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上将王震执掌农垦部

时间:2018-04-12 作者:罗元生 来源:党史博览 点击次数:32098

在酝酿成立农垦部时,毛泽东早已把目光盯住了王震

1956年初,鹰厦铁路的施工建设已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王震向毛泽东和党中央立下军令状:保证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鹰厦铁路于今年底全线铺轨通车。

铁道兵上上下下,从司令员到普通士兵都进入了决战“鹰厦”的关键时刻。

然而,就在这时,党中央、国务院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战略决策:成立农垦部。

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就成立农垦部的事说:周恩来说了,为了搞好军垦、农垦工作,以及管好现有的国营农场,要单独成立一个部,从农业部分出来。而周恩来谈到农垦部的成立和任务时,这样强调:“农垦”翻译成外语就是“开垦荒地”。建设国营农场,管理国营企业,发展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创立并发展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边防、捍卫和建设祖国而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是治国安邦的一项英明决策。

周恩来讲这一席话时,王震也在场。周恩来的指示,对王震有不小的震动。

在酝酿成立农垦部时,毛泽东早已把目光盯住了王震。

在毛泽东眼里,王震是个极有创造性的猛将,敢说敢干敢冲。无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王震总会开拓性地想办法克服,并能创造出奇迹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王震率领三五九旅,提出“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中央”,开赴南泥湾,拉开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帷幕。就是在这块野兽出没、荆棘横生的荒地上,王震开垦出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地。毛泽东看过后,大笔一挥,为王震题词:“王震有创造性!”

毛泽东对王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再创奇迹,谱写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崭新篇章。

1956年5月11日,周恩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调整国务院所属财经部门组织机构的议案,提出增设农垦部并规定它的四项重要任务:“增设农垦部,管理垦荒移民、国营农场、军垦农场和华南垦殖等工作。”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此议案。同一天,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签署了任免令,正式任命王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

王震出生在湖南浏阳县马跪桥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生活经历和对农业的朴素感情,使他对农垦事业情有独钟,他曾动情地多次说:“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早年为了农民的翻身解放才扛起枪,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农垦部成立的时候,王震心里装的是振兴中国经济之本的农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担任农垦部长4个月的王震,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国营农场的目前情况和发展远景》的报告。在报告中,王震回顾了我国军垦、农垦事业艰苦创业的历史,特别强调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曾动员了30多个师参加生产建设,其中进入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在同当地人民军队及国民党起义部队会合以后,立即展开了劳动生产运动;在华南有几个师的转业部队,组织了垦殖局,种植橡胶和热带经济作物。在谈到国营农场的发展远景和开垦的重点时,王震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国营机械化农场开垦耕地750万亩,今年就可以完成,连军垦农场今年将共达到1500万亩。到1957年共可达到2500万亩。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将开垦3500万亩,这个计划完成后,我国国营农场的耕地将共达6000万亩。

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就任农垦部长不久的王震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蓝图已经勾画出来了,王震浑身上下有股使不完的劲,时年48岁的他,就像在抗日战争期间使日寇闻风丧胆的指挥员一样,不真枪真炮动起来,手里就发痒。在党的八大上,王震大手一挥,向毛泽东、党中央和与会代表们规划了农垦部努力工作的方向:

“为了完成上述开荒任务,我们计划以新疆、黑龙江和华南为重点,并且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发展大农牧业经济,经营不同的特产,生产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

王震的讲话吹响了农垦大军进军荒山野岭的号角。

组建垦荒队伍,进军北大荒

轰轰烈烈的农垦战打响了。摆在王震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垦荒队伍的来源,要垦荒,必须要有一批身体好、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高素质的垦荒大军。

1956年下半年,王震委托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赴苏联访问学习苏联国营农场使用兵力问题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在访苏期间,张林池访问了苏联国营农场部部长别涅吉科夫,请他介绍苏联开荒建立国营农场的经验,农垦部的苏联顾问专家写出了《关于铁道兵复员军人在黑龙江开垦荒地》的书面意见,就农场的规模、试验站的建立、开荒农业技术上的几个问题提供了经验。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1个多月之后,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

