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理论探讨

浅析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2-27 作者:胡从九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12期 点击次数:35721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意见》和《规划》的出台充分表明,我国以质量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思路已成为共识,制度安排已经启动,农业发展将迎来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农业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农业新形势,从供给侧看,主要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已实现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数量安全基本有所保障,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普遍短缺到供应充足,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投资的加大特别是农业基础投资的增加、农业改革创新及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支持政策的落实。相对应的,农产品市场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态势已经形成,从数量战到价格战到质量战已成为必然,质量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

      从需求侧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在农产品需求方面,不再是追求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高端化、个性化、功能化的农产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充裕的农产品供给和生产能力为满足新的需求变化打下了基础,腾出了空间。

      从农业发展内部环境看,数量导向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市场变化的今天,面临居多困难和挑战,存在不少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农业资源利用粗放、生产效率低下、面源污染严重、过度依赖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市场发育不全、农业多功能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拼资源拼环境的做法比较普遍、可持续发展意识远没有深入人心等。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条件下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解决农业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

      从农业发展外部环境看,一是全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对农业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对农业的生态功能、园林功能、休闲功能更加重视。二是国外农产品以其高质量低价格对国内农产品构成巨大冲击,在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农业增收愈加困难。

      综上,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

      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绿色发展,离开绿色发展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要把绿色发展的总要求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既包括追求并实施生产资料绿色化、生产工具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以及生产技术绿色化,也包括决策绿色化、管理绿色化、经营绿色化。

      (二)质量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质量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高质量产品的形成依赖于每一个生产环节,只有每一环节达到高质量发展要求才可能最终形成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发展必须是一个全过程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强化从产地环境到农业投入品,从种子到生产过程,从仓储到加工,从运输到市场等全程高质量管理,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效益优先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高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一种公共利益,提供公共利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生产者,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理论上讲,高质量就意味着高效益,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应的高投入,如提高设施设备水平、增加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员培训等,一定时期,特别是前期,生产的产品不一定马上就能让市场认可,高质不能实现高价,市场接受需要时间,包括产品的接受和价格的接受,因此需要考验生产者的资金承受能力和耐心。高质量发展立足的是长远,切忌急功近利,因此,政府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

      (四)以目的为导向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点。高质量发展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一种发展思路。过往的发展思路更多的倾向于发展过程本身,更多的是追求生产过程的更高水平、更高速度或更大规模,如强调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农业、现代农业等,当然,过程的高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但二者不能混淆。片面追求过程的现代化,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

      三、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观念或发展理念。观就是指导思想和原则,不同的发展观必然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不同的时期、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发展观。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在充分总结我国几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观的科学概括,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建立循环发展、友好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观。落实高质量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理念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使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导行动的指南。同时,高质量发展观必须和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事业观结合起来,切忌只顾眼前。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什么样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少的投入取得更大的报酬,要求减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要求减少对资源的破坏,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减量根本在于有更高效的农药出现,化肥减量同样需要高效率的化肥。提高要素利用率需要高性能的农机装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等。

      (三)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职业化进程。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职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规模化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专业化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标准化的实施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园区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职业化有利于提高经营主体素质,增加经营效益。

      (四)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就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接受社会的监督,遵规守约履行社会责任。政府要制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支持措施,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路径,要建立有约束力的管控机制,对恶意破坏环境、使用违禁生产要素、过度使用资源、浪费资源、以次充好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经营主体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把谋求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走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