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山西农垦事业不断前进——山西垦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5-22 作者:山西农垦与渔政管理局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5168

摘要:40年来,山西农垦经过不断地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农垦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省农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新一轮农垦改革过程中,8个省属农垦企业整体移交到山西投资集团,其中运行状况良好的4个农场组建为山西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后变更为山西省农业(农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950年,山西省建立了第一个机耕农场和军垦农场,1978年以来山西农垦开启了改革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农垦系统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改革、开放和搞活等各阶段的方针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农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入21世纪后,山西农垦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广大农垦职工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抗争,积极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着力破解制约农垦改革的难题,认真探索推进农垦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发展成为山西省农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全省垦区有26家农垦企业、3.2万人、近4000名职工、土地34万亩,是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40年改革发展历程 

1978年,国家农垦总局成立之后,山西省随即恢复农垦管理机构,成立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农垦局。1979年,随着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农业厅的重新成立,省革委会农垦局由二级局改为厅属局,为山西省农业厅农垦局。40年来,山西农垦经过不断地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农垦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山西农垦事业不断前进。 

(一)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1979-1988年)。在这个阶段,山西农垦搭上改革开放的巨轮,乘风破浪,农垦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起,全省农垦企业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有利润自己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贷款”的财务包干办法,改变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1979年,在农场普遍推行以“包、定、奖”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联产计奖的生产责任制,规定农场对生产队实行“三定一奖”。1983年,在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突出把“包”字请进垦区农场,联产承包到组、到劳、到户和“大包干”成为主要形式。同年,在总结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创办职工家庭农场,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格局。 

(二)转换经营机制阶段(1989-1998年)。在这个阶段,山西农垦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奋勇前进,让农垦事业绽放出美丽的春天。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山西垦区“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逐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经营道路。在企业内部推行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省农垦局转变职能,进一步下放权力,出台了山西省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若干意见。各农垦企业解放思想,逐步建立和完善二级法人制,落实场办企业经营自主权。农业企业积极探索土地租赁经营方式,完善土地国有民营、租赁经营制,放活土地使用权,并推行了“两费自理”(生产费和生活费由承包职工或家庭农场自理)和“四到户”(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在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有限产权内部转让试点”和企业股份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的初步探索和尝试,这也为以后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保留了部分基础。 

(三)调整农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阶段(1999-2008年)。在这个阶段,山西农垦搭上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勇往直前,使农垦事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进入21世 纪、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解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山西农垦从深化管理体制、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入手,积极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按照省委省政府2006年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决策,根据当时提出的“发展壮大一批、改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总体思路,拟组建山西农垦集团公司,但因政策的不连贯性和操作难度较大等原因,以失败告终。山西省垦区由“两费自理”过渡到“多费自理”,即实行生产费、生活费、养老统筹费等多费自理,探索出养老保险金全部由土地置换的成功经验。在农业上推广了“两田制”,并在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对职工的“身份田”只收取职工社会保险金个人应缴纳部分,其他费用全部免除,切实减轻农工负担,激发农业生产经营的生机与活力,还进一步凝聚规模效应,引导和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期间,各国有农场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寻求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其隶属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太原市农垦农工商总公司股份化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改为2个有限责任公司;3个农场对外承包(租赁)或者改变管理体制;临汾市果树场以土地入股,与临汾煤气化公司重新组建成临汾同世达煤化公司,脱离农垦系统;朔城区奶牛场被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兼并,脱离农垦系统;朔州红旗牧场被朔州市政府划归为朔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大同奶牛场整体改为公司制企业,为大同云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大同市政府划归为大同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国营太原农牧场被太原市委、市政府整体划归为太原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四)实施民生工程、深化改革阶段(2009-2018年)。在这个阶段,山西农垦迈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奋力拼搏,让农垦事业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气象。根据全国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和总抓手的安排部署,山西农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场一品”,全力打造现代农场。随着扶贫开发、社会职能改革、税费改革、“一事一议”奖补、特困企业医疗补助、民政救灾补助、困难职工补助等各类政策性资金、项目的有效落实,国家也加大了对农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卫生院、公路建设、危房改造、农网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实施,让农场职工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按照山西省省直机关直属企业脱钩改革的要求,8个省属农垦企业被整体移交到山西投资集团,还将其中运行状况良好的4个农场组建为山西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实现政企分开,真正使农垦企业走向市场。在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山西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变更为山西省农业(农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山西农垦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山西农垦系统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改革,与时俱进,企业活力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垦区经济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一)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增长。2018年,全省农垦实现农业总产值1.48亿元,是1979年1723.96万元的8倍多;生产总值6.32亿元,比1979年的633.82万元增长了近99倍;粮食、牛奶、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有大幅增长。