这一直是王震精心策划和努力争取的。他积极与总政治部商谈,争取这些转业复员官兵能到农垦战线。很快,总政治部就这批转业复员官兵的具体去向发出通知:“经与农垦部商议,农垦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收6万名军队转业的连、排干部,2万名班以下工农骨干、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由于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所需人员数量很大,因此,凡去国营农场的排、连干部,应尽量动员到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所属农场。”

从3月至5月,短短3个月时间里,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官兵,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各兵种、各部队、各院校,统统北上,向北大荒挺进。到了5月底,进入北大荒的转业、复员官兵连同家属、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十万”大军云集北大荒。

激动、兴奋令王震忘记了疲劳和暂时的困难,他坐镇北京,与解放军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打交道,接收8万多名转业官兵;又通过铁道部调拨车辆,昼夜兼程,运送转业官兵北上。事情安顿好之后,王震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密山,坐镇三江平原东部的大门口,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农垦大军。这些日子,王震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

1958年4月12日,王震亲自在密山车站组织万人大会,欢迎从全军各部队到来的转业官兵。这天,虽然北国的寒风有些刺骨,但车站上热浪滚滚,会场上竖立着王震书写的诗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

王震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即兴发言,在向源源而来的农垦大军表示欢迎和慰问的同时,王震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地说:“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震天的声音同时喊出来,回荡在密山车站。王震兴奋地用眼睛扫视着台下的转业官兵,站起身,又是大手一挥说:“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就这样,散会之后,云集密山县城的成千上万的转业官兵就迈开双脚,徒步向荒原进军了!

中国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成千上万的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边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向北大荒腹地开进。

著名诗人郭沫若耳闻王震将军指挥农垦大军开赴垦区的盛况,心潮激荡,写出了《向地球开战》的诗篇,并当场为王震朗诵。《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的诗篇后,全国反响强烈,去北大荒的某部转业军官徐先国读了郭沫若的诗,深受感动,写下了《永不放下枪》的诗篇,诗中这样写道:“感谢郭沫若称赞,我们去向地球开战;举起科学大旗,冲过艰难战胜自然;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王震读了这首诗,夜不能寐,欣然提笔,给作者写了题为《千万人的心声》的信:“读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们都会同你唱……你这首诗我认为是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我已经让总政治部慰问团的同志把它谱成歌曲……希望你和你周围的同志们,如同你的诗中所描写的那样英雄、豪迈!”

发布一道“奇特”的命令

垦荒大军开进位于宝清县雁窝岛荒原创建农场群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王震率领下的垦荒将士们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奉献精神。

雁窝岛原名燕儿窝,南北长而东西宽,呈枫叶状,它的东、西、北三面均被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和宝清河所包围,南面则是被称为“大酱缸”的数十里飘伐甸子。每年春季解冻后,被三面河水、一面沼泽围困,变成孤岛,与外界隔绝,垦殖十分困难。

1957年初春,八五三农场党委派出先遣队,顶风冒雪闯进了雁窝岛。4月24日夜,托运物是6台拖拉机,不巧全部陷进了“大酱缸”,情况十分紧急。眼看机器和物资渐渐陷入泥潭,6台拖拉机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包车组长任增学挺身而出,3次潜入冰碴泥水,扒开泥浆,才将钢丝绳与深陷泥底的机车挂上了挂牌,等他从“大酱缸”里探出身来,浑身泥浆、满脸乌青地晕倒在同志们的怀里。事后经过抢救才脱险。1958年8月6日,在雁窝岛担任队长的转业战士罗海荣,用河道运送油料,一人推着两只油桶在队伍后面,不幸被树根绊到河里英勇牺牲,年仅26岁。此时他留在四川老家的妻子正怀着身孕,生下的遗腹子长到17岁,又专程来到雁窝岛,继承父亲的垦荒事业……

