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中国农垦上市公司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1-04-28 作者:陈忠毅等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第5期 点击次数:417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基础性制度不断夯实,依法监管持续推动, 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实体经济的骨干,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集中代表,是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国农垦上市公司是农垦企业的杰出代表,截至 2019年 12月,国内农垦上市公司共 28家,其中21家在上交所上市,6家在深交所上市,1家在港交所上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垦板块”。经过多年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贡献日益突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能力更加凸显,市场化改革成效斐然。但是,仍存在总体市值偏低、盈利不强、资产证券化率低、成长动力不足、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总结利用好农垦上市公司发展经验,对推进相关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与农垦头部企业对接,积极参与国内外并购重组与资本运作,打造现代农垦企业集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程回顾

历经 70多年的艰苦奋斗,农垦书写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恢弘篇章,主要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一是艰苦奋斗时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分子、支边青年组成农垦大军,开始了大规模兴办国有农场的创业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垦系统主要实行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屯垦戍边、开荒创业初期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紧跟时代步伐,农垦开启了 40余年的改革开放征程。

二是放权让利时期(1979年-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农垦企业改革重点在于打破传统高度集中封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权让利,调动员工和企业积极性。在垦区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鼓励垦区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其次,实行财务包干制度,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再次,企业内部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最后,恢复“包、定、奖”生产责任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兴办家庭农场,极大激发了农垦职工的积极性,盘活了农垦经济,增强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对外开放方面,农垦开始打开大门,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项目。这一阶段,农垦改革的很多探索和实践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前列,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为后续农垦企业上市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集团化改革时期(1992年-2001年)。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目标,农垦坚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垦区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从行政化管理体制向集团化和企业化过渡,到 2001年,有条件成建制转为企业集团的 17个省(区、市)级农垦已全部实行集团化改革。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集团企业实行“干部聘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报酬与绩效挂钩”等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此外,实施“三百工程”(百家企业集团、百家良种企业、百家国有农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亚盛集团、农发种业、金枫酒业、光明地产、上海梅林、新农开发、伊力特、天润乳业、ST百花、新疆天业、ST中葡、ST中基、正虹科技等 13家企业上市。在对外开放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注重“引进来”,特别是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积极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建立境外企业。

四是农业现代化转型期(2002年-2012年 )。2002年后,农垦改革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为重点,在垦区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加快对集团母公司和产业化专业公司的公司制改造和资源整合,逐步将国有优质资产集中到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大公司、大集团,提升了农垦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农场也在企业化、公司制改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向公司制企业方向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引进外资技术的同时,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外开放格局。期间,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农垦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越来越多的企业挂牌上市,莫高股份、北大荒、海南橡胶、三元股份、光明乳业、青松建化、新赛股份、冠农股份、天富能源、西部牧业、天康生物、北新路桥、王朝酒业等 13家企业纷纷上市。

五是改革快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农垦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持续发力,2014年, 广东燕塘乳业上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要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改革进入快车道,先后在省级层面形成了 16个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在市县层面形成了 86家区域集团公司、264家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超过全国农场总数 40%的 680多家国有农场改造成集团产业公司的基地分公司、独资子公司或整合重组为专业集团公司。同时,农垦农业对外合作先行者和排头兵的地位更加突出,各垦区通过海外并购、构建全产业链、建设产业基地、对外援助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宽农业对外合作范围。2017年,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是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上市公司。2019年,农垦改革“两个三年”任务如期完成,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农垦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垦上市公司现状

