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村工作通讯】让农垦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时间:2024-08-20 作者:胡从九 来源:“微观三农”微信公众号 点击次数:7059

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经过80多年的艰苦创业,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第一批包括46种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公开发布。农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被纳入其中。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明确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从垦区精神中高度浓缩、深度提炼而成的农垦精神,具有鲜明特性,正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光芒。

农垦精神鲜明的特性

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华民族精神、共产党人精神、时代精神于一体,历经岁月,初心不改,代代传承,积淀升华,始终是推动农垦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农垦精神的感召下,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农垦精神的力量来源于农垦精神鲜明的特性。

继承性

农垦精神起源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期,在当时抗日根据地食物及物资匮乏、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垦创办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完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垦担当生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弥补经济不足,安置复转军人、伤残军人、荣誉军人,改造旧军队和旧政权人员,屯垦戍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重任;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垦发挥农业示范,积累资金,积累经验,巩固工农联盟,安排就业,安置移民、灾民、华侨难侨等作用;丰富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垦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垦努力建设“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致力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传播性

农垦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疆到内地,从沿海到城市,从局部到全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农垦精神跟随着农垦拓荒者的脚印,如春风化雨般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传播开来。1949年,全国只有77个农场,分布在19个省(区)。目前,农垦系统农场除港澳台地区外遍布全国各地。农垦系统形成了“天下农垦是一家”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农垦精神激励全国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近年来,垦区不断加强农垦文化建设,建起了近200家独具特色的农垦展览馆、陈列室、博物馆、纪念馆。农垦(场)史馆图、文、声、物并茂,是直观、立体反映农垦(场)历史、展示农垦(场)形象、弘扬农垦精神的窗口,它们有些被认定为当地的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一些场史馆“一馆多牌”,成为农垦精神的传播中心。

群体性

农垦精神是农垦人共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群体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农垦精神来源于多种群体构成的农垦人共同的建设发展历程。百万人民军队及其复转官兵是农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300多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农垦建设,是农垦事业的重要力量。几十万干部、科技人员服从国家安排,在农垦战线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农垦现有常住人口1400万,无论是垦二代、垦三代,还是新农垦人,都长期浸润在农垦精神文化的雨露中,成为奋斗在农垦战线的主力军。

丰富性

文化是精神的摇篮和沃土,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农垦人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在交织中吸收、摒弃、升华,形成一种叫农垦文化的特色文化。农垦文化有军旅文化的豪迈,革命文化的铿锵,屯垦文化的艰辛,知青文化的激情,边疆文化的宽阔,农耕文化的厚重。农垦地处乡村,以农为主,但与乡村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农垦文化有城市文化特征却又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一种鲜明且个性突出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农耕文明中一枝靓丽的奇葩。丰富多样的农垦文化涵养出坚韧不拔、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极大地丰富了农垦精神的内涵。

创造性

在农垦精神的感召下,经过80多年的艰苦创业,农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国有农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成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农垦人开垦出1亿亩国有耕地,除养活垦区的1400万人口,还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优化了我国人口布局及产业布局,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发展;造就了一支农业产业大军,稳定提供一定数量的重要农产品;树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的模式和榜样;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农业经济制度,展现了我国在农业农村领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农垦精神新的跨越

时代是精神之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传承和弘扬农垦精神;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示范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稳定,需要传承和弘扬农垦精神;壮大农垦事业,建设农垦“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需要传承和弘扬农垦精神;同时,农垦精神也需要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拓展新的内涵,使之永远成为推动农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保持“奋斗”本色 实现“艰苦奋斗”到“艰苦创业”的跨越

农垦奋斗时的艰苦环境是现在难以想象的,人们形容当时垦荒的艰苦是“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当前农垦面对的不再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质基础,更多的是复杂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市场、日新月异的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产品、约束加剧的资源生态环境、日趋激烈的竞争。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新时期,“艰苦”有了新的含义,“奋斗”有了新的目标,因此不但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更需要“艰苦创业”的智慧。

