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科技赋能焕发企业新活力

时间:2025-04-27 作者:黄敏莹 来源:广西农垦报公众号 点击次数:2960

在广西全力打造以六堡茶为核心引擎的千亿茶产业背景下,作为农业领域的排头兵,拥有 70 多年种茶历史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业集团),始终秉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茶” 的理念,积极开拓创新,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助力广西打造千亿茶产业,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四化”管理茶园,筑牢茶叶品质根基

茶业集团坐拥万亩有机生态茶园,作为广西首批执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茶业企业,始终坚持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多年来,集团构建了数字化茶园管理体系,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四化”模式精心打造茶园基地,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以及富硒茶等示范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茶业集团先后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证书,旗下产品拥有专属的身份证号码,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从源头上切实保障了茶产品的品质。2024年,茶业集团下属大明山农场公司、先锋制茶公司、西林京桂古道公司和农垦三源六堡公司均入选2024年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且茶业集团的产品和基地已连续23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大明山茶园

智能化生产,全链清洁化确保质量

茶业集团高度重视茶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立足“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下属农垦三源六堡公司、西林京桂古道公司等4个制茶公司,均建成了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了茶叶生产全过程的不落地自动化作业,从鲜叶采摘后到加工,再到成品茶包装,全程实现自动化,进一步确保了产品的安全与健康。

茶业集团生产的产品种类丰富,涵盖黑茶(六堡茶)、红茶、绿茶和白茶等。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能,公司引进了先进的茶叶生产线,目前拥有8条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的六堡茶、红茶、绿茶和白茶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在大幅提高茶叶产能的同时,也有力地确保了产品的健康与安全。以六堡茶生产线为例,其年产能可达2000吨。

 

西林京桂古道生产车间

自主研发技术,降本增效提效率

六堡茶作为广西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茶业集团作为广西六堡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六堡茶的研发投入。公司自主研发的发酵罐(不锈钢材质),极大地缩短了六堡茶的生产周期,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六堡茶产品的品质。

据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六堡茶属于发酵茶,其主要特点是在毛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深加工,主要工艺是渥堆发酵,也就是茶叶的陈化过程,让产生‘金花’的有益菌发挥作用。”传统的六堡茶制作,一般采用人工洒水渥堆的方式,茶叶自然升温,且裸露在环境中,需要工人根据茶叶的温度变化及时进行翻堆,并且要24小时不间断查看,这存在人工费用高、时间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而茶业集团自主研发的发酵罐,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能够自动控制茶叶在罐内的翻堆,并实现控温控湿,茶叶全程不落地,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保障了产品的品质安全。发酵罐的使用,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将发酵周期从传统的30天—65天,大幅缩短至7—15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加工技术的新突破。

工艺精研拓品类,匠心打造市场爆款

茶业集团与广西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成红茶、白茶加工技术研究中心。2024年,“广西六堡茶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在茶业集团下属农垦茂圣公司正式揭牌,依托人才、科技力量,为公司六堡茶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与活力。

“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为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茶业集团持续深耕产品工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茶业团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推出了“牡丹红”花香型红茶礼,一经推向市场便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该产品还荣获了广西茶叶产品质量5A级称号。

今年3月,在广西茶业协会主办的2025广西早春茶品质评价暨广西六堡茶斗茶活动中,广西农垦茶业集团选送的牡丹红茶和富硒红茶,双双获评红茶组AAAAA(最高级)。作为茶行业的“获奖大户”,该集团茶产品在历届全国“中茶杯”评选中,已累计斩获特等奖、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其中,大明山牌富硒红茶还曾荣获第五届“国饮杯”一等奖。

在特色茶品发展上,广西农垦六堡茶于2024年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黑茶领域,集团产品还曾荣获首个黑茶类金奖。近年来,集团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不仅提升了茶产品品质,更丰富了产品矩阵,目前已推出60多个品类的茶产品,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下一步,茶业集团将以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为核心,加快发展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推动茶叶产业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