下表列举了 28家农垦上市公司的总体概况,22家为涉农公司,6家为非农业公司。涉农公司中,10家从事农业,7家从事食品工业,5家从事酒和饮料制造业。6家非农公司分布于房地产开发、水泥制造、医药、化工、建筑、能源等行业。总体而言,农垦上市公司脱农化倾向并不严重,但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公司位于北京、新疆、上海、海南、甘肃、黑龙江、广东、江苏、天津、湖南等省份,已逐步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企业,对全国农垦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农垦上市公司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19年底,市值总规模达 2170.5亿元,市值超 100亿元的公司有北大荒、海南橡胶、光明乳业、苏垦农发、伊力特、天康生物。从地区分布看,新疆拥有 14家农垦上市公司,占农垦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充分凸显了新疆承担祖国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重要地位。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在食品供应和全产业链全球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团奠定了良好基础,集团所属 4家上市公司占农垦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五分之一。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于 2018年 12月 16日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农垦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建制地转入集团化公司管理体制,2020年 7月,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运营,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占农垦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六分之一。天然橡胶是极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海南橡胶在天然橡胶行业扮演重要角色,占农垦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十分之一。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垦上市公司业绩稳步提升。截至 2019年底,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达 2768.6亿元,净资产 1070.2亿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461.4亿元,净利润 51.8亿元。超过一半的农垦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苏垦农发、农发种业、冠农股份、天康生物等 4家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均超过 40%,青松建化、燕塘乳业、ST百花、金枫酒业、ST中葡、新农开发、ST中基等 9家公司净利润均较 2018年翻倍,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值得一提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光明乳业、光明地产和上海梅林 3家上市公司 2019年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均超 200亿元。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动力,2019年有 23家农垦上市公司披露其研发费用投入,合计 5.8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总额与营业收入总额之比)为 0.4%,其中新疆天业研发投入超过 1亿元。这些公司总研发费用的近一半投入到农业领域,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但整体上看,农垦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力度仍然有较大差距。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农垦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相对一般上市公司,农垦上市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首先是就业层面,截至 2019年底,农垦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超过 13万人,其中,北大荒、海南橡胶、光明乳业、苏垦农发 4家公司员工数均超过1万人。上市公司员工总薪酬达 28.3亿元,北大荒、海南橡胶、光明乳业、苏垦农发、上海梅林、光明地产、北新路桥、天康生物、伊力特等 9家公司发放员工薪酬均超 1亿元。其次,在税收方面,2019年农垦上市公司纳税总额达 18.6亿元,5家公司纳税额超 1亿元。最后,农垦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环境和产品质量管理。共 7家上市公司通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12家通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海南橡胶、苏垦农发、三元股份、燕塘乳业、ST中基、王朝酒业等 6家公司同时通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定位,农垦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战略资源保障水平(公司涉农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22家涉农上市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公司涉农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超 90%,涉农收入比重超过 50%的公司共 19家,其中苏垦农发的营业收入均为涉农营业收入。各公司年报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农垦上市公司主要涉农产品产量如下:粮食总产 756.2万吨,棉花 19.1万吨,油脂 45.7万吨,糖类 4.8万吨,生猪 10.3万头,禽 102.2万羽,饲料 168.2万吨,乳制品 267.7万吨,猪牛羊肉 50.9万吨,苜蓿草 12.3万吨,啤酒花 3685.8吨,马铃薯8.3万吨,番茄制品 16.8万吨,酒类 1.4亿升,橡胶制品 11.2万吨等。可见,农垦上市公司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战略资源保障水平的提升中发挥重要稳定器作用。

与上市公司整体比较,农垦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截至 2021年 3月,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共 164家,市值均值 51.1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均值 22.4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 14.6%,净利润均值 1.1亿元,净利润增长率 74.3%。10家农业类农垦上市公司市值均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表现较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有待提升;新农开发、ST中基、天康生物净利润增长率超过 100%,其余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国内食品类上市公司共 295家,市值均值 113.2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均值 28.8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 17.1%,净利润均值 2.3亿元,净利润增长率 78.8%。7家食品类农垦上市公司中,仅光明乳业市值高于平均水平,7家公司营业收入整体表现较优,但仅光明乳业和上海梅林净利润高于行业均值;增长率方面,冠农股份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且净利润较 2019年翻倍,剩余 6家增长率均低于整体增长率。国内酒类上市公司共 44家,市值均值 1217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均值 61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 13.3%,净利润均值 19.7亿元,净利润增长率 18.4%。农垦 5家酒类上市公司,市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远低于行业均值,除伊力特外,其他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为负,净利润增长率整体表现较好,其中金枫酒业、ST中葡净利润较上年翻倍。

