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现代农业

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农垦“国家队”作用

时间:2020-03-10 作者:陈忠毅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9期 点击次数:1429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作为党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农垦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的屯垦戍边、保障供给、培养人才的特殊组织和战略力量,从成立之日起就用特殊方式肩负起特殊使命。长期以来,农垦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完成国家战略任务放在首位,把职能定位聚焦在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四梁八柱”已经搭建,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已经明确,农垦系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国家队”作用,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继续走在前做表率创一流。笔者认为,农垦应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在“五个振兴”上下功夫。

一、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坚持突出重点和多元发展相统一

农垦改革发展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骨干和代表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农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的前提。反过来讲,要检验农垦改革发展成果,看国有农业经济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有没有得到增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业有没有得到振兴。因此,抓好产业振兴至关重要。

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农业是农垦的立身之本,粮、棉、油、糖、胶、乳、肉、种是农垦的优势产业,必须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加强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提升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多纳入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支持范围,加快建成国家稳定可靠的大型生产供应基地,提高国家对农业战略产业的掌控力,保障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控在合理水平,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加快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建设,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当下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优化升级。农垦要在既有基础上,以农业为依托,加快向农产品加工业、经贸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延伸,大力建设产地初精深加工体系、仓储物流流通体系、电子商务销售体系,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垦区资源、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及优化重组,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新标杆,实现对农业产业的有效反哺和促进带动。

三是加强品牌培育。目前中国农垦旗下有上海“光明”、北京“首农”、黑龙江“北大荒”等众多知名品牌,但品牌间自成体系,母子品牌割裂,子品牌强势发展,母品牌借势不足,各垦区在品牌管理上资源整合不足,消费者感知度整体较弱。要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国家品牌,实施大集团联盟主导、民族精神支撑、国家形象辅助的农垦品牌营销推介,加快建立农垦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品牌授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保障能力,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合力形成中国农垦品牌舰队和品牌矩阵。

二、在人才振兴上下功夫,加快构建与农垦全产业链运营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优势

人是最基本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要素,是农垦改革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虽然相对于传统农业企业来讲,农垦的干部职工素质要高,但农垦整体所处的环境和产业性质决定了其吸引人才的优势并不突出。当前农垦主要短板很大程度是人才的短板:缺少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营销人员;职工老龄化、数量减少,劳动力素质不高,新型劳动合同关系没有有效建立。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职工,必须造就高素质的农垦生产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工队伍,才能解决“谁来经营?怎么经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服务?怎么服务?”等系列问题。

一是打造有竞争力的高层管理队伍。着眼于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为引领,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真正做到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重点在企业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搭建专业运营团队,服务整个农垦的市场化运作。

二是加快农垦企业市场化用工制度培育。推进农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高素质劳动力来垦区工作,鼓励和引导职工子女扎根农场务农兴业,逐步提高专业化、高素质农工在垦区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三是强化农垦人才的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围绕农垦全产业链从田间生产到市场运营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需要,既培养农垦职业经理人,又培养专业技能型农工,还辐射培养周边农民。创新农垦系统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人才选拔制度,推进农垦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市场化,建立绩效激励机制,使职业经理人享受工作收益、项目收益和股权收益等多元利益,发挥人才对农垦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在文化振兴上下功夫,更加有效地汇聚促进农垦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农垦文化是农垦人在长期的垦荒、开拓、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与军旅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极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特别是作为农垦文化核心的农垦精神,通过一代代农垦人传承弘扬,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农垦人的“传家宝”和农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指出,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推进农垦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汇聚向心力、打造竞争力。

一是构建农垦核心价值体系。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农垦精神为主题,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热爱农垦、献身农垦的工作热情,同心协力推进农垦事业更大发展。

二是加强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将农垦文化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农垦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企业行为规范,加强企业形象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农垦文化软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积极发展农垦文化产业。依托农垦特色文化积淀,积极实施农垦文化开发战略,加快垦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培养农垦文化人才,培育农垦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延伸文化产业链,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农垦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在生态振兴上下功夫,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农垦大都是在开荒种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数农场地处偏远,位于山区林区、草原湿地、沿江沿湖、沿海滩涂和边境地带,且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因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这也是新时代农垦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垦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一是加快推进农垦绿色发展。农垦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不应该成为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要积极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处理、农膜回收、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全面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努力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趋势降下来。

二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农垦要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农场场容场貌提升、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重点任务开展,实施好村庄清洁行动,把农场建设成为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垦要充分利用农场所具备的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结合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休闲需求,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田园休闲度假、自然生态观光、现代工业观光、科普教育游、特色文化游等,不断拓展线路、增加产品、丰富内容,建设具有强大生产功能、优美旅游观光环境、显著综合发展效益的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休闲旅游发展优势。

四是加强生态脆弱区农场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考虑,重点强化生态脆弱区农场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健全生态屏障体系,统一纳入环境保护政策支持和项目实施范围,使其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在组织振兴上下功夫,为农垦改革发展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农垦形成非常明显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是国家在任何时候能够抓得住、调得动、应得急的关键。同时农垦也依托自身的组织优势、产业优势,通过农场、企业或园区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探索出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各类合作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对农民和农村的带动作用。伴随改革发展的全面深化,农垦必须不断加强组织创新,苦练内功、勤修外功,强筋健骨、通经活络,真正做到与时代匹配,与要求符合,与标准对齐。

一是加强农垦党的组织建设。要创新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农垦企业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立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有效覆盖的长效机制,坚持党的建设和农垦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不断强化思想武装,建强领导班子,从严管理队伍,切实提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

二是做好大农场统筹小农场。要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国有农场作为统一经营主体,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作物和产业布局、生产要素投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好统筹职能,解决家庭经营办不了、办不好和办了不划算的问题,决不能把土地一租了事,回避作为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主体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家庭农场作为从事农业生产分散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稳固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根基,防止出现统分“两张皮”。

三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加速,农垦要构建“国有农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整合碎片化资源和不同功能主体,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此外,农垦还可以通过承租流转农村土地方式,直接扩大农业资源掌握范围,建立起规模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整体经营实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实现中国梦宏大叙事最朴实、最有温度、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任务布局,农垦人不能也不会缺席,而将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未来,在飘扬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大旗上,必将提炼并书写上农垦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

(作者系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成德波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