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种植面积、产量世界占比超6成 我国荔枝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时间:2018-05-08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次数:6168

  “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5月4日,2018年中国国际荔枝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暨荔枝开摘节活动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举办。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荔枝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竞争力强、特色鲜明、效益稳定”的发展态势。

  据悉,海南陵水被称为 “中国荔枝第一红”,是我国最早熟的产区,这里的荔枝在几年前就已经搭“专机”出口外销。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周燕华说,荔枝在海南省种植面积有30多万亩,今年预计产量达18至20万吨,约90%为妃子笑品种。“今年是荔枝丰收年,良好的早市开局,将对全国荔枝价格走势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此次活动中做好产销对接,将确保荔枝丰收年产销两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过华清宫绝句》流传千年,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荔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是仅次于苹果、柑橘、梨和桃的第五大水果,也是热带、南亚热带热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中国荔枝面积从1987年的191万亩增长到2017年的861万亩,增长4.5倍;产量从11.68万吨增至229.7万吨,增长19.67倍;产值从4.67亿元增加至284.54亿元,增长60.9倍。播种面积、产量的世界占比均超过6成。

  “我国荔枝种质资源丰富、品种优势突出、科技水平先进、产业基础良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副主任韩沛新说。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荔枝生产出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建成了海南特早熟、粤桂西南早熟、粤桂中部中熟、粤东闽南晚熟、泸州特晚熟等特色优势区,实现有序上市供应,形成了一批品种优良、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荔枝商品基地,品质显著提升,产期和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更为可喜的是,荔枝产业效益趋于稳定,在优化热带农业结构、促进热区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我国荔枝实现增产增收,价格创近8年以来新高,市场平均零售价在22元每公斤。荔农的亩均利润最高达到7500元每亩。

  “去年在广西北流举办的国际荔枝产业大会,有效带动了当地采购价格提升30%以上。”韩沛新告诉记者。

  海垦红明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忠毅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随着海南农垦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农场和与消费者、市场的对接更为紧密,荔枝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目前该农场每年种植荔枝约3万亩,亩产超过2000斤,农场职工每亩收入超万元。荔枝产业质量效益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表示,科研人员通过在传统品种黑叶、乌叶、怀枝等品质相对一般的品种上进行高接换种,嫁接桂味、井岗红糯、岭丰糯等优良品种,目前高接换种技术已推广了近7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通过高接换种,提高市场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荔枝主产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陈厚彬建议,各产区荔枝种植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要提高荔枝树冠管理、水分管理、养分管理和植保管理质量水平,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低产荔枝园的生态化和绿色化改造,减少单位面积植株数、降低树的高度、强壮树势,为持续实现绿色、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荔枝果品。

  “随着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提高,全国消费者无疑将更有机会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荔枝。”陈厚彬说。

  但同时,他也表示,我国荔枝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量不足总产量的1%,并且加工品种单一,以荔枝干、荔枝罐头等初级加工品为主,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增值能力弱。“要支持加工企业增加多样化荔枝加工的数量,助力荔枝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王燕春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