王震得知开发雁窝岛的事迹后,立即指示新成立的农垦局文工团派人到雁窝岛去体验生活。当话剧《雁窝岛》彩排时,王震亲临审查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出戏在1960年农垦部在湛江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上演出后,深受好评;王震再次亲自部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成电影《北大荒人》。

1956年12月下旬,铁道兵农垦局召开党代表会议,王震到会,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在会上,王震凝视着他的老部下和“铁兵”们,激动地用洪亮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快过年了,我送大家一副对联:密虎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

农垦英雄的汗水、鲜血没有白流。在王震率领下,像雁窝岛这样开垦起来十分困难的荒原终于都开发出来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1964年盛夏,正是北大荒麦香千里的时节。朱德、董必武一行来到北大荒视察。当看到昔日荒原已矗立起机械化农场群,所到之处机车隆,“麦浪滚”,林带如织,公路成网,他们对“王胡子”率师开发黑龙江垦区给予了高度评价。董必武即兴赋诗一首:“红心(星)农场黑土层,麦黄豆绿黍苗青。今年望保丰收确,高屋巍峨已建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屯。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诗的落款,董必武写道:“敬呈王震同志指正。”

有一次,王震到青年农垦职工生活区去了解情况,同他们促膝而谈。当他了解到,许多青年职工,尤其是垦区的复转军人,找对象困难,结不了婚,心里很不是滋味。

到了冬季,王震发布了一道“奇特”的命令:每人带两个月的粮票和布票,放两个月假,回内地老家找老婆。找不到的算没完成任务,不准回来!

有些老兵反映:“我们这把年纪,不好找年轻姑娘。村里的大姑娘,多是地富子女,我们不敢娶!”王震听到后,十分认真地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地富子女也是人民的一分子嘛!即使有问题,你也可教育她嘛!地富子女你都不想去改造,还能改造世界?!”

老兵们听到王震这么一说,心里踏实多了,都兴致勃勃地踏上返回故乡的列车。

开春时,许多老兵返回北大荒时,身后都跟随着一个羞羞答答的新媳妇。一两年后,北大荒增添了不少军垦战士的第二代。暮年的王震将军,每每回忆起此事,都高兴地咧开嘴说:“我一生下过的命令有无数道,但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一下。”就因为这“奇特”的命令,偏僻荒凉的边疆垦区有了不褪色的新绿。

毛泽东高兴地说:“王震在新疆植棉上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1953年还在新疆工作时,王震决定,由二十二兵团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大量种植棉花,使之成为产棉基地。为了落实好这一任务,并规定二十五师和二十六师要实现2万亩棉花丰产,实现亩产籽棉400斤。这是一个大胆的目标。因为在种植史上没有这么高纬度的植棉纪录。

王震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来帮助,这个建议得到兵团其他领导的一致赞同。王震很快把这一想法向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军委有关领导在批示中说:“这是个好办法,借助外援发展自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不久,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被请到了新疆。

为了完成好这个艰巨的任务,王震、陶峙岳和被请的苏联专家迪托夫、新疆农科院副院长涂治教授在石河子签订了一份分工负责的合同。合同规定:王震负责保证从苏联进口棉种、化肥和政治思想工作;陶峙岳和参谋长陶晋初负责具体的生产工作;迪托夫负责技术指导;第二十二兵团的刘振世、罗汝正两位师长负责保证每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大家都认真地在合同上签字,以示郑重。

