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以体制创新破解农垦发展难题

时间:2015-10-16 作者:吴建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次数:12381

    10月13日,习近平主持深改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发挥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农垦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在体制创新上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破解发展难题。

  我国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1954年,我国从大规模开荒建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组织——农垦,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粮棉油糖胶乳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光明、三元、北大荒等品牌是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代表。目前,农垦耕地面积近1亿亩,约占全国的4.5%,拥有1779个国有农场、1412万人口和323万职工,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有20多家上市公司。

  60多年来,农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了农垦在农业资源、产业、科技、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农垦系统粮食总产突破720亿斤,生产总值突破6500亿元大关。

  “但由于农垦企业的社会负担较重,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企业运营效率偏低,国有资本一支独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市场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向清研究员表示,多年来,农垦在从事生产经营的同时,还承担着医疗、教育、治安、环保等众多社会职能,给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成为包袱。2113年,农垦系统在承担社会职能方面自付超过100亿元。

  此外,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等历史积累问题,有些还很突出。大部分农场可再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完全依靠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项目比较困难;部分农场管理人员较多,职工队伍庞大,工资、社保等负担仍然较重;垦区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社区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影响稳定的因素依然潜在;农垦内部存在条块利益分割,使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在农垦系统较为普遍。

  “目前,农垦系统既面临困难,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宋向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农垦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战略定位和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党中央国务院把深化农垦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农垦改革简单说就是农场企业化、农垦集团化、股权多元化,通过市场化的路子提高效率。”

  实际上,农垦系统潜力也很大:因为农垦集团下面的土地储备相当丰富,过去的土地不能流转,所以经营效率相对比较低,但在未来,在土地流转政策和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使土地资产增值空间扩大。

  今年初,农业部农垦局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启动农垦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课题研究,北大教授厉以宁认为:“农垦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把国有资源或者资产,包括土地、资本和人力等三方面搞活,更好地发挥出它们的效益。在改革中,要研究解决好土地的资本化问题。”

  因此,这次深改组会议决定,要推进农垦改革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发挥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

  在专家学者看来,农垦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创新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要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解放思想。”宋向清认为,要深入贯彻中央的最新精神,坚决破除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使农垦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企业实体,做到管理顺畅、高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去农垦的行政性、强化农垦的企业性,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让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有高收益,增强激励效能,充分激发积极性,努力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机制。”

  “同时,要在产业发展上解放思想。”他说,农垦资源非常丰富,但关键是怎样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手段去发现、挖掘、利用它。“要发挥农垦组织化优势,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责任编辑:于鹏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