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皖、宁、鄂、赣四垦区深化改革经验交流

时间:2017-04-06 作者: 来源:中国农垦CSF 点击次数:11910

2017年3月26日,农业部在海口市召开全国深化农垦改革现场推进会,对全国农垦改革落实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会上,安徽、宁夏、湖北、江西四垦区对深化农垦改革经验做法及成效进行了书面交流。中国农垦CSF官方微信号受权发布本次会议皖、宁、鄂、赣四垦区的书面交流材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安 徽 农 垦

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系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由原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现有省内农场20个,土地面积100万亩,海外(津巴布韦)农场10个,土地面积18万亩。

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出台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9月9日正式印发了省级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以垦区集团化和农场公司化改革为主线,以农垦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发挥农垦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一、

突出主业,加快发展

安徽农垦集团组建以来,坚持以农为主、多业发展的战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确定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构架,即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同时积极打造投资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经济支撑。

皖垦种业股份公司为全省三大种子企业之一、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年销售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2亿斤以上,其中小麦良种占安徽省4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5年,集团联合其他企业组建了安徽省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首创“331”经营模式(规避3个风险,做好3项服务,建设1支队伍),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种粮大户的欢迎。

投资类金融业方面,成功实现了中票发行,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发起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种业基金,参股国元农业保险集团和县域农商行以及中垦融资租赁、中垦流通公司等企业。

农垦房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下属的通和房地产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成为农垦集团经济重要支撑。

二、

整合资源,发挥集团效应

集团组建以来,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整合资源、资产、资金。

在资源整合方面,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对种业、茶业等进行整合,组建了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皖垦茶业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品牌效益。

在资产整合方面,将农垦建筑公司、土地复垦公司、农场房地产公司等企业统一整合到通和房地产集团公司,形成了房地产一二级市场联动开发的综合性地产企业。

在资金整合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组建了集团资金调控平台,将垦区各企业各农场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运作,既加强了对各企业的资金调控,又发挥了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

重视民生,构建和谐

目前,垦区投资20多亿元、总计24767套的20个农垦职工花园小区已全部建成。在实现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集团分年度兑现了2003年纳入地方统筹前欠发部分农场职工的1.6亿元生活费,解决了职工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引导职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农场转型发展中实现职工二次转岗就业、鼓励职工走出去承租农村土地、组织职工外出务工等措施,着力提高职工收入,2016年垦区职均收入比1998年改制前增长近7倍。

宁夏农垦

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发展,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出台后,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座谈。此前,宁夏区党委、政府已连续出台了3个重要文件,梯次推进农垦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农垦已经走上了有宁夏特色的集团化改革发展之路。

一、

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释放改革发展活力

2014年,自治区核销了农垦事业管理局全额预算事业编制和领导职数,保留农垦事业管理局牌子,宁夏农垦由原来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转变为集团化管理体制。

2016年,农垦集团又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按照集团产业经营类别设立了农场、现代牧业、服务业、酒业等4个事业部,推动关联产业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进一步明确了出资人、党委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和监事会职权和议事规则,在董事会设立了战略规划、薪酬考核和审计3个委员会,致力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集团公司“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构建。

二、

构建母子公司运营机制,推动企业走向市场

推行扁平化管理,将3个实业公司及33个子分公司和14个国有农场,合并重组为30个全资(控股)子公司、8个参股(合资)公司,变三、四级管理为二级管理。将原国有农场与农业发展公司合并为公司(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模式管理,正副职管理人员压减了25%。推行经营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着力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同时,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明晰母子公司的职能职责。集团公司抓大放小活小,主要负责发展战略决策、资本运营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财务控制审计、目标绩效考核等;各子公司(农场)依据资源优势,负责完成集团下达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和职工收入等指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14家农场公司通过探索推行土地托管、租赁经营、统一服务等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转换,实现了农场盈利、职工增收,还使职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遏制了私自转包农垦土地行为,可谓一举多得。积极响应联合联营联盟号召开展对外合作,加盟参股中垦种业;牵头组建中垦(西部)电商平台;以集团控股、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成立宁垦金控公司;加强垦地在规划、产业、城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一批合资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农垦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正在加快向经济和竞争优势转化。

三、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规范经营行为

聘请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编制集团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定位方向。建立集团总法律顾问、法务部门、子公司法律专兼职机构三级法务管理体系,实行重大投资、重大决策、重大合同法律审核制。清理原有的行政事业制度,按现代企业要求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建立修订完善制度43项,规范项目、财务、资产、薪酬等管理工作,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为支持农垦集团发展,自治区调整了农垦土地出让金政策,收入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储存,再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垦发展;将收回农场及子公司土地处置权限交由农垦集团统一管理,明确占用征用农垦土地必须征得农垦集团同意,并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和资本化运作,自治区批准将农垦118.2万亩、总价79.9亿元的土地注入农垦集团,转增国有资本金。目前,已完成86万亩、56.6亿元的土地分割办证和注资工作,使农垦的总资产达到140亿元。按照自治区要求,今年7月底前全部完成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底前完成对已评估土地的作价注资任务。