“要干就干好。”王震开始做政治思想工作。

“我今天来,一方面来看看大家,看看大家的身体好不好,肩膀硬不硬,”王震的话还没有说完,下面已有人忍不住笑了起来。这笑声是传染的,顿时笑声伴着哗哗的掌声,把古老的玛纳斯河都震醒了。站在寒风中,王震不断地挥动手臂,继续说着:“陶司令近段时间看望你们多些,我现在要补上,次数要争取平齐或超过他;另一方面,我们大面积种棉的任务下来了,我今天要和大家说说我的心里话。话不多,只有两句,第一句话,我向大家说说当兵是来干什么。有的人会说,当兵就是来打仗的!这话只对了一半。打仗是一部分,生产也是一部分,共产党的军队是又会打仗又搞生产的部队,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区别于其他一切部队的一个独特之处。第二句话,植棉的任务能不能完成。我说能完成,一定能完成。不过,这话我说不算,要大伙儿说,大伙儿说才算数。我们下达的任务是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的。各垦区有去年的植棉经验,我们今年又有苏联的专家和农科院的专家作指导,中央很支持我们,准备从机械和物资上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完成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王震的讲话,极富鼓动性和战斗性,给全体官兵极大的鼓舞。

几天之后,王震和陶峙岳又亲自找苏联专家迪托夫,向他提出了一些技术工作上要注意的事项。

迪托夫却对中国的两位将军说:“咱们都在协作合同上签字了。我签了字,我就要对我的技术工作负一切责任;你们签了字,就要对你们的工作负责。”王震和陶峙岳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由于王震身体力行,深入扎实地在全垦区开展科学植棉的工作,到1953年底,仅玛纳斯垦区各农场就种植2万多亩棉花,亩产超过了400斤,获得了空前的高产,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这个喜讯,立即传遍了全疆,传遍了全国,引起了党中央、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新疆党政军组成了慰问团,到玛纳斯垦区来慰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也都到垦区来慰问。

10月的一天,在石河子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王恩茂在会上高度评价说:“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在农业战线上取得的成绩,为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北京,毛泽东高兴地对人说:“王震在新疆植棉上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1961年2月,王震住院做胃切除手术,出院后经中央批准前往南方休养,4月上旬途经武昌,住在湖北省委东湖招待所,正值毛泽东前来湖北视察,也住在东湖。 4月7日下午,毛泽东约见王震,就农垦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谈。

毛泽东见到王震,首先问询了他的病情。随后问道:“你认为国营农场怎么样,有搞头么?”王震说:“还是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所提出的,不仅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先有合作化,而且在农业的技术改造中都需要国营农业企业。”

毛泽东又问:“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可供开荒的地有多少?”

王震说:“经过踏勘,有8亿亩可开垦种农作物,其中4亿亩比较好,是头等地。”

毛泽东说,他刚从广州回来,从广州出发时是白天,坐在火车上看,插秧还是太密。他直接派下去的同志专门找了几个人谈,一般都赞成合理密植。王震说,瞎指挥有许多出自领导生产的部门。瞎指挥出于既没有实际生产经验,也没有现代农业科学知识。

毛泽东接着对王震说,你和农业部要用几个月时间,找些农业科学技术专家来研究一些技术问题。你到湛江去是否找几个人专门研究技术问题?王震说,有这个打算。毛泽东说,你还是以休养为主,同时认识一批农业科学人员,从中找一些人座谈。科学技术问题也要调查研究,可以编一本教科书嘛。王震说,主席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调不得一点皮。现在我们生产部门多了,要学业务知识,而我们现在政治学习多了,有些平均主义。我在这方面不怕落后。毛泽东说,这不叫落后。比如打仗,打两个好仗,一个不好的仗,这就算不错的将军了。打仗要军事技术,生产怎么能不学技术呢?从来我们都主张学技术,政治挂帅,就是要掌握技术。军队没有技术,还不打败仗?你们做些试验,找老农和科学技术干部参加。如一亩地种水稻收500斤,同样的土地种高粱也收500斤,把用工、用水、用肥做一些比较。

王震说,我的家乡地名就叫主粱段,我和张平化同志谈过,搞两个农场做试验,种高粱。

毛泽东说,搞试验可以,既然是试验,失败了也不要紧,何况这是不会失败的。

王震说,我在家乡公社搞过试验,后来吹了。

毛泽东说,现在好搞了,生产队有一定的自主权。

毛泽东还向王震问到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搞商品粮的情况。毛泽东说,不要那么着急,再研究一下能搞多少商品粮,要有数据。只要能搞到商品粮,农垦部可以搞些直属的国营农场。现在有哪几个?北大荒两个局、新疆、内蒙古,就这几个吧!

