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攻坚克难勇于开拓 奋力建设壮美农垦——广西垦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0-07-31 作者:广西农垦集团 来源:《新中国农垦改革开放40周年》 点击次数:17891

广西农垦创建于1951年,到1978年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发展边疆的经济和文化、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农垦经济发展陷入困局,突出表现为“统、纯、单、平”四个字,“统”就是从上至下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纯”就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单”就是单一产业、单一作物和产品,“平”就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作为国家队的农垦经济的优越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还长期处于落后亏损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农垦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思路,锐意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垦发展道路,广西农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改变了过去长期单一的经营农业的封闭式办场模式,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通过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推行场(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同时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加快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实现农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广西农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场企业化改革,统筹一二三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启了广西农垦全面振兴富强的新时代。

一、破除传统体制和模式,奏响改革开放进军号

1978年,国务院决定在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广西农垦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逐步缩减橡胶面积,大力发展市场需求的甘蔗、剑麻、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并兴建或扩建相对应的糖厂、麻绳厂、茶厂、罐头厂、淀粉厂和各种商业公司及商业网点,一举打破了国营农场长期单一经营农业的、封闭的格局。广西农垦一二三产业在农垦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2.27%、41.95%、5.48%,到2018年分别调整到10.8%、65.9%、23.3%。其中,1994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一产达到51.3%,第三产业占比在2004年首次超过20%。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管理模式向“定包奖”、联产计酬、包干到户、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权转让、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转变,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农垦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许多农场迅速扭亏为盈,职工收入也显著增加。1986年,农工劳均收入1509元,不仅超过全自治区农村居民劳均收入163%,还超过全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4.6%。

1996年,自治区农垦局根据农业部提出的农垦管理体制“逐步弱化行政职能,加快实体化进程,积极向集团化、公司化过渡”的改革思路,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成立了广西农垦集团公司。获准成立后被授予整合农垦系统国有资产的权力,这是对农垦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1997年9月以后,广西农垦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实施“抓大放小”方针,将优势产业、优质资产按照“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要求,加快进行产业化公司制改造和资源整合,到2002年已形成了糖业、淀粉、剑麻、茶叶、畜牧、十万大山农产品6个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开创了广西跨行业跨区域、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的先河。明阳生化、永新畜牧、剑麻集团、茶业集团的经济总量和生产规模成为广西同行业中的老大,其中明阳生化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木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糖业集团也分别排在全国糖业和广西糖业中前三位。据统计,1978—2016年,广西农垦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职工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年递增率均超过了10%以上。

二、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把广西农垦建设成为国家糖料基地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大型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建到改革开放初期,广西农垦各农场一直是根据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安排农业生产,而且,农业产业结构也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各阶段的发展变化而调整。1991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自治区政府陆续出台了扶持蔗糖基地生产和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广西农垦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优化资源配置和发挥资源优势出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逐步淘汰了不适宜广西种植的橡胶产业,加快糖料蔗基地建设,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使甘蔗成为农垦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整优化水果、剑麻、茶叶等种植业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推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2001年以来,广西农垦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打造甘蔗、剑麻、木薯、水果、茶叶、瘦肉型猪六大主导产业,建立龙头产业基地并带动和扩大农村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沃土”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沼气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以及土地平整项目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突出抓好甘蔗、木薯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五是狠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科技应用,扩大示范效应,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农垦进一步加快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农垦示范区提质升级,全力打造广西现代农业“新航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以来,广西农垦实际承担“双高”基地建设总面积39.47万亩,超出自治区下达任务数17.47万亩,甘蔗平均亩产7.19吨、平均糖分达14%以上,各项指标均走在全区前列,剑麻、柑橘单产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培育了10个自治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3个为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4个糖料蔗高标准种植的示范样板,6个“猪-沼-蔗-牛”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提升完善了11个果蔬产业、2个茶叶产业、2个剑麻产业、4个休闲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物流仓储基地建设。累计启动了33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获认定自治区级示范区17个、县级示范区15个,广西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在金光农场的金色阳光、黔江农场的丰收甜园、明阳农场的向阳红等种植业示范区,还引进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探索研究机耕、植保等无人作业技术,利用气象观测站的检测数据,实现了精准有效的灌溉、施肥。在永新源、新兴、金光松树岭等生猪养殖示范区,集成应用世界先进养猪生产工艺和智能传感网、RFID识别、ZigBee无线通信等核心技术,构建畜牧群养系统及猪舍环境物联网信息数据系统,实现饲喂、种猪测定、温度、湿度、除臭和粪便清理等全自动控制。树立了5个“一乡一业”专业化生产典型示范样板,建设了1个国家核心种猪场和52个省部级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了47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广西名优产品。广西农垦糖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基地面积达145万亩、农户22.3万户,永新畜牧集团辐射带动养殖大户销售生猪产值4.4亿元、户均增收13000元,东湖农场指导周边3个乡镇种植胡萝卜3万多亩,龙北总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澳洲坚果种植4000多亩,百合农场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带动那坡县农村种植12000亩。

