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理论探讨

农垦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与优质企业培育

时间:2020-02-27 作者:王曙光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6期 点击次数:14871

摘要:农垦集团化和企业化改革的核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和优质企业的培育。农垦要通过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化来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多层级管理体制。农垦还要从资本运作、产业链整合、人力资本培育机制、农垦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等五位一体格局,来全面塑造优质农垦企业,全面提升农垦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农垦集团化; 现代企业制度; 农垦企业化; 产业链; 农垦品牌


       一、农垦企业化和集团化的成就和体制机制障碍

       2015年以来,全国农垦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同时大力推进农垦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剥离,使农垦未来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农垦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的绩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680多家国有农场已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18个市县管理垦区整合域内各类国有资源资产,共组建86家区域集团公司、264家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的收益显著:第一,初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机制,农垦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垦区轻装上阵,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市场化的微观行为主体,与其他企业平等地进入竞争市场;第二,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制使农垦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化和市场化,各地区农垦集团内部和农垦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第三,集团化和企业化改制也进一步清晰了政府和农垦之间的关系,中央所属农垦与中央的关系、地方所属农垦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加清晰,为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垦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了制度基础;第四,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制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垦的产权结构之中,从而极大地改善农垦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的产权进一步激发了农垦的活力,也增强了农垦的市场竞争力;第五,在改制过程中,在产权多元化和清晰化的过程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保障也更加牢固,国有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可以通过股份的方式进入农垦集团和农垦企业,从而获得国有资产应该享有的收益,并使国有资产的法定代表人可以通过规范的公司治理进入农垦集团公司和农垦企业的治理结构之中,这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探索更加规范科学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极为有益。

       总体来说,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的改制路径选择是正确的,其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未来几年随着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的机制更加完善,其政策效果会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一批优秀的农垦企业将会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不可否认,当前还有若干体制机制因素对农垦的企业化和集团化改制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农垦优秀企业的成长。这些体制机制因素主要是:第一,传统体制中农垦决策体系的行政化对改制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大大削弱了农垦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农垦集团化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体制的掣肘,路径依赖严重,要打破这种行政化的刚性的决策体制需要付出极大的制度变迁成本;第二,农垦还没有形成较为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农垦对管理层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与其收入的相关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难以激发员工和管理层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努力的激情与动力;第三,当前农垦的产权结构极为单一,单一的国有产权导致农垦很难利用域内的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很难与这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共享各自的技术、市场与管理方面的优势要素,很难整合域内的优势产业,从而很难形成范围效应和规模效应;第四,长期以来,在传统体制下农垦的人才基本上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和范围内进行配置,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严重束缚了农垦的发展和变革;第五,农垦在传统体制下采取资本运行的封闭化模式,长期的国家财政投入导致农垦与股权市场和融资市场的关系不紧密,这一方面导致农垦难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进行融资或改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也导致金融业界对农垦缺乏深入了解,即使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和政策性银行体系在与农垦合作以来也颇不顺畅,农垦与金融资本的隔膜也极大地影响了农垦的发展壮大;第六,长期的计划体制使得农垦对外部市场不敏感,营销手段单一,自身产品的品牌建设滞后。很多农垦企业拥有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但是由于农垦的市场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渠道,大大影响了外部市场对农垦的高质量产品的认知。第七,农垦的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文化自卑意识,在社会大众传媒中很少正面宣传农垦企业文化品牌和产品品牌,甚至很多知名度极高的农垦企业,老百姓根本不知晓其为农垦企业,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农垦产品,消费者根本不了解其为农垦产品,长此以往导致农垦企业和农垦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低,农垦企业在民众中的文化价值和美誉度不高,严重影响到其消费者的价值认同。第八,在管理层面,尚未充分发挥农垦的体制优势,农垦与员工(经营农户)、农垦集团与农场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管理效率低,监督成本高,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位,长期以来对农垦的运营效率造成消极影响。