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询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情况,关心建设兵团的工业建设,还说到“新疆倒是有石油”。王震汇报了建设兵团大搞工业、种植棉花的成绩,还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增加人,不增加设备,再开1000万亩地也可以。之后又谈到内蒙古开荒等问题。毛泽东要他同周恩来谈一下。

周恩来于4月6日飞抵武汉。王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又同周恩来就内蒙古开荒、建立商品粮基地诸问题进行了谈话。

随后,王震来到湛江垦区,广泛宣传搞生产要学习科学技术。他对当地农垦干部谈到毛泽东这次在武昌的谈话:主席说,中国的生产关系解决了,但生产力还没有解决。广东垦区要继续放手发展生产,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为我国橡胶事业呕心沥血

1961年5月1日,王震在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那里的专家、教授、工作人员一起欢庆国际劳动节,鼓励专家、学者各就其专长作出贡献。他还要求研究所的成果一定要署上研究人员的名字,写上名字就是表示有人负责。研究成果的署名,这是个责任制问题。如有人提亩产3万斤,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真是信口开河!

回到北京以后,王震加强了和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专家的联系,将牡丹江垦区作为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实习基地。王震还多次约请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蔡旭、李竞雄等到垦区考察和讲学。

当了农垦部长以后,王震便把发展我国橡胶事业列入重要日程,呕心沥血,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1959年初,中央决定加快开发海南,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2月14日,王震赶到广州参加了广东省委召开的关于加速开发海南和湛江地区的座谈会。根据周恩来有关指示精神,王震在会上提出对整个工作部署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王震又就发展天然橡胶问题和化学工业部商谈。农垦部、化学工业部党组于1959年2月23日联合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大力发展天然橡胶的报告》。

1959年12月下旬,周恩来在广州指示王震:如果发生战争,美帝国主义必然在海上封锁我们,使国外橡胶不能进口,那就会发生很大困难。因此,要大大加快橡胶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要发展粮食作物,以利于部队在海南岛固守。王震和广东省委多次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指示。

这样,广东发展橡胶被列为“橡胶专案”。1959年冬季,海南、湛江等地掀起了又一次开荒种植橡胶的高潮。

王震在海南岛沿环岛公路走遍了各个农场,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座谈,走访职工家庭,宣传中央和广东省委关于加快发展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的重大意义,总结开荒种植橡胶的先进经验,还在金江农场种下了橡胶试验田。由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风害、寒害比海南岛严重,王震特别强调一定要先种好防护林带,使小气候得到改善,再种植橡胶树。他还特别强调湛江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热带水果和糖料、香料作物,支持兴建糖厂。王震多次去湛江市郊的湖光农场,鼓励职工们把这里建设成为风景优美的旅游区。

在王震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从西北到东北,从冰封大地到热带丛林,都建起了许多新兴的城镇。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荡漾着金色的麦浪和大豆香,连绵不断的丘陵上,胶林蔚然成片。

日本考察,王震引进了手扶拖拉机和塑料薄膜

1957年秋天,王震担任农垦部长不久,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及郭沫若、廖承志、王稼祥等决定派出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以作为对日本农业技术交流团访华的回访。他们请来王震开会共同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日本战后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应该派出各方面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赴日本考察。会议最后商定由王震任代表团团长。当场有同志问王震:“中日没有建交,情况十分复杂,去日本怕不怕?”毛泽东替他回答说:他这个人固然。当时日本还有一股反华势力公然与中日友好唱反调,为中日两国间的正常交往设置种种障碍,环境还很险恶。可王震毕竟是王震,战争年代面对侵略者的凶残他浑身是胆,这次有人邀请,为振兴中国农业取经而去,虽免不了受到干扰,又有何惧?

