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加强蝗情监测 理性应对蝗虫灾害威胁

时间:2020-03-0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5555

近期,巴基斯坦、印度、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等东非、西亚及南亚国家正遭遇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发出最严厉的蝗虫灾害警告,主产区对境外暴发的蝗虫是否会威胁到我国橡胶产业产生了较大关注。橡胶树虫害防控与应急处置首席专家团队对此开展了初步研究,供参考。

一、蝗虫的发生和危害

蝗虫是农业害虫的重要类群,世界上已记载的蝗虫种类超过1 万种,对农林和牧业可造成严重为害的蝗虫约有300种。我国记载的蝗虫有1000余种,重要种类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东亚飞蝗,此外还有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以及其他一些土蝗,如危害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短星翅蝗、苯蝗、短额负蝗,危害棉花的棉蝗和负蝗,危害竹子的黄脊竹蝗,在草原危害牧草的西伯利亚蝗、戟纹蝗、小车蝗和牧草蝗等。飞蝗主要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最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荻)等杂草,也能危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农作物。在橡胶等热带作物上也有棉蝗、云斑车蝗、疣蝗、大斑外斑腿蝗、消斑腿蝗、线斑腿蝗等蝗虫危害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危害性不大。

近期国外遭遇的沙漠蝗灾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害虫之一,起源于非洲,目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中东、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严重暴发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0多个。在国内曾有分类学上的记载,但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过去曾频繁暴发的蝗灾并非沙漠蝗引起。沙漠蝗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危害特点,严重时虫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可达8000万只、进食量与3.5万人的进食量相当,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被蝗虫肆虐过的作物可以说是寸叶不留。危害植物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物,番茄、马铃薯、瓜类等各类蔬菜,苜蓿、豆类、棉花、烟草、花生等农作物及葡萄、扁桃、杏树、柑桔、香蕉、番木瓜、海枣、无花果、石榴等果树和桑树、咖啡等。目前尚未发现危害橡胶的报道。沙漠蝗嗜好在湿润的沙地上产卵,每平方米多达上百个卵块,每雌可产3—4个卵块150—240粒卵。卵期3周左右,土壤湿度充分时16—17天可孵化,干燥条件下则长达近40天。从蝗蝻发育至成虫大约需要一个月,成虫羽化约1个月后开始配对。沙漠蝗分聚集型和散居型,两种类型在个体大小、体色及生物学特性等存在一定差别。据专家分析,当前沙漠蝗的暴发与虫源积累及降雨偏多有关。

二、应对蝗灾的主要措施

尽管沙漠蝗在我国邻近的印度、巴基斯坦暴发成灾,但凭借中巴、中印天然地理屏障,目前直接进入我国的可能性极小。专家提醒,5月将是沙漠蝗的成虫期,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风异常强劲,而境外蝗情得不到控制、灾害持续暴发,6、7月下一代沙漠蝗成虫通过各种路径迁飞进入我国境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产区不可掉以轻心。

(一)积极跟踪相邻国家蝗虫的发生发展动态。蝗虫作为重要的农业灾害,热区各级生产主管部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热作病虫害监测站,应及时了解相邻国家沙漠蝗的发生动态,及时研究提出可能面临的沙漠蝗的威胁和风险防范预案,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项目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与应急处置首席专家团队应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二)加强蝗情监测。密切关注沙漠蝗过境缅甸侵入我国的路径。橡胶等热带作物种植横跨中缅边界,云南热区是沙漠蝗最有可能侵入的沿边关口地区,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站要加强蝗情监测。国家天然橡胶、香蕉、荔枝龙眼、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部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与应急处置首席专家团队,在进行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创新中,兼顾关注橡胶、香蕉等热作生产环境和周边区域是否存在蝗虫的异常情况,并加强与当地农业技术主管部门、蝗虫防控部门的联系和协作,为蝗情的及时发现和信息采集、报送提供支持。

(三)准确识别沙漠蝗。掌握沙漠蝗识别特征,区别常见的飞蝗、笨蝗、云斑车蝗等本地蝗虫,对准确识别蝗情至关重要。沙漠蝗体型较大,粗大,雄虫体长46mm—55mm,雌虫体长51mm—61mm。头短于前胸背板,颜面侧面观近垂直或略后倾,颜面隆起在中单眼之上的宽度较中单眼之下宽,两侧缘不平行。头顶短,略凹陷。触角达或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头顶到后头具明显的淡色条纹,延伸到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两侧具暗色纵条纹。前翅具许多黑褐色斑点,后翅淡色。后足股节、内侧黄色,上膝侧片褐色,下膝侧片黄色。前后翅狭长,明显超过后足股节端部。后足胫节无外端刺,外缘具刺9个—10个,內缘具刺10个—11个。沙漠蝗有群居性和散居型分化(见附图)。群聚型体淡玫瑰色,逐渐过渡为红褐色,性成熟时期呈鲜黄色,散居型淡灰色,性成熟期间呈灰黄色或灰色。

附图:沙漠蝗的生活史及形态



责任编辑:杨文强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