(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2371万元,比1980年331.66万元增长了6倍多;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7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187台,播种机90台,粮食加工机械20台,温室40.82万平方米、大棚21.37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化覆盖率和农业产出率有很大提高,设施农业设备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三)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全省农垦系统传统产业结构是单一的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又是单一的种植业。1979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4.9∶23.11∶1.99,第三产业比重 很小。到2018年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3.42∶41.14∶35.44,第三产业比重有了大增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垦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创造了条件。 

(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40年来,农场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5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22元,增长了20倍。随着农场人均收入的提高,各农场通过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电网改造、饮水安全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大力气,还投资兴建敬老院、幼儿园、超市、职工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的文体和科普等活动,职工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

(五)农场办社会职能已全部分离移交。2018年年底,全省26个农场已全部完成办社会职能改革任务。公检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已全部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其中,实行生产经营职能内部分开的农场16个,通过在农场设立政府派出机构完成的农场2个,通过移交方式完成的农场8个。 

(六)农场土地已确权发证。2018年年底,山西省农垦国有土地总面积为36.14万亩,完成权籍调查土地面积35.46万亩,权籍调查率为98%;登记发证土地面积30.32万亩,登记发证率为96%。进一步创新了土地管理方式,推进了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增强了农垦“示范区”“排头兵”的作用。

(七)农垦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2018年,山西省农垦企业97.4%的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全年发放养老金9445万元;95.8%的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增长。广大农垦职工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农垦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基本保障。 

三、 改革发展主要体会 

回顾山西农垦改革发展40年的历程,总结垦区40年的不断变化,有以下五点体会:

(一)深入进行体制改革是促进农垦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于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变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包干;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 重 点 的 改 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胆落实“国退民进”的发展方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等,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农垦企业自主权,切实增强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农垦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农垦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冲破单一农业经济的旧框框之后,在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山西省农垦企业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而是把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对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以机械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建设,注重发挥农垦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改变了山西省农垦农业广种薄收的历史,保持了农业的长兴不衰,促进了农垦企业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培育优质产品是提高农垦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改革开放之初,山西省农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改原先“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方针,从自产的农产品加工开始,逐步扩大工业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先后兴建乳品厂、砂轮厂、煤矿等工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包括煤炭、饲料、造纸、制药等15个行业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山西省农垦企业生产的“红卫”牌、“滹沱河”牌、“雁音”牌系列乳制品,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在山西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是加速农垦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计划经济和体制影响下长期封闭经营的格局,山西农垦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对内放开胆子放权让利,对外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充分利用农垦土地广阔、矿产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等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加速企业优势资源的合理流转,大力倡导农垦职工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敞开大门,“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发展与各方面的经济联合,不仅弥补了农垦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不足,还扩大了企业发展空间,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加。 

(五)狠抓科技创新是提高农垦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农垦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日益深刻,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优化重组科技资源、增加科技投入、稳定科技队伍、大幅度提高农垦科技含量,走出了一条市场引导科研、科研带动产业、产业振兴经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提高了农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农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展望未来 

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任务。山西农垦以此为契机,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信念,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有效促进农垦企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现代企业管理,积极探索加速农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努力促进农垦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农垦企业改革。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进一步推进垦区区域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在成立山西省农业(农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各农场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集团公司或农业(农垦)产业公司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推动垦地、场场之间的联合 联 盟 联 营,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在继续巩固和完善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场和职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强化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推进农垦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有效开发农场土地资源,进一步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盘活农垦国有资产,探索资产变资本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三项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职工招录、培训和考核体系,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逐步构建新型劳动用工关系。 

(二)全面加快农垦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农垦产业化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农垦企业的立足之本。一是按照市场需求,大力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重点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努力提高农垦产业化建设水平。二是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规模经营,挖掘企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职工的市场主体地位,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推进农垦产业化经营进程,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多下功夫,提升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培育,着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四是积极推进山西省农垦与其他垦区联合联盟联营,引导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鼓励农场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项目合作,积极探索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农垦三产融合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山西农垦企业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农垦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在“机械化、科技化、新型化”上大做文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用培养新型职工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工提升农垦整体竞争力。 

(四)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第一,全面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促进农垦经济全方位与市场经济接轨。第二,积极创造条件,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充分了解和掌握与农垦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扶持重点、未来发展趋势和农产品供求等重要信息,全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动态。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和市场认识农垦,了解农垦,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或者将农垦的产品、劳务等向外输出,实现农垦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第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引进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不断增强农场和职工的持续造血功能,激发农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培育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切实推进农场经济大发展。 

(五)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和发展规划。农垦企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和关注。在今后的发展中争取更多惠农政策和项目,巩固扩大“两个三年”任务成果,切实保证农垦企业和职工真正得到实惠;继续加大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努力使全省垦区实现“一衔接、两覆盖”,让各农场纳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中,享受产业支持、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农垦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