三、创建产业园区和海外农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4年4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充分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04〕25号),自治区农垦局确定了“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战略思想和总体目标。2004年6月,广西农垦集团与柳江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新兴机械配件生产基地合作协议》,同年9月以地方为主体的柳兴工业园区破土开工建设,拉开了广西农垦发展园区经济的序幕。同年11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开发建设明阳工业区的决定,并将其定位为自治区本级工业区。2007年,西江产业园和北部湾产业园相继建立,2008年,良丰科技产业园建立。至此自治区农垦局直属的五大园区建立,其中明阳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园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在五大产业园区建设期间,农垦系统部分专业公司或农场企业也利用自身资源创办园区,其中有南宁九曲湾新城示范区、来宾红河糖业循环经济区(红河工业集中区)、上思昌菱糖业循环经济区(昌菱工业集中区)、全州桂北工业集中区、博白旺茂工业集中区、灵山新光工业集中区、柳北石碑坪工业集中区、扶绥山圩剑麻木业循环经济区、防城港火光工业集中区(东兴冲揽工业园区)等。至2011年年底,广西农垦拥有自治区农垦局直属的五大园区和9个由农场主办的工业园区,实际开发建设占地面积35.09平方公里,园区共引进企业760多家。全年实现经营总收入530.3亿元,生产总值20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9.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9.4亿元,分别占全垦区的70.2%、69.5%、83.0%、90.4%。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广西农垦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1年,园区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40.2亿元,占垦区经济总量的81%,园区经济已成为支撑农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和最有活力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广西农垦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实推进农垦企业在境外特别是在东盟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合作项目建设,打造海外农垦。到2015年,广西农垦各类对外合作项目15个,合作范围包括经贸合作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种植及加工基地建设、对外工程承包、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合作方式有独资建设、合作建设、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木薯产业化国际经贸合作,涉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及非洲的喀麦隆、塞拉利昂11个国家。到2016年,明阳生化集团越南归仁项目累计生产变性淀粉8231吨,依托越南归仁项目平台,承建了越南2家糖厂的“生物能源热电联产”项目;还与印度尼西亚的公司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开发建设优质木薯原料种植基地达5万公顷,实现木薯干片贸易30万吨/年以上。为配合中国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的替代种植工作,同时开拓剑麻原料市场,广西剑麻集团与缅甸娃达公司在缅北禅邦省合作建设“中缅剑麻替代种植加工项目”。至2016年年底,中缅剑麻替代种植项目完成种植剑麻8600亩,其中6000亩进入收割期,加工剑麻纤维2500吨,成为缅北地区替代种植规模最大的农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项目既是中国在印尼设立的唯一经贸合作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设在境外的第一个国家级经贸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始建于2009年,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市东部绿壤国际工业中心园区内,目标是打造集工业生产、商贸、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经贸合作区和中国优势产业在印度尼西亚的重要产供销仓储集散中心。合作区2009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2015年年底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并有中国西电集团、南通市康桥油脂公司、印度尼西亚天泰投资公司、法国斯伦贝谢公司(世界500强)、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等32家中外企业与项目公司签约入园投资建设,已有22家企业建成竣工投产。入园企业计划总投资4.85亿美元,行业涉及变压器、汽车装配、印刷制版、仓储物流、农机组装、棕榈油加工等产业。截至2015年年底,合作区及园区企业已累计为当地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缴纳各种税款3000多万美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6年8月,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正式通过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认考核,还荣获了“2016年度中国走进东盟成功企业奖”,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广西农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四、以人民福祉为担当,推进新农场建设

