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用“军垦文化”铸魂——走进农建四师陈列馆

时间:2020-05-14 作者:陆军 来源:江苏省淮海农场 点击次数:28813

座落在江苏省准海农场境内的农建四师陈列馆,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2师万名指战员在1952年奉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农业建设、生产待命”的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于当年4月20日,长途跋涉,步行千里,开赴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开发国土资源、发展农垦事业的序幕的光荣历史而兴建的综合性纪念馆。

陈列馆外观整体设计为多边形,酷似苏北地区常见的粮囤,寓意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把过去的盐碱滩改造成今天的米粮仓;俯视陈列馆外型为椭圆形,好像一只摇篮,寓意准海农场为“江苏农垦摇篮”。

农建四师陈列馆主馆是一个浓缩了三年农建四师时期“历经沧桑、屯垦戍边”的历史,三位屯垦成边的军垦战士为主体的雕塑和嵌刻在墙上的毛泽东主席命令有机结合,相映生辉,令参观者肃然起敬。序厅部分采用红五星穹顶、圆形围合,气势雄浑而壮观。该馆主要展出农建四师历史渊源和奉命改编后挥师北上,入驻荒滩,开始波澜壮阔的开荒建场的伟大壮举,以及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茫茫荒滩上立住足、扎下根,建成了初具维形的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的艰苦历程。

除农建四师陈列馆主馆外,按时期和内容还兴建了“上下求索、曲折前行”和“开拓奋进、走向繁荣”等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等两个展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给淮海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07年7月,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弘扬和传承军垦文化,在全场开展了打好“军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全员廉政文化、生态绿色文化”四张文化牌活动,军垦文化成为推动农场以一轮改革发展的有力武器。

用“军垦文化”铸企业精神

“身背钢枪表示我们是农建四师战士,一手拿锹说明我们是来到这里建设农场的,一手插地表明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不走了。”在农建四师战士雕像前,92岁军垦战士胡铁成依然慷慨激昂地对我们说。

2010年7月24日开馆的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馆内那些陈旧的图片、斑驳的实物、翔实的图文资料和丰富内涵的雕塑,真实地反映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农建四师精神。展馆中“仇大筐”“江大锹”现场对决的现场雕像,一个一锹能挖100斤泥垡,一个一肩能挑400斤重担,让参观者无不惊叹;“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场景和互动区内人拉手推肩扛的情景再现,无不彰显着军垦将士在荒凉草滩上,以“一人一张半芦席,一把大锹一杆枪,喝咸水,睡地铺”创造出的农建四师精神。

陈列馆中,由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书写的“皇帝的气魄(当家作主),叫花子的干法(艰苦奋斗)”书法照片特别亮眼,据淮海农场场志记载,陈毅接到农建四师在第一战役中打了大胜仗的报告和相关的数据后,十分欣喜地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陈列馆讲解员王超男在给参观者介绍当年由原农建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宋天民激情创作的《保持荣誉,建设农场》场歌时,总是油然而生地现场唱上几句,让参观人员对先辈们艰苦创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概,产生了浓厚的敬佩之情。

为弘扬军垦精神,让干部职工铭记历史,农场在文化墙上多次展出农建四师史料图片;出版了场史《一支英雄的部队》书籍;收集农建四师时期《生产战线报》上刊登的歌谣、散文、诗歌和故事等并汇编成《摇篮》系列丛书,在淮海大地报上开辟了《铭记历史》专栏,抢救性地拍摄了老军工创建农场的回忆录《一支英雄的部队》专题片;在淮海公园内以师长艾明山和副师长李桂莲命名的假山和曲桥,并雕刻了10米长的农建四师屯垦戍边浮雕,展示着军垦人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

2019年7月4日,江苏农垦集团公司党委组织8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淮海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实境教育活动时,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说,“我们要时刻把军垦精神刻录在脑海里、流淌在血液中,让军垦精神永放光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到淮海开展红色实境教育,出发点就是要重温历史、寻找初心、净化心灵。”

用“军垦文化”奏响主旋律

经过历次反复提炼总结,让农场公司的干部职工达成了共识:淮海军垦文化是农建四师在屯垦戍边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类型,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包括军队文化、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艰苦创业的精神,屯垦戍边、扎根海防的奉献精神。“军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包容、团结、务实、创新。

2019年年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来到淮海农场参观调研农建四师陈列馆时强调,农建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陈列馆内史料丰富、内容详实,是一个军垦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平台。今后要继续发挥好陈列馆的红色教育作用,继承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江苏农垦精神,让更多的人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军垦传统文化的洗礼。

2018年5月4日在江苏农垦青年员工论坛上,原淮海农场场长束向红向167名青年员工详细解说了军垦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让新员工接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农垦精神传统教育。

2007年以来,农场已连续举办了13届广场文化节,每次文化节上,军垦文化题材的文艺节目,总是获得人们的共鸣。在2018年9月17日举办的江苏农垦第二届文艺汇演大赛中,淮海以农建四师体裁创作的情景剧《奋斗的音符》,获得原创类一等奖、表演类二等奖,8次在垦区各单位的大型文艺表演中客串演出,好评如潮。 

淮海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单祥忠说:“我们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中,为职工居民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精品。”

95岁的军垦战士董太成时常被周边老师请到学校或是陈列馆,给学生讲述军垦传统文化故事,让他们早早地镌刻上军垦文化的铬印。目前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是盐城市“军垦文化特色”学校。

用“军垦文化”引领风尚

“扎根农垦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有着老军工诗人之称的谢开平说,“我们农场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传承和综合素质,让他们也像一颗颗种子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农场公司注重以军垦文化铸魂,以军垦文化引领风尚,特别是在领导班子中倡导“光明做人,透明办事,开明为政”的理念,塑造出了一种高效办事,廉政从业的工作作风。农场公司党委开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与职工结对”和“党员责任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的形象,造就了淮海大地文明新事、文明标兵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

“我走出去以后,才知人们对从淮海出来的人是怎么样的评价。”10次获得国家荷花新品种繁育大奖的淮海爱莲苑水生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说,“多年来军垦文化的培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淮海人的品牌形象。”

来自东北的大学生栾艳彦在面临分配时,就是听从了老师说淮海是“红色”的农场后,与恋人双双到农场扎根,现已成了淮海技术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2019年1月15日出版的《淮海大地》报副刊上,栾艳彦特地写了篇《我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未来》文章,分享来到淮海接受军垦文化教育后的心路历程。

目前,大批活跃在农场的第二代、第三代淮海人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奋战在农场的各条战线上。从各种渠道主动融入农场公司发展的大学生们,为淮海的前行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淮海以“四张文化牌”传承弘扬军垦文化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农场连续20多年保持省、市“文明单位”称号,2019年2月26日,“军垦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江苏农垦首批特色子文化品牌。

单祥忠告诉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军垦文化”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地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