新时期,艰苦创业,就是要直面新的挑战,不忘奋斗精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信息化、绿色化生产,建设农业的大基地,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高产、优质、稳定供给能力;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多元化、产业一体化,建设大产业、大企业,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就是要全力做强做大农垦企业集团,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定价权、控制权。

继承“奉献”美德 实现从“无私奉献”到“甘于奉献”的升华

农垦人以“听党指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为他们曾经是征战沙场的革命军人。当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投入生产建设,他们义无反顾,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论白山黑水还是天涯海角,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茫茫草原。奉献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国家至上。当前,我国发展中仍有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宗商品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重道远。国家的需要在变化,“祖国的召唤”提出了更高要求,奉献有了新的战场,农垦人不但要发扬“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更要有“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新时期,甘于奉献就是心甘情愿的奉献,就是一种明知吃亏也要担当的责任,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甘于奉献,就是要主动肩负起农垦企业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家利益与农垦经济发展,以国家利益优先,始终成为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就是要任何时候决不放松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始终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面对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种豆种油不赚钱亏本的严峻形势,农垦系统实施“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就是新时期农垦“甘于奉献”的有力例证;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牢固树立“农垦诚信、国有可靠”的市场形象。

弘扬“开拓”精神 实现从“勇于开拓”到“善于开拓”的转变

农垦人曾经的“开拓”,是拿起生产建设的锄头、镰刀、砍土镘,开荒拓土,造田种地,更多的是向自然开拓。曾经的“开拓”更多的是依赖英雄主义的豪迈、革命战士的无畏。当前,农垦主要面临产业链不长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新时期,“开拓”的战场发生了变化,维度向多元延伸,因此,不但需要“勇于开拓”的勇气,更需要“善于开拓”的策略。

新时期,善于开拓,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提高宏观经济研判能力、微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市场变化预测能力;就是要以人为本,提高产品质量品质,开发有机绿色、生态功能和高端定制产品;就是要以科技为动力,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建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就是要加强垦地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对外贸易份额,提高农垦的影响力。

不忘“示范”使命 实现从“示范引领”到“示范带动”的拓展

发挥示范作用是农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使命,是农垦为国分忧的重要形式。早在1945年,党中央就指示东北局“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示范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国营农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15年中央农垦改革文件要求农垦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曾经的“示范”,更多的是通过创建各种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训周边农民、输出高新技术、提供良种良法、建立示范窗口等,注重“我示你看”,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明显不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技术落后、种地乏人等情况及来自国外竞争对手强大的竞争压力,要建设农业强国,要履行农垦使命,不但需要坚持“示范引领”,更需要向“示范带动”拓展,多维度推进垦区合作走深走实。这也正是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中提出的“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体现。

新时期,示范带动农业农村,就是要从单环节示范向全程服务转变,从技术示范向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从生产示范向生活文化示范转变,与农村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建设垦地经济合作共同体;就是要引导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为周边农民提供大型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等社会化服务,增强对周边区城辐射带动能力;就是要大力开展农垦社会化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多形式的合作共赢模式,把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为推进农垦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措施。

以“戍边”为本实现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的升级

戍边是农垦精神的英雄本色。创业初期,边境人少地荒,农垦承担起安边戍边的任务,同时大力屯垦造田,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几十年来,农垦人就是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边境地区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农垦边境农场不但要以“戍边”为本,更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实现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的升级,发挥边境地区的“稳定器”作用。

新时期,边境垦区及农场,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稳戍边”,就是要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科学处理屯垦和维稳戍边、兵团和地方的关系,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为了国家统一,边疆治理政策向“维稳”层面倾斜,就是要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工作的总目标,履行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功能”作用;就是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建城戍边”,要实现以文明的生活、健康的文化、舒适的环境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近年来,兵团完善“师市合一”兵团城市发展模式,加快中心城镇、团场小城镇和中心连队居住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有线电视、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硬化五大工程。力争所有师都有1个中小城市,如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一师阿拉尔市。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职工工作在广袤的田野、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戍边少了艰辛,边疆不再遥远。

农垦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新时代精神、共产党人精神深度同源、高度契合,继承发扬农垦精神必将为再创农垦事业新辉煌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事业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