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谁来种地”,江苏农垦交出满意答卷

时间:2022-01-04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14788

10月中上旬,江苏宿迁多次出现强降水,严重影响秋收秋播。面对严峻挑战,苏垦农发宿迁分公司试验推广针对黏土地土壤湿度大的三正旋播种技术,至11月4日凌晨,4.9万亩小麦播种全部结束,比上年提前了7天,创分公司秋播进度记录。

昔日洼地难产粮,今朝稻菽千重浪。江苏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兆辉到宿迁分公司调研,看望慰问基地员工时动情地说:“集团公司党委向你们表示感谢!”

吃凉饭、睡地铺,田间蛇虫出没,困难没吓倒他们

2013年,集团公司聚焦回答和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之问,实施农业“走出去”,提出在垦区外再造一个“江苏农垦”。贯彻集团要求,苏垦农发首先与宿迁市宿城区签署《农业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苏垦农发宿迁分公司。当年秋,27名员工走出垦区,耕出了江苏农垦外拓基地“第一犁”。

建设初期,从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抽调的骨干,驱车200多公里,来到洪泽湖边,初达驻地正值寒冬,没有办公住宿地点、没有农资仓库、一切全靠自己解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土地勘测丈量,沟渠时常有蛇虫出没。管理人员为了拉直线,蹚水沟时水漫到脖子,爬上来抖抖衣服继续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仅一个生产区4600亩土地就有800多座坟茔、3100多棵树、64个水塘。管理人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顺利完成了迁坟、移树工作。

抢播期,没有仓库,农资只能露天堆放,保管员桂永强抱着被褥、卷着草席住在尿素堆上,夜以继日地接收和发放农资。

有人不解地问桂永强,何必把自己搞得这样辛苦。他却笑着回答,与当年老军垦相比算不了什么。

院士夸奖,分公司水稻田间平衡性稳产性全国一流、省内罕见

农垦种地,农民也在种地。分公司领导不断进行探索,着力提高“科技含量”,解决现代化条件下“如何种地”:

对零散低产田进行高标准投入,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烘干线、水泥晒场、粮库、物资库等,强化保障能力。

秋播,运用推广播种新技术,把原作业程序从收到种需要3至4天,改为反旋板茬一次性后仅需1天,实现了抢播争早、拿足适宜基本苗。

示范推广水稻绿色“双减”和“三高一控”及微喷旱育壮秧技术。

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质品种机插稻种植面积,运用“1+2”体系优势,打造高产创建示范区。

良种良法融合,农机农艺配套,农垦职工把田种出了不一样。宿迁市水稻机收减损暨秸秆还田推进会、全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现场培训会到分公司观摩。

2019年,分公司水稻测产达978.56公斤/亩,创宿迁市机插水稻亩产新纪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考察时说,田间平衡性稳产性全国一流、省内罕见。

还是这片土地,由于种植者、种植方式变化,小麦亩产从2012年的600斤,到2019年的1030斤,比当地农村平均亩产高出了430斤。

村民们说:“把地交给农垦种,一百个放心!”

如今,分公司从最初在宿迁一个区签约流转土地16万亩、种植1.6万亩,到在三个区签约流转土地46万亩、种植5.41万亩。

融入地方,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

分公司一头担起生产经营,一头担起垦地共建,共同发展,被属地政府表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先进单位”。

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平均每年支付周边农村农民劳务费1200万元。长期雇佣管水工人350人,帮助带动46户困难村民家庭拓宽增收渠道,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帮助周边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全产业链、全要素、保姆式农业社会化服务。

2020年6月中旬,宿迁湖滨遭遇2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分公司全体投入抢险救灾。基地汛情稳定后,主动帮助地方政府防汛抗灾。副队长李学军手持铁锹不怕危险跳进湍急水流清除堵塞物。

垦地融合精准帮扶。走访慰问当地困难党员和脱贫户,到敬老院送温暖,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5万多元。

双方有效突破垦地行政边界,统一编制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将分公司与周边乡镇统筹布局,共同发展。

8年间,苏垦农发宿迁分公司干部职工就是这样以耕好江苏农垦外拓基地“第一犁”的担当,回答和解决了“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