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突出重点 创新举措 高质量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时间:2023-03-07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点击次数:85748

近年来,四川省邛崃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现代种业、粮油、生猪、茶叶等特色产业,突出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有力举措,高质量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一、强化要素保障,凝聚创建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分解目标任务,健全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支持。出台《邛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配套政策举措》,整合涉农资金10亿元以上,组建种业产业基金,全链条推动粮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农贷通”支持,2022年新增贷款金额7.88亿元。三大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15.5万亩、累计赔付467万元。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引进科研团队10个,建成科研技术中心3个、专家工作站1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个,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联合攻关,整体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实力。


二、加强资源保育,筑牢绿色根基。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天府良田沃地建设行动,全域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6万亩,促进粮油基地标准化、绿色化。实施增地力多产粮行动,推进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实施重点项目8个,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达到2.23,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天府良田”。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使用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万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种质资源保育。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载体,建设综合性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库,可保存180余万份西南特色种质资源。创新“基因库+活化圃”集成保存模式和“鉴定评价+基因挖掘”检测利用体系,抢救性收集优质种质资源,完成品种鉴定监测2400余份,为新品种研发提供原始创新基础。


三、注重源头管控,净化产地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成6个病虫害基层群众测报点,建设示范基地4.5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绿色防控面积15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新“就近循环+异地循环+多形式综合利用”畜禽粪污治理模式,畅通养殖场(户)、种植基地、粪污转运合作社等供需渠道,形成畜禽粪污“产—供—销”一体化综合利用业态,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2%,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推动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推进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9.3%。建立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和农膜“主体归集、政府支持、专业机构处置、市场化运作”回收处置体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83.2%,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7.9%。


四、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绿色成色。做强现代种业。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种业创新平台,自主研发“荣两优99”“川康优2115”等新品种35个,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28万亩。大力培育“微牧黑猪”“天府黑猪”等“邛崃黑猪”新品种,研发培育推广一批高抗、节水、节饲绿色品种,形成以杂交水稻、油菜为基础,畜禽、蔬菜为突破的种业发展格局。推进品质提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配备249个村级协管员,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59个镇、村级检测室,实现农产品监管、监测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落实追溯“七挂钩”等要求,规模主体100%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并入驻农安追溯系统。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有效提升。打造知名品牌。聚焦粮油及高端种业、畜牧、茶叶、林果等特色优势领域,打响“邛崃渔香米”“邛崃黑猪”“邛崃黑茶”“邛崃文君茶”“邛崃猕猴桃”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全市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2个。推行按标生产。加快绿色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66.5万亩。建设自动化、环保型的循环生态规模化养殖场124家,创建标准化示范场48个,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