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调查研究

农垦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时间:2025-06-23 作者:许睿旸 朱杰 来源:《上海农村经济》 点击次数:4147

一、农垦企业内生动力激发的路径研究

(一)市场导向策略的实施路径

当前,部分农垦企业的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定位不清晰,无法适应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因此,强化市场导向是激发农垦企业内生动力的关键措施。农垦企业应加强市场需求调研,精准把握消费者偏好。通过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掌握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消费趋势和竞争态势,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应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适应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策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产品。最后,农垦企业需拓宽销售渠道,适应新兴的消费方式。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推广农产品,提升市场覆盖率和销售效率。

(二)技术创新驱动策略

当前,农垦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限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应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农垦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保障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其次,推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转化。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组建技术推广团队、举办技术培训和示范活动,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三)内部激励机制优化

当前,部分农垦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僵化,员工积极性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活力。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绩效考核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注重员工工作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考评,避免单纯以产量和利润为导向。通过明确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在岗位上提升积极性。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为企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二、农垦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一)层级化管理为主,决策效率较低

农垦企业普遍采用集团化、子公司制的管理结构,明确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总部负责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与监督管理,子公司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然而,这种模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显得僵化,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响应速度不足。同时农垦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其管理模式更侧重行政化而非市场化,企业经营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协同效应不明显

农垦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布局,通过构建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实现价值链的延伸。然而农垦企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配置上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分散化问题严重,未能充分发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优势,内部协同效应不足。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积极性不高

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员工积极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农垦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上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体现绩效导向。同时,非经济激励手段的匮乏,如缺少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培训机会和晋升通道,也使得员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仍以传统的定性评价为主,缺乏科学、客观的考核指标,导致员工的实际贡献难以得到公正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上海市农垦企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发现。

1.激发农垦企业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力是农垦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发现,通过市场导向、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优化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尽管企业的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但现有管理模式普遍存在行政化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弱、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当前企业的管理模式需与市场变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二)对上海农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为推动上海农垦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引导市属国企集团将农业板块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对照《上海市国资委监管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办法》,加强与市国资委和各市属国企集团战略规划部门业务联系,根据企业自身资源与优势,探索涉足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以及销售服务等领域,构建多元化发展的农业业务体系。强化农业板块与集团其他板块的协同效应,形成农业与能源、环保、科技等业务的有机结合。

2.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领域的研发,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技术合作与创新联盟建设,与科研院校、技术机构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3.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提高全员素质。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农业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加盟,制定长期激励政策,确保人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4.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推进数字化管理,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物流、销售的数字化协同,提高运营效率和决策水平。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共同愿景,培育以创新和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作者单位:上海申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