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理论探讨

农旅融合导向的农垦产业振兴研究

时间:2020-05-15 作者:林峰 来源: 点击次数:1497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深化农垦系统改革,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农垦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本文就农垦系统的乡村产业振兴解决方案与融合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农垦改革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办法。

关键词:农垦系统;产业振兴;农旅融合

一、农垦系统产业发展情况与要求

(一)农垦系统产业发展现状

《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垦系统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6902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2015年营业总收入7062亿元、利润16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98.3%、12.0%;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79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31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887亿元和162亿元。

《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农垦系统二、三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2014年和201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均超越了第一产业,详见表1。

总体来说,农垦系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变了建设之初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增长结构。二、三产业的比重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垦区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农垦系统产业发展问题

虽然农垦系统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调整,但是在产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以2015年为例,全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0%、40.5%、50.5%。同年农垦系统三次产业结构为25.6%、45.4%、29.0%。可以看出,与全国经济结构相比,农垦系统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第二,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亟待优化。在产业发展中,垦区企业未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户未能完全享受到产业经营带来的利好,导致农垦系统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融资渠道问题。农垦系统的改革十分复杂,产业发展不仅涉及到一二三产企业的投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如何满足改革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是农垦系统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乡村振兴下农垦系统产业发展要求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在产业振兴中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基于农垦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土地和企业性质,农垦改革发展与乡村振兴有着直接的融合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

二、产业振兴——农垦系统改革试点突破方向

(一)农垦系统改革试点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

与农村地区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同,农垦系统的土地性质属于国有,土地状况良好,人均耕地资源较多。这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探索农垦系统产业创新试点,通过产业振兴引领农垦系统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垦系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但是仅仅依靠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附加价值,力度是有限的,更核心的是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下对农垦系统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更是农垦等系统突破发展的路径。要通过优化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结构发展体系,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让垦区居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实现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农垦系统改革试点三产融合的路径

垦区一二三产业的充分融合,可以通过六大路径来实现。

1.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垦区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一是引导垦区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二是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的带动作用,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镇。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加强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发展,以及一些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激发农业潜力。

3.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等方式,实现农副产业与市场流通、存储的有机衔接,构建一二产与三产间的联系纽带,促进“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入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及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垦区、富裕垦区居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垦区新型创意业态,包括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旅游业态,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草食畜牧、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业态,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等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一二三产在空间上的叠合发展,构建“建设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制作→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融合形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农旅融合——农垦系统改革试点三产融合的关键

农旅融合是农垦系统改革试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农旅融合是农业、垦区居民、农垦区三者分别与旅游进行深度结合,是一种新型的乡村产业形态和消费形态。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垦区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旅地产、康体疗养等核心配套项目,使农垦资源与旅游产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垦区经济。详见图1。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能够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借助原材料与原产地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垦区二产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在旅游产业的基础上,融入农业生产环节,开发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现代科技农业等新业态,为旅游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可以发挥旅游业灵活与多元化的优势,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两个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垦区居民与旅游的融合,是增加垦区居民就业机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凭借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发展旅游能够增加当地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等多领域的就业岗位。“垦区居民+旅游”的融合模式,一方面解决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能够让农民直接从旅游业中获益,提高垦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农垦区与旅游的融合,是以垦区生态资源为依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旅游接待服务配套,能够改善垦区人居条件,提升村庄风格风貌,进而促进垦区社会文明及社区治理。垦区的原生态资源和特色乡村文化,为多元化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赋予旅游项目和产品独特的吸引力。“农垦区+旅游”的融合模式,形成了垦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延续和传承了农垦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

三、农旅融合引导农垦系统的乡村产业振兴解决方案

农垦系统的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产业融合和产居融合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优化架构,包括资金的筹措、产业模式的选择和产居模式的优化等,以此形成农旅融合引导下的乡村振兴产业解决方案。详见图2。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垦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进行产业和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按照建设项目申请不同类别的建设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因此,在垦区发展中,需要建立由政府扶持资金、社会资本、农垦产业发展基金三大板块组成的融资体系。其中,通过棚改政策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是农垦系统与城市建设有效结合的资金来源之一。2011年,农业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见》,旨在落实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措施,改善垦区职工群众居住条件,明确了改造范围、补助标准、各方职责。此后每年国家都制定了垦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并由财政部根据预算统筹拨款。

2018年2月,财政部牵头筹建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计划投入500亿元左右,支持农垦系统改革建设。农垦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财政出资20亿元,其他社会资本80亿元。农垦产业发展基金是未来垦区产业改革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不仅能够促进垦区的农产品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还能盘活社会资本参与垦区建设。

