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陈锡文:农垦要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勇担使命

时间:2024-05-08 作者:陈锡文 来源:《中国农垦》2024年第5期 点击次数:5670

农垦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国内国际环境,农垦系统要按照中央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努力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勇担使命、做出新的贡献。

一、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垦要承担起“国之大者”的重任

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不仅是“万民之命”,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要在解决好吃饭问题上努力发挥作用,担当重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并从中体会农垦的责任之重。从国内来看,就是要更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农村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解决好农业强起来的问题。“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饮食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把解决好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问题上升到为新时代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做贡献的高度。从国际来看,就是要积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面临着许多可预料、不可预料的矛盾和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中国崛起,美国等国家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遏制打压。我们必须保持危机感,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等物质基础,增添在任何风浪面前稳坐钓鱼台的底气,防止在关键时刻被“一剑封喉”。

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国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以占世界9%的耕地、不到7%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占世界约18%的人口。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粮食产量最高纪录是1936年的3000亿斤。1937年之后,连续10多年的战争对农业生产力造成破坏。到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260亿斤。后来通过实行土地改革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得到迅速恢复,粮食产量也不断增长。到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95亿斤。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78年增长了128.2%。实现了从解放前的4亿多人吃不饱,到现在14亿人吃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从结构上看,我国粮食产量中约20%是小麦,30%是稻谷,40%是玉米,10%是杂粮薯类和大豆。小麦和稻谷这两大口粮品种合计约占我国粮食产量的50%,而实际上真正用作口粮的粮食不超过我国粮食产量的36%,可以说我国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

但仅做到“口粮绝对安全”还不足以高枕无忧,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即“粮足矣,食不够”。我国的饲料粮、食用植物油、食糖都存在很大缺口,平均每年需要进口粮食(含大豆)约1.5亿吨,肉类和奶类也需要大量进口。受资源约束,我国14亿多人口的需求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产品适度进口是缓解我国资源压力的必然要求。但依赖国际市场应该有度,否则将面临较大风险。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就存在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过高的情况,食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超过1/3,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高达70%左右。近年来,中央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就是为了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降低对外依赖度。

端牢中国饭碗,不用看别人脸色吃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纵观全球农业强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粮食自给率都在100%以上,谷物能够完全自给并且具有出口能力,可以称作是没有软肋的国家。以色列、荷兰等国家虽然谷物自给率不高,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生产畜产品、鲜花、蔬菜等高价值农产品,再到国际市场上换回谷物。再者,这些国家人口有限,他们靠国际市场解决吃饭问题所面临的风险,与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我们在粮食问题上要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目前,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全面实施,这是对全国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农垦提出的要求。农垦拥有1.06亿亩耕地,如果把农垦看作一个区域单位,农垦的耕地面积在全国能排到前6位,其分量举足轻重。农垦要看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主动担当作为,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考虑到资源有限性,耕地面积难以再增加,保障粮食安全要从提高单产和树立大食物观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目前,我国各大农作物的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去年,我国玉米亩均产量为435.5公斤,仅相当于美国玉米亩均产量的60%左右,大豆亩均产量为132公斤,仅相当于巴西的60%多,我国粮食单产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前,农业农村部正在实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农垦要立足国家队、排头兵定位,大面积提升单产,走在前列。二是践行“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要拓宽视野,“下水上山”,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对于解决我国食物保障问题非常重要。

农垦除了种粮食外,还是重要的棉花、甘蔗、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基地。天然橡胶是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虽然当前天然橡胶种植效益低迷,但农垦应当心怀大局意识和国家意识,坚持种好胶,避免被“卡脖子”。农垦要把“国之大者”重任扛在肩上,通过提高单产来保证谷物绝对量的持续增长,通过合理调整结构来弥补实际供求的短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农垦要勇于承担国家队和排头兵的使命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他将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四是赓续农耕文明,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垦要从这五个方面发力,体现出国家队和排头兵的作用,在全国树立起基础设施强、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生产发展绿色化的现代农业标杆。

