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现代农业

创造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的背后故事

时间:2024-12-06 作者:农垦节水联盟 来源:学习三农 点击次数:16635

在农业领域,粮食增产始终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尤其是玉米,这种作为世界和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在新疆奇台创造的春玉米高产纪录,2020年,他们刷新了中国玉米高产纪录,以每亩1663.25公斤的惊人成果,为中国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奇台高产奇迹:创造纪录的科学支撑

奇台农场,这个位于新疆的种植基地,以其沙壤土壤质、丰富的昼夜温差,和温度波动适中的气候,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0年4月14日,种植团队在这里采用了MC670玉米品种,播种密度达到13.5万株/公顷。通过膜下滴灌技术,团队实现了精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这种方法不仅保证了土壤湿润,还为玉米生长提供了稳定的营养供给。

这一高密度种植方式的关键,是“宽窄行”配置法——每行宽70厘米,窄行40厘米,旨在为玉米植株争取到最优的光照和通风环境。得益于这种配置方式和水肥技术,玉米的平均穗粒数达549.4粒,千粒重378克,成就了单穗粒重高达193克的丰收景象。

打破常规:增密增穗的栽培秘诀

密植栽培无疑是此次增产的核心策略之一。团队通过“增密增穗”的手段,将成穗率推升至96%,相比普通大田生产的穗数增加了45.7%。然而,密植栽培不仅依赖于增加密度,还要求植株具有紧凑的株型,以便最大化光能和热能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采用了多轮灌溉和精细化施肥管理,累计灌水12次,施肥8次,全生育期的氮素用量达35.2公斤/亩、磷素23.4公斤/亩、钾素10公斤/亩。高效的水肥管理和调节剂的使用,使玉米的光合效率和热量利用率大大提升,达到普通生产方式无法企及的高度。

创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这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农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高产模板”,更为未来的玉米品种培育和种植研究提供了思路。此次创纪录的产量背后,是育种技术和栽培方式的综合突破。

面对未来,团队表示,他们的目标不仅限于打破纪录,更在于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相较于美国2019年创下的2,576.5公斤/亩的纪录,中国春玉米依旧有提升空间。通过改良土壤条件、优化栽培管理,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努力向更高的生产效率进发。

结语

奇台的高产奇迹不仅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也彰显了农业人不懈探索的精神。中国的春玉米栽培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高产纪录诞生,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技术推广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