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家园”一:百年大台山 千年果树史

时间:2024-01-18 作者:李文喜 来源: 点击次数:10703

辽宁省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素有“百年果园”之称。民国初年绥中县地方乡绅智庆云、智庆生、毕渭桥等人在大台山建立绥中县第一个果园——“大台山果林公司”,又称“启华农园”,由此开创了绥中县百年果业发展史。

包括大台山在内的辽西地区自古就是梨果的主产区,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乐游即辽西渤海湾一带。可见最晚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时期辽西地区即有梨树栽植,并名扬于天下。另《旧五代史》载:“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亡国皇帝石重贵等一行三百余人被契丹人遣送关外,至榆关沙塞之地,略无供给,每至宿顿,无非路次,一行乏食,宫女、从官但采木实野蔬,以救饥弊。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少帝石重贵及随从几百人路过包括绥中在内的辽西地区,在乏食饥饿的情况下,靠采食果实和野菜活命,说明当时辽西地区依然盛产水果,可以使几百人充饥。

元明时期大台山地区以生产腊梨而名闻天下,大台山当时因此得名“腊梨山”。日本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简著作《医胶·卷中》载:“盖腊梨者,腊月之梨,所谓冻梨也。” 冻梨一般是由白梨、安梨、花盖梨等东北地方古老品种冰冻而成。古代的东北地区由于食品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和贮藏条件,所以冻梨一直是我国东北地区冬季能吃到的唯一水果。农场内至今还在生长结果的五百年以上的老梨树正是当年腊梨山下的腊梨树之一。

场区内的两株老梨树,一株树高约16米,树干最大直径0.8米,周长2.47米;另一株树高约18米,树干最大直径1.42米,周长达4.45米。据本地百岁老人回忆,其祖上传说大台山周边曾有许多这样的老梨树,后来由于人口繁衍和屯落扩大,很多老梨树都先后被居民砍掉,现在仅存这两棵老梨树了。据相关专家考证,这两棵老梨树最大树龄可达五百年以上。?

明初大台山地区不但盛产腊梨,作为辽东戍边重地,腊梨山下还设有腊梨堡,以百户之职率一百余名戍边将士及家属驻防。 

2015年12月,在大台山南麓出土的“明故骠骑将军刘公墓志铭”石碑,不但证实了大台山古名腊梨山的不争事实,更解开了发生在腊梨山下一场悲壮的“腊梨山之战”。

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四月十五日,几百明军在腊梨山下抗击入侵的两万蒙古骑兵,三百多明军将士战死腊梨山下。这些明军将士虽败犹荣,参战将士战后全部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墓志主人骠骑将军刘公亦于前一日迎敌战死后与其战友共同安葬于腊梨山下,以至于后来康熙时期的火器制造家戴梓登上大台山时,看到这些战死明军将士的坟丘发出“白骨何年战,黄云终古愁”的感慨。

《朝天录》载:“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七月初六日,朝鲜使臣过中后所(今绥中镇),宿沙河店(今沙河镇)。地最近胡,北望奇峰叠见耸空者,皆胡山也,始吃青梨。”可见四百年前的腊梨山地区已经遍野梨树,这些腊梨成为本地特产,过往客商使臣途经沙河驿站也会品尝腊梨山的美食。

进入清代,作为关外满族的“龙兴之地”,大台山继续演绎着千年梨文化,从乐游之梨到腊梨山之梨,从腊梨山逐渐向绥中西北黄家、大王庙及明水等地区乃至建昌南部和尚房子、养马甸子等地区发展蔓延,这些梨果汇集到绥中车站,转运至东北各地,形成了清代物产丰富的“拉不败的中后所(今绥中)”。

民国初年,智庆云等人在大台山首创果园,在原有梨树的基础上大量栽植苹果,开创了绥中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的先河。绥中地区各个以梨和苹果为主的果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至今,绥中县年产水果7.5亿斤。绥中地理商标“绥中白梨”更是闻名于世,香飘海外。创建于1949年2月的大台山果树农场如今发展成为辽西最大的果树农场之一,不但继承了百年果园产业,更延续了千年果树文化。

(作者单位:葫芦岛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