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产业经济

在垦区集团化背景下持续推动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1-13 作者: 来源:《中国农垦》2022年第12期 点击次数:73017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经过新一轮农垦改革,农垦系统形成了包括垦区集团、产业集团、国有农场等在内的多层级主体。国有农场作为其中的基层主体,是新时代农垦打造垦区集团、产业集团的基础,是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的基本单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是农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垦改革要坚持国有农场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国有农(林、牧、渔)场规划建设,推进国有农(林、牧、渔)场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国有农(林、牧、渔)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线,各垦区国有农场立足实际锐意改革,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在垦区集团化背景下,应该怎样定位国有农场,如何推进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值得思考。基于对江苏农垦集团和淮海农场的调研,本文认为,在垦区集团化背景下,要持续推动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明确国有农场的主体地位,将其构建为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创新国有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垦区集团一盘棋谋划,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挖掘资源潜力,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传承弘扬农垦精神,蓄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认为,应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体明确才能名正言顺、权责清晰、履责有力。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强调,要“确立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 “推动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这些表述,明确了国有农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对这一主体进行改革的要求。

农垦以国有土地为基本依托,以国有农场为基本构成单位。随着农垦经济发展,各垦区探索出不同的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呈现不同的组织形态。但只要国有土地性质不变,国有农场这种组织形式的生命力就不减。在当前背景下,弱化和模糊国有农场概念并非明智之举,而应按照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的要求,将国有农场构建和改造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主体。一是推进社企分开,推进属地真正有效承担起国有农场社会管理职能;二是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农场国有资产权属,规范农场国有资产经营行为,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三是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构建符合国有农场特点的精简高效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各尽其职、相互协同,为农场高质量发展释放活力动力。

江苏垦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按照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企分开等要求,将国有农场重构为农场公司、苏垦农发分公司和农场社区3大部分。2011年,为破解垦区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竞争力弱、企业机制不活等问题,江苏农垦集团对垦区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垦农发”),将种植业从农场分离出来,在各农场成立苏垦农发分公司。农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农场和分公司独立经营、相互支持、协调运转、共同发展。2018年,垦区实行农场公司化改造,非经营性资产划转到社区,设置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

以淮海农场为例,改革后,农场被重构为淮海农场公司、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淮海农场社区。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负责种植业生产经营,下设多个生产区、农业大队以及若干机关部门和单位。淮海农场公司则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除种植业以外的资源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公司治理,提升运行管理效能。淮海农场公司下属建安公司、供电公司等国有二、三产经营单位,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性升级,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利用农场资源和优势,与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达成发展风电、建设公路绿化带、观景台等合作协议,实现场地合作共赢。淮海农场社区负责社会职能,按照“内部分开、管办分离、授权委托、购买服务”方式纳入地方管理,地方政府授予其相关社会职能管理权限,并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助。

国有农场适应发展形势,按照农垦改革发展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演变出新的组织形态。无论是农场公司,还是依托国有农场资源的农发分公司以及服务于国有农场干部职工居民的农场社区,都是为推动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而分工协作的不同载体。通过改革发展,国有农场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主体。

二、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是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同农产品生产经营对最优经营形式的要求不尽相同,粮棉油糖等大宗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耕地的经营规模。

农垦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较高的生产力势必要求农垦在生产关系方面突破“小农”思维,先行先试、敢于创新。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提出,要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国有农场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农场与职工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构建权利义务关系清晰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

根据江苏垦区改革的总体部署,淮海农场先后实行了财务大包干、联产承包、职工家庭农场、土地租赁、模拟股份制、联合生产承包管理、集体经营等生产模式,2016年,垦区种植业正式剥离上市。目前,淮海农场土地所有权为100%国有,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承包农场农业土地,从事麦稻种植,分公司员工参与集体承包。各生产区按照统一作物和品种布局、统一良种和农资供应、统一农业生产措施、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农产品销售“五统一”的模式实施生产经营管理。苏垦农发实行产供销分块运行、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由苏垦农发旗下的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供应,所需的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由苏垦农服公司统一供应,生产的农产品分别由苏垦种业和米业统一收购,公司统一定价结算。分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人员、技术、机械力量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努力获得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最大化,承担全产业链环节之中的生产责任,发挥农产品生产车间的作用。

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是农业的高级化、现代化组织形式,不仅挖掘和释放了垦区农业的潜力,而且为辐射、服务、引领周边地区农业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在全国农垦,除部分实现统一经营的垦区和农场外,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仍然是主流。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取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立足农垦规模化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机制,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赋能现代农业。

三、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垦区集团化改革是垦区改革的主导方向,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做强做大农垦经济、提升农垦地位作用的重大举措。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垦区要整建制转换体制机制,建设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已组建集团公司的垦区,要加快推进直属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建设农业产业公司,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国有农场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要着力增强国有农场经济实力,积极探索推进集团化改革,有条件的要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产业特色明显的可以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公司,规模较小的可以合并重组。