农垦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率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也有待提高。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方式多为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2019年,仅伊力特一家发行可转债融资 8.8亿元,21家公司推进并购事宜,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远低于国内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国际化经营方面,仅 4家公司拥有海外参股控股子公司,其中海南橡胶 17家、三元股份 2家、上海梅林 1家、光明乳业 3家。2019年,农发种业、海南橡胶、上海梅林、光明乳业、新疆天业、北新路桥等 6家公司披露其境外营业收入,共计 198.6亿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给农垦上市公司海外经营带来重大困难与挑战,包括政治风险攀升、准入门槛提高、政策变动风险加剧、监管措施不确定性增强等。农垦上市公司应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坚定布局和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提升政治风险应对能力,强化国际间区域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三、有关建议

农垦上市公司极大带动了垦区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农垦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垦区知名度等做出重要贡献。为适应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需要,农垦系统应持续推进上市公司板块扩容、质量提升、做优做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改革推动更多农垦企业上市。改革是农垦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更多有上市潜力的公司股份制改革,为企业上市储备力量。坚持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东资本来源多样化,可实现股权制衡,有利于公司内部形成改革动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且引进与农垦公司战略契合、优势互补的战略投资者,能促进公司产业结构升级,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员工积极性,为公司发展及上市注

入新的动力。此外,相关农垦集团也可以考虑利用好现有上市公司平台,整合集团内未上市优质资产,通过增发股份及资产注入等方式做大做强上市公司,间接推动农垦资产上市。

二是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较新的融资方式,其最大优势是将流动性差、风险高的资产包装成市场化、可投资的附息证券,有助于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向外转移风险、盘活存量资产、保证资金充足。作为国企,农垦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可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推动混改、健全体制等。但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会计与税收制度不完善、市场不活跃、管理机制缺乏等问题,需要多方合作解决。对于农垦上市公司而言,要强化资产证券化意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审计,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募集资金使用、主体资格、信息披露、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和规范运转等问题,都是资产证券化道路上无法避开的“关节”点,必须加以厘清、规范。

三是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被认为是解决两类代理问题、充分调动被激励人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的卓有成效的方式。农垦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应与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做好细节设计,合理选择激励方式、对象和范围,根据资产规模选择股权激励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员工综合评价值赋予激励股数,可适当提高高管和核心技术员工的持股比例,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入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此外,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需优化其内部治理机构,全面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积极完善决策权、监督权,还要从外部加强市场监督,不定时地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聘请外部独立董事对公司高管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以确保公司股权激励目标的实现。

四是多措并举推动做大做强。首先,农垦上市企业应坚定信心,围绕涉农主业加快发展,对标行业龙头,提升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做强做优做精主业,提升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引领力。其次,加强资源重组,淘汰效益较差的企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战略性收购开拓新的市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上市公司整体实力,为公司长远发展谋篇布局。最后,把握好农垦上市公司政治定位,服务于国家利益与战略大局,做好分内工作,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避免主业“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发挥好典范引领作用。

五是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农垦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低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数字农业、食品科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生物育种产业化等关键任务项目上主动“揭榜挂帅”,引领行业发展。此外,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科创基金,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完善创新评价机制,强化创新长效保障等机制。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突破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办法,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体制,新举措,促进上市公司更好发展。

六是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上市,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更好融入国际市场。加强海外并购,利用海外农业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品牌、管理经验等,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要素市场,建立全球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实施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建立高效的国际供给体系。此外,农垦上市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鼓励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国际农业组织进行技术合作,加大对动植物种质资源、生物防治技术、智能化农机等的研发,这是在国际市场立足、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陈忠毅、李红梅、李升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适、刘慧敏)


责任编辑:杨文强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