多年来,农垦受到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政策边缘化等因素影响,农场负担沉重,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垦区生活环境、基础设施、职工收入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镇,有些地处偏僻的场队甚至不如周边的农村。广西农垦几届领导班子,坚持以人民福祉为担当,把民生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干部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从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税费改革补贴为职工减负到危旧房改造、职工住宅新区建设,从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到清洁卫生、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等多方面着手,推进新农场建设,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美丽新农垦。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986年,广西城镇工商企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因为农场属于农业企业,定性为“农业人口”的范畴,未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之列。直到1995年7月,广西农垦职工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普遍建立起来,但保险金实行农垦系统内统筹。由于多数企业经济不景气,大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至1999年年底,全垦区企业累计拖欠退休职工养老金达9000多万元。经过农垦局多方积极努力争取和艰苦细致的沟通协调,自治区人民政府终于批准同意,从2000年6月1日起,把农垦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自治区统筹,实行全自治区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此,农垦企业离退休人员能按期足额领到退休养老金,并且每年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全自治区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退休职工实现了老有所养。广西农垦成为全国垦区最早纳入全省统筹的管区,对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农场小城镇建设。农垦是靠拓荒创建起来的,大都是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的穷山僻岭垦地建场。长期以来在“先治坡、后治窝”的指导思想支配下,垦区大部分农场住房、小城镇建设、饮水卫生、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比较落后。作为农场场部尽管是农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服务的中心,但在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农场场部除了办公用房外,只是一个职工居住相对集中的住宅区,功能单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农垦事业不断发展,广大职工群众对改变居住条件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场场部开始由单纯的行政管理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转化,由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转化,由低标准建设逐步向高标准转化。2006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赋予农垦局相当于地级市的计划、财政、税收、土地、规划、国资6项权利,为农垦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进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保障。对垦区的规划,从单纯考虑居民点建设发展到对整个一二三产业进行通盘考虑和布局,场厂合一、场区合一、场地合一,推动各种要素资源向农垦小城镇有效聚集。一大批农场通过实施规划,场容场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西江、九曲湾、良圻、山圩、金光、黔江、王灵、新兴、绿达、良丰、沙塘等21个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小城镇的人口超过了10万人,占了农场总人口的60%以上。农场场部真正成为农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服务的中心,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枢纽和融合器。

(三)安居工程。农场建场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职工所住的房屋均是公有房屋,全部为砖(泥)木瓦结构的平房,“三代同堂”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厨房基本都是由泥巴、稻草糊起来的草棚子;职工生活区规划为“兵营”式的连排布局,几百号人口的居住点只有一两个公共厕所,一两个供水点。进入21世纪以后,以改善职工群众住房为宗旨的安居工程建设在全垦区范围内普遍兴起。2008—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中央投资及地方配套的方式,首先对全国归难侨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下达给广西农垦14个归难侨安置农场危旧房改造任务为3873户。到2010年10月底,归难侨安置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共完成建筑面积270846平方米,受益人口16000多人。紧接着广西农垦又把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定为“民生建设年”,完成48家农场共51537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几乎占全自治区任务的近10%,这是建垦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农垦局先后7次召开专题研究会,部署和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以壮士割腕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劲头打赢了这场攻坚战。2016年,垦区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76.8亿元,累计建成55272户,受益人口18.35万人。垦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1平方米,比1991年的人均11.4平方米增长了2.9倍。2016年垦区在岗职工人均纯收入42267元,2018年达到49580元。农场场部的主干道普遍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绝大部分职工群众饮上了安全卫生达标的自来水。广大职工群众高兴地说:“我们吸的是田野清新空气,享受的是城市人的生活。”

五、成功实现六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2001年,是改革开放后农垦经济发展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改革的阵痛,广西农垦没有畏缩不前,而是迎难而上,在逆境中探索拓展。2002年以来,广西农垦重点发展甘蔗、剑麻、木薯、水果、茶叶、瘦肉型猪六大主导产业,相继组建了糖业集团、剑麻集团、茶业集团、畜牧集团、明阳生化集团,实行集团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对全垦区139家五小工业企业,实行“国退民进”,全面改制,垦区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04年,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自治区政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机遇,广西农垦重点在盘活土地资源利用上做文章,以小城镇开发与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尤其是2006年,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授予自治区农垦局相关管理职能和落实有关政策的实施方案》(桂政发〔2006〕29号),在新型管理体制和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广西农垦以建设广西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大力推进农场基地、专业集团、产业园区、海外农垦和资本运营“五大板块经济”建设,统筹农工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垦区产业聚集、资源聚集、人口聚集。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内联外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广西农垦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六大转变:

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多年发展,广西农垦逐步从传统的种养业向高产、高质、高效、品牌农业转变。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智能农业得以广泛应用。

二是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1991年,在广西农垦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40.84%,工业占59.16%。到2012年,农业所占的比例降至14.05%,工业上升到85.95%,二三产业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近90%以上。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1.6%、61.7%、26.7%。

三是由单一国有经济向多元经济并存转变。广西农垦在1978年前,是国有经济。在1991年农业生产总产值中,国有部分仍占91.99%。2005年,非公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国有经济,占到55.4%,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到了67.9%。到2016年,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84.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9%。