       以上八个问题,需要在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制过程中加以系统性地解决。

       二、农垦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选择: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是制衡、激励、约束。所谓制衡,是建立一套企业内部各种话语权相互平衡的机制,以达到决策机制的最优化;所谓激励和约束,是构建一套对员工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两个维度入手,一个维度是建立能够适应企业当前市场竞争条件和未来发展战略的多元化的合理的产权(股权)结构,另一个维度是构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对一个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其中产权结构又是相对主导的因素,产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合理的适应于农垦未来发展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从而使农垦真正回归企业本质,回归市场,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决策科学、财务可持续、市场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

       从产权结构来看,要推动农垦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标是通过引进各类社会资本,与区域内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各类资本进行有效融合,整合进股权结构中,起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股权多元化的背后,就是一个农垦企业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和强势资本的能力。混合所有制的要诀,不是在形式上引进一些民间资本进来,壮大农垦企业的资本实力,而是进行优势资源的深度整合,为提升农垦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近年来,农垦在集团化和企业化改制过程中,混合所有制和产权多元化的步伐加快,很多农垦企业引入在当地农业产业中拥有较高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社会资本,迅速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格局,有些农垦企业引进了一些重量型的战略投资者,为农垦的未来发展和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比如广东农垦的广垦橡胶集团引进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股权多元化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农垦企业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机制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被引进的社会资本都是在相关行业内有相当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参与到农垦企业的公司治理之中,势必带来农垦管理体制、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技术创新体制等多方面的变化。各地垦区要严格规范下属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财务总监、国有产权代表等各类公司治理架构的工作程序,清晰权责关系,使各种力量在法定的架构内均能对公司治理起到应有的作用。体制机制的转型是农垦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最终目的。比如黑龙江农垦的北大荒集团,其所属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产权比重较大,因此近年来积极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出让国有产权、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完善农垦企业的经营机制,使经营机制更加灵活,使农垦对外部市场更加敏感,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农垦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规范化的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农垦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要使员工的绩效与其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农垦企业近年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江西农垦积极有序推进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在引进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鼓励以多种形式发展管理层持股和员工持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农垦企业二级子公司,对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职工,鼓励按照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这些方式激发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和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发展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强化了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农垦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要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各垦区集团的新型管理体制。广东农垦在垦区集团化改革方面起步比较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了广东模式。广东农垦1994年就开始探索实施集团化改革,成立省农垦集团公司(为顺畅与中央管理部门的沟通渠道,同时保留省农垦总局牌子),并在近年来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了湛江、茂名、阳江、揭阳、汕尾等五个区域集团公司和一批现代公司制产业集团,将垦区的管理体制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投资与被投资的母子公司关系,不断完善省农垦集团—产业集团—子公司(含农场基地公司)三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架构。其中,省农垦集团公司定位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监督控制中心和支持服务中心;产业集团定位为产业运营中心、利润中心、从事产业运营,实现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子公司(含农场基地公司)定位为经营管理中心、成本控制中心,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将国有农场培育为产业集团的生产基地,成为全产业链的基础环节,与产业集团形成产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广东农垦以资本为纽带构建的三级管理体制以及对各管理层级的准确科学定位,为各个层级间的紧密联系和各司其职奠定了体制基础,值得在全国农垦进行完善推广。

       三、农垦优质企业的成长之路:“资本-产业-人才-品牌-技术”五位一体视角

       农垦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进行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制,归根结底是为了打造优质的农垦企业。本文认为,要培育农垦优质企业,要按照“资本—产业—人才—品牌—技术”五位一体的格局展开:

