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理论探讨

浙江省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0-02-27 作者:郑永利等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5期 点击次数:17305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农场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浙江省国有农场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找到高质量发展路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切实发挥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浙江省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浙江省国有农场规模不大,在全国垦区中属中小垦区,目前全省国有农场96家,其中农垦场47家、事业场49家,分布于11个市49个县(市、区),全部属地管理,土地总面积25.98万亩,总人口6.3万人,从业人员19064人。2017年全省国有农场生产总值21.3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3857元,实现利润5.19亿元,上交税金3644万元。

       (一)经营灵活性增强

       2000年前后,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全省国有农场系统推行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双置换”改革,采取改组、兼并、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理顺产权关系,改善产权结构。近些年又探索推进企业化集团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农场社区基本实现属地化管理,农场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例如,余杭区整合15家国有农林场,组建余杭区农林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富阳、临安、庆元等地也积极推进国有农场整合重组或公司化改革,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或联合总场。

       (二)职工获得感增强

       一直以来,浙江省高度重视改善农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国有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实施国有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全省共有42家农场5885户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累计投资1.3亿元,累计改造危旧房约1.37万户,改造面积达136万平方米,职工人均住房面积从2009年的17.1平方米提高到39.4平方米,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产业新动能增强

       浙江省国有农场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导入新型产业,在示范引领农业农村发展中注入新元素,探索新路子,成为我省种业发展一支重要国家队。例如,嵊州市良种场是全省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核心基地、“看禾选种”展示核心示范区。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拓展新产业领域,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场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例如,绍兴市茶场以茶为根,打造农旅融合的“抹茶小镇”,延长茶产业链、价值链。余杭农林集团成立农林伏泰环境公司专注于农村环境治理,服务乡村振兴。

       (四)权益合法性增强

       近些年,浙江省注重维护国有农场合法权益,从制度上严格规范国有农场迁移、撤销建制、改变隶属关系等审批管理,严格审核农场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处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土地是国有农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势推进农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场国有土地权属更加清晰,维护农场合法权益更加有力,农场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当前国有农场发展的SWOT分析

       (一)从外部机遇看,发展机会颇多

       一是改革政策氛围空前有利。中央和省委部署出台农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文件,全面改革再出发,改革强省的氛围空前浓厚。同时以农垦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的国企改革探索,为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融合发展创造空间。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样。城镇化水平提高,社会消费升级,农产品需求层次逐步向优质绿色迈进,农业生产从单纯的种养走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聚吃、喝、玩、游、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特色小镇和农业综合体成为市民周末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三是农村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三权分置”的新型农地制度成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农民外出务工,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有实力的国有农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具有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从外部挑战看,发展风险犹存

       一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加之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大,受到自然灾害天气影响较大,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投资回报率较低。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浙江深入推进大花园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的要求标准更高。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众多。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间资本丰裕,商业氛围浓厚。近些年民间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热情高涨,民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市场竞争环境激烈。

       (三)从内部优势看,发展潜力仍在

       一是国有土地规模优势。浙江省多数国有农场土地源于开垦荒山丘陵和围垦造田,土地集中连片且全部为国有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可自主经营使用土地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农场占20%,500至1000亩的占比20%,相对于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来说,拥有成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国有农场最大的优势。

       二是区位环境优势。像杭州、金华等地的许多农场都地处城郊,交通比较便利,具有满足城市居民农事休闲体验需求的区位优势。一些农场地处山区,环境秀丽,空气清新,在探索“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新业态上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

       三是良种示范推广优势。浙江省国有农场中有半数是良种场、园艺场、种畜场等事业三场,其成立初衷就是农村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示范推广,经过数十年的积淀,一些农场既有经验积累也有人才,在良种区域试验、示范推广上仍在发挥功能,仍有比较优势。

       四是垦荒开拓的农垦精神。国有农场在长期的垦荒建设、改革发展中创造并积淀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农垦精神,是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是激发新一代农垦人奋进的力量源泉。既可以用农垦文化凝聚职工队伍,又可以融入农垦特色文化元素探索一二三融合发展,这是国有农场的特色和优势。

       五是国有属性的制度优势。国有农场作为国有农业企业,具有许多特有的制度和组织优势,比如,农场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有政府背书,具有较高的信誉。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目标,履行一些公益性职能。

       (四)从内部劣势看,发展短板明显

       一是职工老化,人才缺失。从最近的问卷调查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国有农场近些年来很少有人才引进,场长或经理队伍年龄老化,中青年后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其中45-55岁占46%, 55岁以上占比46%,两者占比达到92%。从学历上看,高中以下职工数占比65%。