整合国有农场优势资源、做大规模经济是垦区集团化的题中之义。对于垦区来说,集团化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对垦区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农垦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将分散在垦区范围内的同类业务在物理上集中到一起,通过流程等的统一,获得比分散处理时更大的经济性;形成“母合效应”,从集团层面实现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高效的业务串联、更全面的决策结果。对于国有农场来说,背靠强有力的集团,可以使用集团在常规业务上成熟且不断完善的机制和流程,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可以加强与垦区其他农场、企业的沟通合作,实现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可以将农场资源融入集团的产业版图中,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巩固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并依托核心业务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江苏垦区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将垦区农场同质同类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合力。通过资源整合,江苏农垦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链条布局,发挥农垦“统”的优势,控制成本、提升质量,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产业化优势。苏垦农发组建了种子、肥料、农药供应,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技科研等农业全产业链专业公司,统一供应农业生产投入品。分布于各农场的苏垦农发各分公司充分利用人力、植保技术、机械、基础设施等资源,运用完善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统一进行生产资源配置,集中精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产业链其他环节交给各专业模块来做,各模块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无缝衔接,实现全产业链利益最大化。

发挥规模化优势。苏垦农发对耕地按照网格状、条田化进行布局,完善防风林网、排灌沟渠、机耕道路、仓库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规模化有利于统一品种布局、大型机械作业,便于生产作业措施的及时实施。种植规模化,便于新技术、新品种及时高效推广,落实生产农艺措施,为建立农业生产质量追溯、成本控制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发挥机械化优势。苏垦农发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淮海分公司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机械化,能够大幅减少用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保障“三夏”“三秋”等紧迫性、大规模、突击性生产任务及时高效完成。

发挥标准化优势。苏垦农发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麦稻产品实现全过程、全环节可控、可追溯。严格的生产质量保障过程,确保了农垦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二维码,了解产品来源地点和生产全流程。苏垦农发旗下的苏垦米业在淮海农场设有分公司,通过深入挖掘稻米品种的品性特性、生产生态、区域分布、加工工艺等属性,培育了具有文化底蕴和稳定市场的“渠星”大米。

省级农垦集团组建专业化产业集团,对全垦区同类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开发、利用,对内形成统一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对外展示统一形象,提升品牌价值,达到1+1>2的效果,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四、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垦区”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开垦种植的区域。农垦既是经济体,又与区域概念密不可分,如何利用有限的区域范围,积累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做强做大农垦经济、发挥农垦作用,是新时代推进农垦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指出,“农垦农业生产力先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垦经济,对于带动农业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完善国有农业经济实现形式,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垦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国有企业要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要在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方面发挥特殊保障作用、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要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新动能培育,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就要求农垦一方面做强现代农业这个核心主业,示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挑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另一方面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大做强农垦经济。

一是总结复制核心主业发展模式,再造新农垦。江苏农垦集团立足在垦区内的成功实践,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向社会输出“江苏农垦方案”,在实践中探索出农作物品种布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措施、农机作业标准、农产品购销的“五统一”做法,通过“农技人员+农机化”模式实行集体经营种植。2013年至今,公司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订单服务、合资公司等形式在全省农村拓展土地近30万亩,拓展点57个,遍及宿迁、泰州、南通、淮安、盐城、镇江、徐州、连云港、苏州等9市32个县区、73个乡镇、186个村。其中,分布在各国有农场的苏垦农发各分公司发挥所长,按照苏垦农发统一安排,参与承担托管经营的农业生产中的耕、种、管、收、销等作业环节,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农资供应、订单产品收购等服务,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发展优势支撑产业,壮大农垦整体实力。经过70年的改革发展,江苏农垦已成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医药健康、房地产及相关投资为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2021年,江苏农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利润总额68.4亿元,归属集团净利润26.6亿元。各垦区农垦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主业,以各类其他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优势支撑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垦区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市场需求,又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壮大农垦整体实力,还能更好地反哺、支持核心主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挖掘资源潜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有效供给。江苏农垦在农业资源由苏垦农发统筹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农场继续挖掘潜力,在农场实施“资源+”战略,“螺蛳壳里做道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垦区专门设立产业发展资金,供各农场申请使用。淮海农场积极探索实施“资源+”战略。农场果木产业稳步推进,已发展基地苗木1000多亩和果园140亩;建安公司顺利从工程建设向工程质量监管转型;供电公司积极参与农网改造项目,进一步拓展对外电气工程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商物公司加强与石油公司合作沟通,完成了双层油罐改造,并依据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及时增减油料储备,取得较好的效益。同时,淮海农场还在探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尝试发展新路子,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江苏垦区的其他农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其中东辛农场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风险防控,集聚和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全面开创了“3+X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水产养殖业、奶牛养殖业、林业+肉鸡养殖业、建筑安装业、电力工程、农产品检测、生物肥料生产)。农场一方面在农业全产业链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上下功夫,丰富了产业内容、释放了创业空间、促进了有效供给。

五、蓄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伴随着国有农场开发建设和农垦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通过一代代农垦人传承弘扬,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农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农场更需要坚持弘扬农垦精神,将农垦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农垦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农垦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淮海农场作为江苏农垦的摇篮,坚持传承和发扬农垦精神和军垦文化。农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作企业新版宣传片,印刷出版了《淮海农场志》《摇篮》丛书,实施了陈列馆二期工程,目前“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已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党员干部“实境课堂”示范点、盐城市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专线、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打响了“军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生态绿色文化、全员廉政文化、体育健康文化”五张文化牌。农垦精神和军垦文化成为淮海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国有农场是推动农垦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层一线,凝聚着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在垦区集团化背景下,应继续坚持国有农场的改革方向,重视国有农场的主体地位,使发展举措落实到国有农场、发展成果惠及国有农场,以国有农场高质量发展为农垦事业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蓄积恒久动力。


(作者:王盼盼 王爽 王自文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