       (一)通过多样化资本运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农垦集团和企业要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个覆盖面广、区域产业特色凸显、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农垦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并购重组、参股控股等多种资本运营模式,做强做大农垦产业。通过积极鼓励和推动农垦企业上市,打造优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使农垦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实现彻底转型。通过资本运作构建农垦现代农业大产业、大企业,优化农垦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深度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二)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要充分发挥农垦的产业链优势,合理安排设计各地农垦产业格局,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农垦)于2017年12月由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二商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联合重组成立,在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联合重组后的首农食品集团,集食品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于一体,产业横跨农牧渔业、食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与物产物流业,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格局。很多垦区在开拓区域内文化产业、酒店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物业管理、生态教育等产业方面有了很好的进展,在培育新产业、拓展新业态、开发农业新功能、充分发挥域内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效应,促进了域内资源资产的整合和产业之间的互动。一些垦区集团积极拓展国际产业链,整合海外资源,比如广西农垦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合资合作、并购、参股等多种模式,在印尼、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成功推进糖业、木薯淀粉、剑麻、物流等行业的项目合作和建设,形成海外的产业链体系。广东农垦则提出“海外再造新农垦”的战略目标,加快全球优势资源整合步伐,推动农垦产业链向海外拓展延伸,广垦橡胶集团完成对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企业泰国泰华树胶公司的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掌控天然橡胶生产能力15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此外广东垦区在东盟和非洲投资建设了天然橡胶、剑麻、木薯等45个热作生产经营项目,累计投资32亿元,海外热作产业面积约200万亩,对广东农垦实现全产业链构建、提升全球竞争力意义重大。

       (三)建立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机制,大力提升人力资本

       农垦集团化和企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人才机制的转换。要打破封闭格局,使农垦的人才机制充分与外部市场对接,建立开放、科学、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要重视农垦内部的人力资本培育,实施农垦人才职业培育计划,优化创新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要推动农垦人才聘任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要从经理人市场公开选拔和聘用管理人才,要在农垦建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甄选机制。

       (四)注重农垦企业文化品牌和农垦产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

       要在消费者、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中大力推广“农垦品牌,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加强农垦企业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线下社区网络等多元化的现代推广方式,致力于农垦产品品牌的打造和推广,致力于农垦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使农垦品牌和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农垦企业拥有质量过硬的优质农产品,但是在农垦企业形象推广和农垦产品形象塑造方面迈不开步子,使自己的农垦优质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严重束缚了农垦的发展。在利用现代化营销平台塑造农垦品牌方面,江苏模式和上海模式值得借鉴。

       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苏垦米业”)是2002年江苏省农垦集团整合垦区资源组建而成,该企业长期坚持推进稻米产业纵向一体化经营,创新企业产品品牌营销机制,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多年位居“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前列,尤其在开展农垦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方面,创建了富有成效的江苏模式。该模式整合农垦系统内外的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对农垦产品品牌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和营销,促进农垦产品品牌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极大地提升了农垦企业品牌价值和农垦产品品牌价值,并通过打造全国性的营销渠道和整合全国物流配送资源,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贸易模式,提高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江苏模式的核心,是把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品牌优势、营销优势、效益优势,通过打造适应于信息时代和新消费时代的崭新营销渠道,对内推动了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外极大地提升了农垦的品牌影响力,增强了农垦企业和农垦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消费者美誉度,增强了企业的资源掌控权、市场话语权和利润分配权,以新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赢得了新一代消费者,这是一条可复制的农垦品牌营销之路。

       上海模式在品牌经营和渠道战略方面也有很多亮点。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做标准”。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农垦)在品牌建设中创建“光明标准”,在生产加工、生产管理、质量安全、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供应链全过程建立一整套“光明标准”;在品牌建设和品牌能力培育方面,上海农垦加大品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宣传推广与保护力度,优化品牌品牌形象标识体系,逐步形成上海垦区母品牌高度集合、主品牌深入人心的品牌建设能力,构建包括国际品牌、全国品牌和区域品牌在内的相互依托、结构合理的品牌树。应该说,上海农垦在社会大众和消费者中已经树立了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

       (五)注重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农业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农垦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于技术进步。要高度注重产品的研发,通过大力提高研发投入打造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全球重要农业巨头都高度重视研发,他们在农产品良种培育、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制作工艺、农业机械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为打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奠定了技术基础。总体来看,中国农垦近年来在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方面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我们与世界农业巨头的差距还比较大,要下大气力进行自主研发,争取在农业技术上不受制于人,这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垦区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转自《新疆农垦经济》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