农业现代化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中国农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既有很大差距又存在本质区别。农业经济学把全球农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国家农业,一种是新大陆国家农业。亚洲、中东、欧洲部分地区的农业属于传统国家农业。这类国家历史悠久,最鲜明的特点是人多地少。新大陆国家农业主要指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农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大量移民,以血淋淋的方式驱赶土著居民,形成了新大陆国家农业规模大、人少地多的特点。谈及农业现代化,很多人马上想到南北美洲、大洋洲,但其发展之路充满血腥,不能盲目去学。农业现代化各有各的道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只能基于自己“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基本情况。

农业现代化还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一是地不能移动,要提高土地的效率就只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土壤改良等。二是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产量。三是农业的生产时间同劳动时间不一致,大田作物的生长时期农业劳动力有不少剩余时间,利用好了可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农业现代化要从农业的特点出发,不能盲目照搬非农产业的办法。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但近几年我们发现,土地经营权流转遇到了瓶颈,流转面积达到5.5亿亩后,近3-4年基本没再增长。究其原因,一是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使有些农民觉得土地经营权在自己手里更加牢靠;二是地租越来越高,超过了经营者可接受的范围。而与此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包括托管、代耕等各环节服务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约20亿亩次,其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地流转的面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地租就能实现规模经营,农户不需要花高价购置农机就可以享受到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服务。大型农机装备只有与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匹配才能有效发挥其作业效能,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同样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部有关调查也显示,相较于增加流转耕种面积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效果更为显著。

农垦当好国家队,一方面是自身要强,另一方面要示范带动地方。农垦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使用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发展社会化服务具有深厚根基,要把农垦的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装备转化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服务农垦自身发展,又辐射带动地方发展。

如果有条件,我国农业还要走出国门创造新的辉煌。农业“走出去”不是只有大面积租购土地这一条路,ABCD四大粮商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大粮源、大粮仓附近投资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让当地农民敢于放手种地。二是适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赊销服务,收获后再以产品抵消,从而实现对粮源的掌控。我国每年进口1.5亿吨粮食,基本都是向四大粮商收购的,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进口粮食间接养活了、养肥了四大粮商。农垦是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要勇于闯出新路、作出典范,带动创造新的“走出去”发展模式。

三、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农垦要积极提高垦区生产生活水平

垦区民生建设是农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各地农垦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保卫边防和民族团结的重任,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兵团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黑龙江垦区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推进垦区城镇化建设,撤销连队,撤并作业站和居民点,人们集中在场部周围居住,农场场部俨然成为小城镇,人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得到很大改善。

推进垦区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既是为了改善当下农垦人的生活条件,又关系到未来垦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农垦人在垦区安家立业,人口逐步繁衍、增长,但同时,农业用人越来越少是大势所趋,垦区人民群众的就业和收入就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垦要主动融入社会,地方政府要帮助解决涉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垦要自己想办法,具备工业化、城镇化条件的要就地工业化、城镇化,把产业链延伸到工业、商业,更多地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把垦区工业化、城镇化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很多垦区,农垦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彻底完成,应该继续推进。这些年,农垦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有国有农场职工身份的这批人逐步退休,后来的从业人员大多采取合同制。但农垦人的家在这里,孩子在这里,他们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怎么解决?这就涉及到农场办社会的问题。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有的农场离县城不远,设施齐全,交给地方管理没有问题。但对新疆、黑龙江、云南、广东、海南的一些远离城镇的农场来说,如果农场不办社会,地方政府的供给就得跟上。可有的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也不足,也就无法有效解决农场的养老、教育、医疗问题。要多下功夫研究这些具体问题,有效解决农垦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

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农垦要创造新辉煌

农垦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重要队伍。早期的农垦人是从部队转业过来的,他们奔赴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开发建设农场,他们的伟大贡献和开拓创新、奉献精神值得永远牢记。第一代农垦人是开拓精神极强的一代,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优质的良田。我们中间这一代把农垦守住了,没让它荒芜废弃。进入新时代,新一代农垦人一定要做创新的一代,努力让农垦焕发青春、再度辉煌。更重要的是,农垦要把排头兵的作用发挥好,把国家赋予的示范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完成好,示范周边,融入地方。同时,要大力弘扬农垦精神,让农垦精神成为农垦人自我锤炼的不竭动力,成为全体农民和农业工作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示范。

(本文系《中国农垦》编辑部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24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上所作的主旨报告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整理:王盼盼)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