(二)以农旅融合带动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对于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旅游产业为引擎,以“旅游+”为手段,构建“321”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详见图3),带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将传统农业改造成具有二产和三产特征的现代化农业,有助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产业融合能够打破区域边界,加快城乡间资源的互动和重组,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垦区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农垦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核心资源,经过特色包装和品牌宣传后,形成农业观光、田园休闲度假、文化风俗体验等旅游吸引核,从而带来人流聚集和多元化消费聚集。旅游与一产融合,可以引导原产地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民致富;旅游与二产融合,有助于带动当地原材料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农垦系统的“321”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强调三产之间的互动效率和产业能力提升。这一模式以垦区核心资源的分析挖掘为起点,通过对资源的特色化、产品化包装形成旅游产业的吸引物、吸引核,以聚集人气,形成旅游引导的消费聚集,并转化为消费产业的就业供给侧聚集,最终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三产服务结构,进而引导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垦区农业转型,形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结构。

(三)构建合理的产居布局结构

农垦系统改革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的产居布局结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依托农垦危房改造政策,实现垦区居民的相对集中居住,结合垦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由此形成产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构成一整套农垦系统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方案。详见图4。


农垦系统合理的产居结构离不开人、地、钱的要素构成。结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田园农场等项目,形成一套以农旅融合为动力、推动农垦系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解决方案和模式。

对于集团化垦区,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危房改造,形成居住、产业双聚集的产居核心,构成社区型城市化的发展聚集结构,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构建特色小镇。
对于农场相对集中的垦区,可以打造一种展开结构的产居融合,形成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对于居住和产业极为分散的垦区,可以通过建设一批共享农庄、田园农场,吸引城市人口和度假游客共同参与,构成一套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农旅融合下农垦系统的乡村产业振兴开发模式

依托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与农垦产业基金,根据垦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农垦系统可以开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家庭农场、休闲农场等项目,实现垦区的乡村振兴。

(一)特色小镇

在乡村振兴的大架构下,通过危房改造实现垦区居民的相对集中居住,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特色小镇的聚集核心。农垦系统开发特色小镇,关键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垦文化的挖掘。垦区应根据资源情况,充分突出自身优势,开发特色农牧深加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接待质量。与此同时,注重农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弘扬,在旅游活动中加入农垦文化元素,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促进农垦文化发展。以特色小镇为主体推进综合开发,将是创新推进垦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加快垦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

(二)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主要产业,在垦区开发田园综合体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是农垦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重要模式之一。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目标是在城乡结合、农工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生产与生活结合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再造与复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与主平台,并以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

(三)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是以共享经济为理论支撑,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市场支撑,以私人定制服务为核心,联合政府、企业、农户等多元力量培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通过对农民的改造、农居的改造、农田的改造,实现农民享受股权、享受劳动收益、享受服务结构、享受参与整个旅游市场的收获,从而构成共享结构下以农庄为核心架构的度假生活方式。

农垦系统拥有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大部分基地都停留在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开发是明显短板,即使是观光果园,也只局限于依靠特色农产品吸引采摘游客,没有深度体验活动。开发共享农庄项目,可以让垦区导入多元化的设施与服务,让农业种植区变成体验活动丰富,并拥有旅游服务配套的休闲目的地。

(四)田园农场

国有农场是农垦农业生产作业的主要载体,国有农场改革是农垦改革的重点。在农垦改革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推动下,家庭农场、休闲农场等以农业耕作为基础的田园农场,成为农垦实施乡村振兴的又一抓手。可以借助国有农场的资源优势,借鉴家庭农场与休闲农场的发展经验,实现垦区城镇融合发展。

1.家庭农场。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此后对发展家庭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家庭农场以土地流转为目标,采用出让、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家庭经营方式的升级,使分散的小农经营发展为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会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从2013年农业资金补贴的“硬”支持到2017年技术进农场、人才进农场的“软”支持,家庭农场已经日益成为政府推进乡村改革的重要抓手。

2.休闲农场。休闲农场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是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和新型农业旅游产业综合体。休闲农场的参与主体不限于农村家庭成员,城乡居民也可以参与经营。开发和建设休闲农场,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还能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农垦改革与乡村产业振兴相互推动,农垦改革增加农垦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促进垦区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垦提供农旅融合的新思路,有利于健全垦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实现区域综合协调发展。


(作者系北京绿维文旅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北京绿维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