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家园”六:真想再奋斗六十年

时间:2024-03-13 作者:程龙 来源: 点击次数:8149

1955年,解放军把毡帽湖及周边11个湖圈起来,创建湖南省国营西洞庭农场,垦荒种植水稻。那时的毡帽湖,一望无涯、水天相连,遍地芦苇杂草。初来的农垦人没有房屋住,砍了芦苇搭建成茅棚,几十人挤在一个棚里,下雨时和野地差不多。特别是酷寒季节,冷风萧瑟,大家只得和衣而卧,有时一晚上会被棚顶落下的冰块砸醒好几次。

农垦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臭水没过腰的湖里割芦苇、筑田埂、造良田。田间公路和大小渠道把毡帽湖划成棋盘格局,每10-30亩为一块,每100米有一条毛渠,每400米有一条斗渠和一条简易公路。

农垦人边开荒边生产。那时农场的机械化还处在起步阶段,种植水稻主要靠手工作业,劳动强度特别大,全年休息不过六天。其中春节休息三天,还必须完成两项活动,一是除夕开一场“忆苦思甜群众大会”,二是“开门红”正月初一植树。完成早稻插秧休息一天,完成早稻收割及晚稻插秧休息一天,完成加固防洪大堤休息一天。其余的时间,都是披星戴月地劳动。

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最累最苦。那时正值盛夏,要冒着40多度高温,头顶烈日,手脚泡在水田里,一天劳作18个小时。凌晨3点下田干活,吃饭都在田里,直到晚上12点,连队升起马灯,才能回家睡觉。不少人因为长久浸泡在水田里,导致手脚溃烂,但不能奢望休息,睡前用碘酒擦擦,起床后接着干活。农垦人的辛劳换来了大地的丰厚回报,农场每年向国家上缴商品粮数万吨。

农垦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利用稻草和林木建房,建场两三年职工就都有了自家住房。但是,这种稻草盖顶的房,遇到暴风雨往往被掀走房顶,全家暴露在风雨中,苦不堪言。后来,人们自烧砖瓦盖房,到1979年,农垦职工基本住上了砖瓦房,虽然面积狭小,但总不至于在风雨中飘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人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大胆创新,利用农场土地优势和多年的人才资源、经济积累,围绕市场办工业,围绕工业办农业,逐步闯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如今的西洞庭,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余家,2022年实现产值110多亿元,税收1.4亿元,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省工业集中区。

随着产业升级、人口集聚,一座小城镇也应运而生,毡帽湖的核心区域被规划为西洞庭管理区金凤街道天福社区,还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发展农村经济,致富一方群众,天福社区走在了前列。田间公路和渠道基本硬化,旅游农业成为新亮点,游人欣赏金灿灿的稻谷,采摘湘莲荷花,别有一番诗意。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农垦人不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目前,毡帽湖承包面积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有84家,上千亩的有3家。永康牧业有限公司西洞庭分公司有猪舍2万平方米,养母猪1万头、年育肥猪10万头。管理区种植水稻4300多亩,养殖小龙虾3000多亩,拥有烘干机、大型仓库和冷库,每天烘干稻谷120吨,可存储稻谷15000吨。过去是芦苇遍地,如今是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过去种植双季稻未曾跨过亩产400公斤关口,如今“一季稻+再生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并且是口感好、生态环保的优质稻。

江山如此多娇。一切美好除了大自然的赐予,更是人类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年华飞逝,人生短暂。去年组织安排我退居二线,到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担任秘书长,到校园宣讲美丽乡村建设,我真想再活60年,为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西洞庭管理区政法委)

责任编辑:吴文磊/卫晋瑶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