四是由产业资本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转变。从2002年起,农垦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和转变融资方式,由单纯依靠外源融资向内外源融资并举转变。相继组建了资产公司、保险代理公司、村镇银行,发行企业债券、提供金融服务。

五是由自主发展向全面开放合作发展转变。21世纪以来,农垦打破了只满足于耕好自己“两分田”的旧观念,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机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外促内、内外协调发展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成为广西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六是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农场大都位置偏僻,远离都市。广西农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与地方的合作,主动纳入地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完善产业集聚、商品集聚、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功能,打造了一批具有农垦特色的小城镇,同当地中心城镇融为一体。

六、打好“两个三年”改革攻坚战,实现成功转型

农垦,自然是和亘古荒原、戈壁荒滩联系在一起,是一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某种使命而建立的特殊队伍。农垦的诞生天然携带着区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多重属性。广西农垦也不例外,在建场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环境所限,缺乏社会依托,不得不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农工商、公检法、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水电路气房一应俱全,从而形成了集经济与社会、区域与产业、企业与行政于一体的社企合一、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变革过程中,广西农垦多次尝试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但一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印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农垦战略地位、改革方向和发展措施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农垦事业特别是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农垦改革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016年,广西农垦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通过参加培训班、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垦改革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上来。紧扣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联系广西农垦实际,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认真起草撰写《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广西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桂发〔2017〕3号)。为了制定好这个实施意见,在农垦内部先后召开了22次征求意见座谈会,收到修改意见118份,经梳理整合为235条;向自治区37个部门、14个地级市政府和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征求意见,吸收采纳修改意见98条。经过19次修改完善,2016年12月20日,自治区党委深改组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实施意见》。广西农垦在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改革精神过程中,做到始终“坚持一个方向”“把握两个重点”“守住三条底线”“明确四个定位”“把握好四个原则”。

“坚持一个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两个重点”就是在发展上要以保障国家战略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核心,在改革上要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守住三条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国有属性,决不能把国有经济改没了;始终坚持以农为主,决不能把农业改弱了;始终坚持发挥农垦的规模优势,决不能把规模改小了。“明确四个定位”就是要把广西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把握好四个原则”就是坚持国有属性、服务大局,不断完善国有农业经济的实现形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着力深化农垦市场化改革,建立去行政化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垦平等享受国家和自治区普惠性政策;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促进农垦企业多样性、多元化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妥善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关系,确保干部职工队伍稳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对《广西农垦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作出重要批示:“广西的《实施意见》贯彻了中央关于农垦改革的精神,从广西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可贵,望抓好落实,走出路子。”广西农垦全面贯彻落实汪洋同志对农垦改革《实施意见》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推进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理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农垦政策支持体系,使农垦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取得了明显效果,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

2018年的农垦改革,是广西农垦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层次最深、影响最大、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成为一场不折不扣的“深水决战”。广西农垦人上下同心,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破冰前行,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垦区用3年时间推进的改革任务,啃下了改革的“硬骨头”。主要表现在:

一是圆满完成中央下达的“两个三年”硬任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垦区上下共同发力,扎实推进“两个三年”工作。自治区层面召开了两次电视电话会议,在涉及农垦改革的12个市37个县(市、区)成立了办社会职能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全覆盖督查3次。农垦层面召开了8次专题会议,对48个农场、58家企业全覆盖督导4次。通过借力推动、考评推动、合力推动、强力推动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广西农垦在原来全国排名靠后的情况下,迎头赶上,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8项监测指标完成率100%,国有土地累计发证199.54万亩,完成率98.2%,圆满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硬任务”。五星总场与陆川县建立县乡党委政府、国土、农场三级联动机制,采取“创新图解法”破解勘测慢难题,采取“包干法”破解权籍调查面太宽难题,采取“公告法”破解确权村民不配合难题,采取“绿色通道法”破解登记录入慢难题,形成了“三方合力、四法推动”的垦地合力促改革的生动格局,创造了土地发证的“五星速度”。

二是圆满完成自治区党委下达的重点改革任务。农垦局和农垦集团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从总部改起,做好榜样,从2018年3月15日到4月3日,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总部改革,农垦局机关处室全部停摆,农垦改革全面破冰并开启企业化运营模式。按照“同类项合并、一体化整合”和“地域相近、产业相关、体量相当”原则,将97家直属企业优化重组为28家二级公司,将60多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形成三级管控体系,妥善安排320多名处级干部,实现平稳过渡,啃下了内部改革“硬骨头”。

三是广西农垦改革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多次在全国会议介绍经验和推广,并希望广西继续深化农垦改革,为全国探索出可借鉴、可评估、可复制的经验。

