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大力弘扬农垦精神

时间:2024-12-09 作者:陈可馨 来源:《中国农垦》2024年第12期 点击次数:166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文化是滋养精神的土壤,是浇灌精神的源泉。农垦精神深深扎根在农垦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农垦文化的重要标志,发挥着动员感召、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研究好弘扬农垦精神这个课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农垦精神,以精神力量助推农垦高质量发展。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理论视角

(一)农垦精神和农垦文化的联系

有学者指出,农垦文化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核心,涵括农垦物质文化、农垦精神文化、农垦艺术文化、农垦社会关系体系等子系统。[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指出农垦精神和农垦文化的联系。一方面,农垦文化为农垦精神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并不断丰富着农垦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农垦精神是农垦文化中最内在、最深刻的东西,构筑起农垦文化的内核,是农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农垦精神植根于农垦文化的沃土,同时也是推动农垦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理论视角

农垦精神属于农垦文化的范畴,分析研究弘扬农垦精神,需要以文化理论和思想为基石和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为我们展开弘扬农垦精神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指导我们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理论基石。农垦精神和以其为内核的农垦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奏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引领我们在新时代赋予农垦精神新内涵、新生命,实现大力弘扬农垦精神的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防线的现实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群众情感共鸣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增强底气、提振信心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新时代弘扬农垦精神提供了现实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全面的知识体系。共产党员网从“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新的文化使命”等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3]。曲青山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11个方面就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解读[4]。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弘扬农垦精神。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历史规律、适应时代发展,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指导新时代大力弘扬农垦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理论依据

论及弘扬农垦精神这一议题,我们首先要明晰为何要弘扬农垦精神?弘扬农垦精神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视角观之,弘扬农垦精神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及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密切相关。

(一)弘扬农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传播、文化传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属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也为弘扬农垦精神赋予了重要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弘扬农垦精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农垦改革发展提供更深沉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农垦精神作为农垦文化在精神维度的体现与凝练,是农垦文化的核心,蕴含农垦文化的底气。正是有了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引领,农垦先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将戈壁变良田、荒漠变绿洲;新时代农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中接续奋斗。因此,在农垦改革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弘扬农垦精神,发挥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为农垦改革发展蓄足动力。

(三)弘扬农垦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9]。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0]。由此观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也必将是兼顾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农业文明历久弥新双重任务的现代化。作为农业“国家队”,农垦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农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传承农垦文化、弘扬农垦精神,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作出农垦贡献。

(四)弘扬农垦精神体现了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农垦担当。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无论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还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都指向促进中华文化繁荣的历史担当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落脚点。弘扬农垦精神便是新时代农垦落实新的文化使命,以精神力量激发农垦系统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和表现。

(五)弘扬农垦精神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以南泥湾精神为灵魂,以兵团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垦区创业精神为代表。[12]而植根于屯垦戍边历史和农垦发展实践的南泥湾精神、兵团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农垦精神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能发挥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实践指导

明晰了弘扬农垦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要思考和解决如何传承和弘扬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工作导向、传播策略、物质载体等维度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实践指导。

(一)“以人民为中心”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工作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十四个强调”包括“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弘扬农垦精神时,我们要坚持这一工作导向,始终保持人民性、贴近性。

弘扬农垦精神要凸显农垦人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垦精神的主要践行者是每一个农垦人,要善于以人物事迹促进农垦精神的传承,通过深入挖掘真实可感、能广泛传播的农垦人立足自身岗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感人事迹,反映人物身上体现的农垦精神,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另一方面,农垦人是农垦精神的重要传播者,要善于从中发现并培养能讲述农垦故事、传播农垦精神的专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同时通过开展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鼓励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农垦人做传播农垦精神的“业余爱好者”,构筑弘扬农垦精神的多元主体。

弘扬农垦精神也要增强农垦精神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农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多元的传播者和有效的传播手段,更离不开具有贴近性的传播内容。要改进弘扬农垦精神相关传播内容的叙事方式,采取平民化、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和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做到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大众听得懂、传得开的话语传播农垦精神承载的情感要素、价值观和深刻道理,让农垦精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从而深入社会公众内心。

(二)“坚持移动优先”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传播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4年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13]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为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进一步看,近年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移动媒体加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将移动设备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产品。在这样的互联网发展现状和媒体发展趋势下,“坚持移动优先”尤为重要。

弘扬农垦精神要抓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一主阵地,顺应媒体融合趋势,采取移动优先策略。要用好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社交媒体,发挥渠道和平台优势,传播体现农垦精神的典型人物、真实故事,提升传播效果。此外,报告指出短视频成为新增网民“触网”重要应用。因此,要创新借力短视频平台,丰富农垦精神传播形式,以短视频讲故事赋能农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将短视频流量红利转化为农垦精神触达率,增强农垦精神传播力影响力。

(三)“用好红色资源”为弘扬农垦精神提供物质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农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且宝贵的承载农垦精神的红色资源,包括垦区博物馆、农场场史馆、农垦历史文化遗址及历史文物等物质载体,弘扬农垦精神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一方面,要做好农垦红色资源保护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14]。各类农垦红色资源记载农垦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是推动农垦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弘扬农垦精神、激励新时代农垦人再创辉煌的生动教材,要全面保护好这些资源。要加大农垦博物馆、场史馆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力度,以“建馆”促“文保”,为弘扬农垦精神建好阵地;要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农垦经济发展,修缮农垦历史文化遗址,积极申报挂牌保护,为弘扬农垦精神守住文脉;要广泛征集、系统梳理农垦历史文物,在“知底”基础上分类落实保护工作,为弘扬农垦精神扩充载体。

另一方面,要创新利用农垦红色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七个着力”提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农垦红色资源,还要结合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创新利用。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弘扬农垦精神的传播场景。农垦博物馆、场史馆可以依托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立体化还原和再现农垦历史画面,让受众借助数字设备了解农垦历史、感悟农垦精神。二是通过内容衍生孵化弘扬农垦精神的文化IP。农垦博物馆、场史馆可以以馆藏文物为原型,开发打造文创产品,让承载精神资源的农垦文物“活”起来、“年轻”起来。三是以“文化+旅游”模式开发弘扬农垦精神的文旅产品。各垦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创建地方红色教育基地,策划打造以“感悟农垦精神”为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以新业态推动弘扬农垦精神。[16] 

参考文献
[1]高耀志.农垦文化的系统解读与传承建构[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2):1-6.
[2]洪向华,张光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探颐与价值意蕴[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5(01):4-10.
[3] 共产党员网.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知识点[EB/
OL].https://www.12371.cn/2023/10/16/AR
TI1697453701997391.shtml,2023-10-16.
[4]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J].党史文汇,2023(11):4-10.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本报评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N].人民日报,2023-10-11(0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02).
[9]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J].党建,2015(04):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1]任仲平.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3-06-04(001).2023.005677.
[12]陈忠毅.农垦精神:彪炳史册丰富谱系[J].中国农垦,2022,(01):45-46.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cn/n4/2024/
0829/c88-11065.html,2024-08-29.
[14]张晓松,林晖,杜尚泽,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N].人民日报,2023-06-04(001).
[15]新华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news.cn/2023-10/08/c_
1129904890.htm,2023-10-08.
[16]陈可馨,王盼盼.新时代农垦精神创新传播初探[J].中国农垦,2023,(10):48-52.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