这个农业代表团阵容强大,成员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农机等方面共30名专家、学者。当时的农业部副部长魏震武、林业部副部长刘成栋(又名刘达)任代表团副团长。周恩来十分关心代表团的工作。代表团启程前,他于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交代了两项任务:一是向日本宣传中国党和政府的政策,广交朋友,促进中日建交;二是调查了解日本农业的先进技术,并就如何吸取日本农业先进经验等工作授权王震酌情决定。

访日期间,中国农业代表团的访问活动经常是远离城市,在乡间小路上行进。这时已是深秋,正是农业的收获季节。公路两旁是已收割完毕的农田,一堆堆稻捆晒在田间,还有晒在竹架上的萝卜等刚收获的作物……这正是了解日本农情的大好时机。

王震注意观察沿途农情,非常细心。有一天正在乡间行进,王震似乎发现了什么。他示意停下车来,大步走进一块刚收割过正在翻整的稻田。谁都没有在意那里有一台小巧的、忙碌着的农机。唯有王震眼尖,他发现了这台不起眼的农机。这是一台由两个小号的胶皮车轮驮起的小发动机,发动机上装着有汽车方向盘作用的长把扶手,扶手下是驾驶员的座位。机器的主人告诉王震,这是手扶拖拉机。王震仔细观察,反复问询,看中了它的小巧,认为它正好适用于中国南方的水田地带。他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带回国内,并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就中国开发、推广、普及手扶拖拉机提出建议。手扶拖拉机很快在中国应用了,一时间成为中国农民致富的帮手。因它经济实惠,一机多用,不仅在我国南方迅速推广,北方农村也广泛使用。

在北海道,优质耐寒、味美香糯的大米引起了王震的兴趣,他想到几十万农垦大军正以血汗开垦着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中国东北肥沃的三江平原,那里的土地有条件引进北海道的优良品种。他将这种优良品种引进回国后,就由我国农业工作者培育出著名的“农垦57号”、“农垦58号”等水稻新品种。

日本多雨,访问期间常见农民身披轻便的塑料雨衣在田间劳作。王震买了一批这样的雨衣带回国内,希望给中国农民的田间劳作带来方便。后来,一位日本的农业专家向王震推荐了农用塑料薄膜。在日本,为打破季节的局限,果农、菜农广泛利用薄膜培育蔬菜、水果,以便在淡季时能够拥有市场。日本的粮农更是充分注意到塑料薄膜的经济实惠,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将塑料薄膜用于育苗育秧,以有效地提高产量。王震也将塑料薄膜买回来,并迅速地在我国大江南北加以推广,成为重要的农用物资。王震在日本农村这些并非偶然的发现,竟改写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手扶拖拉机和塑料薄膜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王震为中日农业技术交流树立的无形丰碑。

王震率领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历时两个月,肩负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考察日本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的使命。回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都分别找王震谈话,了解日本农业发展情况。

毛泽东一见王震,劈头便问:“怎么样,有惊无险吧?”

王震回答:“报告主席,日本有人处处给我们设置障碍,但日本各界人士,包括普通老百姓却冒着危险接待我们,对我们十分友好。”

听了王震所讲的日本人民强烈要求与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一桩桩、一件件事例后,毛泽东又问道:“这次访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不少农户家挂的‘和为贵’条幅。”王震说。

噢?日本农民把我们孟老夫子的信条供奉着。毛泽东接着说,有很多人热情接待你们,说明日本人民伟大的和平愿望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王震呢,你这趟日本之行,除了农业技术考察任务完成得不错外,日本人民和平愿望的考察任务也完成得不错。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和平友好地相处!毛泽东又说,日本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它既保持自己民族的本来特性,又能非常敏感地接受外来的新技术。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民族学习。

责任编辑:于鹏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