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开启全面振兴新时代

2017年以来,广西农垦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集团“一核三新”主导产业和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发展目标,聚焦主业、转换动能,促进集团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农业“航母”,推动农垦集团高质量发展,实现农垦全面振兴。

(一)强化龙头带动,谋划做大做强核心产业。重点推进糖业、畜牧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糖业集团、畜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农业核心产业这篇文章。一是牵头组建广西糖业集团。糖业占了农垦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农垦现代农业核心产业的重中之重。通过极力争取,2017年3月,自治区政府授权农垦集团牵头优化重组国有糖企,组建广西糖业集团,并明确为农垦集团的二级企业。广西农垦通过“内强、入股、并购重组、资本运作”方式,依法依规整合重组区内国有糖业企业,并购区内优质糖业企业,推动蔗区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国家糖料生产基地,促进糖业转型升级,将广糖集团打造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控股糖业企业“航母”。力争2020年食糖产量100万吨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2025年食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二是稳步扩张农垦畜牧集团。充分发挥农垦资源优势,将畜牧扩张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加快畜牧集团在农场特别是贫困农场的布点,以发展种猪为引领,走全产业链发展道路,着力将畜牧集团打造成为集种猪、商品猪、饲料加工、屠宰加工、商贸、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集团。力争2020年实现存栏母猪12万头,出栏生猪250万头,年产值突破50亿元;2025年实现年出栏生猪500万头,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和前10养猪企业。与此同时,积极筹划畜牧集团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做强做大畜牧业,力争3~4年实现广西农垦资本市场零的突破。明阳生化、剑麻、茶业等专业集团公司紧紧跟进,乘势而上,进一步聚焦主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富有农垦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盈利能力。

(二)强化要素集聚,谋划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农垦传统主导产业体量虽大,但利润上升空间有限,受市场影响波动幅度大。从2017年开始,集团强化要素集聚,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综合地产、商贸流通、金融服务3个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一是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综合地产快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土地是农垦最核心的资源,紧紧抓住中央和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按照“三园同步”(现代庄园、生态田园、幸福家园同步建设)、“三产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位一体”(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综合地产发展。同时,突出农垦土地优势,把综合地产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迅速做大农垦综合地产,力争2020年实现经营总收入30亿元;2025年突破70亿元,成为农垦新的支柱产业。二是构建农垦商贸流通体系。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扶持,着力补齐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短板,提升垦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配套完善仓储、配送、电商等配套设施。围绕农垦“一核三新”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专业集团公司的营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蔗糖、生猪、木薯淀粉等绿色有机食品的商贸流通一体化管理,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十万大山公司为基础,加快组建农垦商贸流通集团,着力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配送+电商”具有农垦特色的全产业链商贸流通体系,逐步把商贸流通新业态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是构建农垦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农垦现有的资金结算中心、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资源,进一步提升农垦产业金融服务能力。以参股的中垦太证基金管理公司、桂林银行、村镇银行、北部湾保险为支撑,构建具有农垦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各类农产品要素交易平台,为农产品大宗要素交易和农垦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出资、募集社会资金等方式设立农垦产业发展基金,为农垦核心产业的并购、产业链整合、综合地产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强化金融服务和财务监管,有效降低集团负债率,全力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各项工作。

(三)“一核三新”成效彰显。2017年,糖业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实现营业利润1.38亿元,增长50%;畜牧集团坚持走中高端供给路线,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虽受猪价下跌影响,但仍实现较好的营业收入,实现营业利润1.38亿元;明阳生化集团实现营业利润304.87万元,止住连续两年亏损势头;明阳开投公司“造血”功能大幅提升,实现营业利润563.6万元,增长8.9倍。房地产公司、十万大山公司、山圩农场等企业营业利润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2018年,尽管农垦经济发展压力大,但由于聚焦主业,强化管理,突出营业收入和利润导向,顶住了传统主导产业效益大幅下滑的巨大压力,集团经济依然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5.6亿元,增长5.9%,实现利润总额3.54亿元;国有资产总额394.4亿元,增长7.8%,净资产114亿元,增长6.7%;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4.8%;组织实施投资项目106个,完成有效投资24.98亿元。更为可喜的是,农垦新旧动能转换初显成效,综合地产新产业为集团贡献利润2.97亿元;畜牧集团克服非洲猪瘟和猪周期低谷不利影响,危中寻机,出栏生猪增长16%,实现利润1.45亿元;农场公司实现利润4.22亿元,增长9.1%;明阳生化和剑麻集团走出了亏损困局。糖业战略重组成效突出,牵头组建了广西糖业集团。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突破,顺利完成22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任务,新增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区6个、县级示范区12个。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