疫治病和生产救灾,号召逃往外地的难民回乡重建家园。4月,农业部又分配给复兴局70多名拖拉机驾驶员,组建机耕大队进行垦荒。在党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泛区复兴活动蓬勃兴起。

三、人民代表的建言献策

由于解放前河南省水、旱、蝗、汤(国民党汤恩伯部队)“四害”严重,黄泛区人口大量减少。据1950年《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关于创办黄泛区西夏亭国营农场意见书》披露:“一般村庄每人平均土地在5亩以上,不少村子每人平均土地6—7亩,个别村庄土地达10数亩之多。”复兴局机耕大队开垦出来的许多土地,农民由于缺乏人力、畜力、种子和肥料,往往是种不上,又把它荒掉。1950年4月,在河南省各届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上,马杰、秉志、闫慎予等3人提出了关于在黄泛区开办国营农场的提案。提案说:花园口事件后,黄河水整整泛滥8年,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大量适宜耕作的土地荒芜。建议利用黄泛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开办国营农场,推进农业生产实践探索。此提案被大会作为农林水利类的1号提案分送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参考,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

四、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决策

1983年路岩岭回忆录《黄泛区农场的由来》记载,1950年12月,赵一鸣、路岩岭受吴芝圃委派,到北京向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陈云向周总理电话报告此事。周总理指示会在中南海开,五部部长全部到会。赵一鸣、路岩岭汇报了复兴局一年来的工作:一是协调当地政府,组成了几十万人的治河大军,先后疏通了颍河、贾鲁河及双洎河,排除了内积水;二是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防疫治病170多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蔓延;三是动员和帮助回乡农民累计开荒1000多万亩,其中机耕40多万亩;四是在扶沟县练寺、西华县清河驿建起了2个苗圃,在西华县西夏亭建立了一个8450亩的农场。

周总理听后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说:“复兴工作完成得很好。唯灾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三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 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1月,在原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的基础上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伟大征程。

1951年6月27日《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报告》提到:“我局奉命已于(19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结束,自(1951年)元月一日起改组为国营黄泛区农场,所有水利测量林业人员及器材等,已分别移交河南省农林厅,分别由水利农业两局接收,其余行政机构人员及机耕器材由农场留用。”

从顶顶帐篷到广厦万间,从萧疏的沼泽荒原到无际的麦海良田,从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赈灾地到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风沙弥漫的穷乡僻壤到风景优美的AAA级生态旅游区,黄泛区农场栉风沐雨,已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整合黄泛区农场经营性资产组建的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24年3月上并到河南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企业集团。为持续发展黄泛区农场的社会事业,周口市委、市政府在黄泛区农场设立了正处级规格的中共周口市黄泛区农场工作委员会、周口市黄泛区农场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黄泛区农场辖区内的社会管理各项职能。现在的黄泛区农场,已不再是政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而是广大职工群众、居民、村民共同生活的和谐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