       二是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大多数农场(约占调查数的77%)主要以出租土地等农场资产为主营业务,产业单一,特色农业产业不强。从年营业收入看,绝大多数农场年营业收入不足100万元,其中33%的农场年收入不足10万元,约50%的农场年收入在10-100万元。从年净利润看,约33%的农场处于亏损状态,约57%的农场利润在百万以内。

       三是行政干预,经营不活。绝大多数农场隶属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行政干预太多,管理体制机制比较落后,并且农场的国有土地资源无法自主经营使用,制约国有农场发展。

       三、推动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全省各地国有农场资源禀赋不同,经营差异较大,历经多轮改革,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结合SWOT系统分析结果,国有农场要抢抓外部机遇,合理规避风险,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点,助推农场高质量发展,从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体现国有农业经济主体的使命担当和价值作用。

       (一)目标定位上,坚守现代农业建设国家队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农垦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这是新时代农垦的历史使命。浙江国有农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下,相对于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流转集体土地来说,农场集中连片的国有土地资源仍具有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国有农场资产资源的整合重组,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示范基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把国有农场建设成为浙江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发挥示范者、带动者、供给者和服务者的作用。

       (二)运营机制上,坚持企业化、集团化主线

       融入全国农垦共同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的行动中,加快推进农场企业化、集团化改革进程。推进国有农场以及国有农业资源的整合重组,组建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聚焦农场茶叶、种业、水果等农场优势特色产业,以资本为利益联结机制,搭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公司平台,构建“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基地”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等融合发展,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导入民营企业灵活的管理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由竞争走向合作共赢。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推进农场由土地出租向参股经营转变,探索员工持股计划,将职工、股东利益与农场利益捆绑,着力改善职工生活,增强职工获得感,共享农场改革发展成果。

       (三)产业选择上,坚持特色化、绿色化发展

       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推进农场产业供给侧改革。国有农场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种子繁育示范推广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继续发挥公益职能,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升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打造农作物品种展示的核心区和样板区。国有农场拥有集中连片的土地,地理区位、山水环境优势明显,有丰富的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一场一品”,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强做大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谋划农场区块功能规划,拓展农业衍生功能,构建“农业+旅游”“农业+健康”“互联网+农业”模式,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特色小镇或农业综合体。国有农场拥有大量的厂房、农贸市场等资产,进一步优化资源资产配置,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以及创业孵化服务,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农场有相对较强的农业专业技术和组织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开展农技培训、农资供应、粮食烘干、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国有农场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知青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加快培育差异化的农垦品牌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砥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生活需要。

       (四)产品培育上,坚持品牌化、精品化方向。

       品牌化是农产品价值提升的过程,国有农场要致力于打造农场农产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成为区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代名词。积极融入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国有农场内拥有泰顺三杯香茶、绍兴平水日铸茶、金华两头乌猪、余杭大观山猪、苍南马站四季柚等许多区域特色农产品,并且一些农场还是核心产地或保种单位。要加大力度对当地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开发,主导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或者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农产品品牌化的引领者。积极借力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在有产品、有基地、有品牌、有积淀的农场导入“良品生活,源自农垦”品牌理念,突出农场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体特征,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强化品牌塑造传播,探索线上线下互动,打造“国有品质,值得信赖”的市场形象。积极导入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体系,全面夯实农场农产品高质量、高品质的品牌基础。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生产过程透明化,实现质量可追溯、过程可管控、安全有保证,提高农场品牌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四、推进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把国有农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全面增强国有农业经济实力。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农场改革同步谋划、党组织和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做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切实加强农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完善党风廉政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为政治资源的优势,共同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发展。

       (二)加大农场改革力度

       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尽快确立起国有农场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坚持因场施策、分类指导,撤销“空壳农场”,推动农场国有资产整合重组,组建国有农场产业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农场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土地资产化、资本化模式,增强农场融资能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强化考核评估、过程公开和结果审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政策扶持,各级乡村振兴、国有企业、农业发展等优惠政策要同步覆盖并向国有农场倾斜,尤其是基础设施、特色农业产业、种业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农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强对外招商引资,鼓励优质工商资本向农场集聚,着力完善公共财政、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场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积极利用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农业政策性金融等资本,探索、创新融资合作模式,切实解决农场发展融资难题。

       (四)加大队伍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农工队伍体系。加快建立符合农场企业化运营要求的人才选用和管理机制,建立目标业绩导向绩效激励机制,大力引进优秀职业经理人,积极培育农场本土化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农场骨干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专业技术知识更新机制,着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国有农场管理总站)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