目前,宁夏区党委、政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文件精神,结合宁夏农垦实际,出台了《关于解决农垦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加强垦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政策支持”4个方面给予了13条具体改革政策意见。同时,宁夏农垦按照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综合示范区工作要求,梳理制定了“7+4”综合示范试点改革方案,其中农业部赋予改革专项试点7项,自治区重点改革任务试点4项。

湖北农垦 - 沙市农场

湖北省沙市农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东南郊,属于城郊型农场。作为湖北垦区“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专项试点农场,沙市农场始终把试点工作当作头号任务来抓,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探索。

一、

理顺体制机制,大胆创新改革

根据农场管理体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点,现阶段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即同时挂“湖北省沙市农场”和“湖北楚为集团有限公司”。农场除设置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机构外,增设园区工作部,推进企业经营与行政社会事务内部分开,确保在企业化改革后,农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

湖北楚为集团有限公司是在保持国有股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股权变更、相互投资、强强联合、优化经营等方式组建而成。集团公司下辖19家子公司,其中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7家、参股子公司3家,业务范围涵盖农副产品深加工、地产开发、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商贸物流等。

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打破现有用人机制,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所有在编在岗人员原则上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健全完善考核体系,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年薪制,建立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企业员工和社会事务管理人员实行同工同酬。

二、

围绕产业链,打造五大园区、三大平台

集团公司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结合农垦危房改造、荆州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实行农工集中异地还迁安置,集并收储土地1.2万亩,同时盘活土地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五大园区。一是打造占地3400亩的纺织印染园区,现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纺织印染循环经济产业园;二是打造占地20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三是打造占地3000亩的化工建材园区;四是打造占地1800亩的商贸物流园区,现已成为荆州市首家电商物流园;五是打造占地5000亩的现代农业旅游园区。五大园区已入驻企业1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园区年产值47.02亿元,利税3.01亿元。

围绕园区服务,集团公司着力搭建三大平台。一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提供水、电供应服务的同时,逐步延伸到物流服务、污水处理服务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二是建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服务。三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依托农垦政策优势,创建现代农业庄园,打造现代农旅休闲平台,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江西农垦 - 广丰农垦集团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地处江西最东部,与浙江衢州、福建南平接壤,国土面积1378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2015年6月6日正式撤县设区。广丰农垦开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有国有铜钹山垦殖场、国有五峰山垦殖场、国有鹤山垦殖场和国有黄尖山林场,土地面积21.24万亩,现已发展成为以林业、农业为基础,多产业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系统。近年来,广丰农垦统筹兼顾职工、农场与国家的关系,聚焦转型发展,加大国有资产保护,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农垦改革发展新路。

一、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6月,广丰区政府整合区内国有农林资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建了上饶市广丰农垦集团,为依照《公司法》运行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国有独资公司。集团由“上饶市广丰农垦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出资1.53亿),对铜钹山林场成立的“铜钹山林场农垦有限公司”(出资4800万元)、五都镇五峰山林场成立的“五峰山林场农垦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洋口镇鹤山林场成立的“鹤山林场农垦有限公司”(出资500万元)、黄尖山林场成立的“黄尖山林场农垦有限公司”(出资8400万元)四个子公司进行控股。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下设生产技术部、财务部、行政部,各子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组建集团的过程中,保持原有垦殖场(林场)管理体制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争取的项目资金使用权不变。同时,区政府委托专业公司对集团所属3个垦殖场和1个林场进行了资产评估,总值达27.84亿元。在评估的基础上,对所有资产进行了清查和注册登记,办理了资产权益所有权证,并逐步注入到农垦集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二、

以人为本,在改革中维护职工利益

一方面,依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文件中的规定,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职工全部签订内部退养协议的,每月发给生活保障费430元;对其他已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职工,按规定的标准与时间,由区财政代缴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2011年8月,对五峰山垦殖场与鹤山垦殖场进行了彻底改革,完成了495名正式职工的身份置换;2014年,对国有铜钹山垦殖场与国有黄尖山林场干部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置换后,按照市场化用工制度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另一方面,在县城城区划拨用地近40亩,建设垦殖场职工保障房620套,近3000名垦殖场职工家属可迁入城区生活就业;在各垦殖场建设了800套公租房,有效解决了无能力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利用垦区危旧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场内7700多户职工住房以及生活区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

三、

依托产业政策,打造主导产业

集团公司成立后,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国家产业政策走向,积极推进产业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林业科研推广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旅游休闲区。目前,投资6.3亿元、总规划面积5000亩的广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一期工程规划面积3000亩,主要涵盖水肥一体化蔬菜栽培项目、热带植物园(沙漠绿洲、雨林深寨、水涧花苑)、农业创客中心(农业大数据、农田“私人定制”、农产品溯源检测、农耕文化展示、农业VR体验、品牌孵化、创新创业、远程培训)和种养加工基地等四大建设板块。同时还配套建设6.5公里渠系工程和12.9公里园区道路。项目的顺利建成,开启了广丰的大农业、大电商、大旅游时代,正逐步成为上饶市广大市民朋友的“菜篮子”“体验区”“观光园”和“科普苑”。同时,依托铜钹山垦殖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广丰农垦集团与铜钹山管委会联营,投资8000多万元,对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进行了改造提升,把九仙湖景区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于鹏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