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著名诗人邵燕祥:咏茶敬亭山

时间:2003-09-02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637

昨日欣逢三月三,清明今上敬亭山。
饥民路死当年事,雾散宣城绿映天。 纤纤十指誇勤巧,绿纸斜行岭上陈。
四万笔书多少字,一芽一叶总关心。 宣城还见杜鹃花,花外晴窗静不譁,
如圣如禅如老友,古泉引水试新茶。 曾记劳生牛饮时,敬亭山下我来迟。
千年李白品茶未?手抚新杯有所思。 诗人自道是孤云,又言佳茗似佳人。
诗人老去佳人在,敬亭绿雪到如今。 今年元旦试笔,写了一篇小文,说到李白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四月初就真的遇到一个到安徽宣城来的机缘。若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该不算迷信话儿吧? 前有南齐谢朓,后有唐代诗人李白,都在宣城留下屦迹诗痕,使宣城不愧为诗城。 李白后半生漂泊东南,来过宣城六七次。他在这里登过谢公楼,写下「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名篇,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名句,一千年来流传民间。 今天的小学生都会背诵李白的另一名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二十个字,又使宣城西北郊的敬亭山成为诗山了。敬亭山是黄山余脉,国家森林公园。「三月三,上敬亭山」当地从古以来的风俗。敬亭山不仅是诗山,还是茶山。 早在公元三世纪司马昭时,已经向朝廷进「贡茶」。据典籍,到了明代,这里以「敬亭绿雪」行销远近,至清代而大盛。三十年前,在芜湖发现了旧日茶庄的「敬亭绿雪」金字招牌;还在民间发现了一个制茶或饮茶的石槽,上刻「色纯如玉,品静似天」,署辛亥年初夏,绿雪山人题,也算是清末的遗物。可惜敬亭山这一名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火中湮没。直到七十年代初,茶叶专家陈椽教授主持恢复研制,一九七八年「敬亭绿雪」终于在敬亭山茶场恢复生产了。 我在清明这一天早早起来,打算上山去看万亩茶园。谁知附近山林全裹在雾里。这里露水大、日照短、云雾多,倒正是种茶的好地方。等太阳出来,沿着各色杜鹃花夹道的小路,缓缓走上茶山。年纪大的人多,没能到两峰之间的背阴处去欣赏「一峰庵」石缝里的茶品,但只一步步登高,便觉这一带茶山是如此开阔;多年前一座茶山给我的印象,彷彿一行行字迹整齐的横格纸,眼下这「横格纸」可是连篇累牍了。字里行间游动着的是采茶女工。 最好的茶,一芽包一芯,一斤成品茶有四万个芽,要采出可供烘制一斤新茶的茶芽,那采茶的手得上下翻飞四万多次,须付出多少辛劳!清初施闰章有一句诗,「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写尽了当时以至今天采茶时节寸阴寸金的繁忙景象,因为只有从阳历三月中旬到四朋中下旬好采好茶,这三四十天不能错过。这位生在宣城的诗人,大家可能不够熟悉,原来他的诗名为官声所掩,他就是老评书《施公案》里的「施公」,断过不少的疑难案件呢。 安徽宣城,我並非初来。一九七七年秋,随地质活动,在宣城、宁国一带山野走了不少地方。那时距六十年代初还不远,虽然有些官员讳莫如深,但老百姓说起死于饥荒的亲人,回顾整个村庄断绝人烟的往事,唏嘘之余,眼神里透出茫然。又是二十多年过去,所见多年轻一代,乐观自信。在这仲春季节,云蒸雾蔚的山林,红杜鹃紫杜鹃镶边的茶园,到处洋溢着一片绿色的生机。茶山上还保留着一眼古井,汲此井水沏茶,那就是「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扑山泉」了。 一边品着形如雀舌、嫩绿油润、白毫如雪又清香甘醇的新茶,得打油诗五首,好在没有「李白题诗在上头」,故敢抄在这里;李白在宣城没有留下写茶的诗,他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想必也会饮茶,但那时敬亭山的茶却还没有「敬亭绿雪」的名目。 (载2003年5月18日香港《大公报》) (上图前中为邵燕祥)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